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黎余 《当代党员》2021,(6):25-27
寻路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胸怀救国梦的中国青年远渡重洋到法国"勤于做工、俭以求学",史称"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四川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赴法人数最多的省份,重庆则是四川开展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据统计,四川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人数达511人,而重庆仅巴县和江津两地就有93人。  相似文献   

2.
1918年8月15日,青年毛泽东为新民学会赴法勤工俭学的事,由长沙乘火车到北京,这是他第一次走}“湖南的长途之旅。他没有去法国,而选择留在北京。10月,经恩师杨昌济的介绍,他被安排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次年3月,凶母亲病重离职归湘。  相似文献   

3.
1919至1921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学生兴起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全国先后有1500多名青年学子赴法。其中,四川80多个县共计有492名青年勇出夔门走向世界。当时仅简阳一县,就有10名学生投身到这一波澜壮阔的勤工俭学行列中。这10名学生是:刘子华、叶济澜、王秉乾,法国巴黎大学;周芗琴,法国南部大学;毛克生,法国里昂大学;陈文,法国中法大学;姜毓荣,法国农业学校;霍家新,法国所末尔高等工业学校;彭宝珊,法国巴黎工程专门学校;张国权,法国杜威工业专门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之际,曾经留法的教育家和国内名流蔡元培、吴稚晖、…  相似文献   

4.
正五四运动时期,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中国大地兴起了一场青年知识分子到法国勤工俭学的热潮。一大批有志青年怀着满腔热血,到欧洲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先后有数以千计家境贫寒的知识青年来到欧洲文明的中心法国,一面做工,一面求学。他们通过勤工俭学掌握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立志归国后通过"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办法,使中国富强起来。踏上留法之路1912年,吴玉章、蔡元培、李石  相似文献   

5.
青年邓小平五年多的留法岁月对他的思想、性格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定时期的留法经历赋予了邓小平相比同时代人更为开放的观念以及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他重视实践的务实本色、对现代科技革命的密切关注,以及开放包容的思维,均可以追溯到近一个世纪前的法兰西岁月.  相似文献   

6.
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旅欧勤工俭学和留苏学习的进步青年相继冋国,在火热的斗争中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建立了不朽功勋。”向警予就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位女性进步青年。  相似文献   

7.
1919年3月到1920年12月,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先后有21批共计1900余名中国先进青年漂洋过海前往法国,开启了他们"工读结合"的"法漂"生活。本文围绕他们在法国工、学、吃、住等方面的内容,为读者展现勤工俭学青年群体的"法漂"生活。  相似文献   

8.
青年邓小平五年多的留法岁月对他的思想、性格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定时期的留法经历赋予了邓小平相比同时代人更为开放的观念以及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他重视实践的务实本色、对现代科技革命的密切关注,以及开放包容的思维,均可以追溯到近一个世纪前的法兰西岁月。  相似文献   

9.
赵勇 《湘潮》2015,(1):6-7
五四运动时期,不少青年为求救国救民的知识和真理,赴法开展勤工俭学运动。当时新民学会积极组织,不少女子积极响应,而蔡畅即是其中的先行者。蔡畅发起"湖南女子勤工俭学学会",在法四年参加三次重大斗争,并加入新民学会和旅欧支部共产党。本文从湖南女子勤工俭学兴起背景和蔡畅留法勤工俭学活动及其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从而更进一步了解女革命家蔡畅,并力求从女子角度展示留法勤工俭学这场意义重大的海外留学运动。  相似文献   

10.
曾晓庄 《湘潮》2021,(3):30-31
陈公培是湖南长沙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又称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5名成员之一。1919年6月,受五四运动激励的陈公培赴北京,准备去法国勤工俭学。当年秋,他进入法文专修馆学习法文。这是一所专门为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设立的预备学校。在这里陈公培有幸结识了赵世炎、鲁易等先逬青年,还与李大钊、吴玉章等革命前辈有了联系。  相似文献   

11.
由留法勤工俭学生至中共留法勤工俭学群体的发展过程颇为复杂。从雾里看花到亲身体会,留法勤工俭学生对于工学互助主义和勤工俭学有了从笃信到怀疑的转变。家庭因素、早期活动经历的影响,以及蔡和森等“先觉者”的积极引导,使部分留法勤工俭学生由模糊或不确定的政治倾向初步转向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之路。1922年6月旅欧“少共”成立后,中共留法勤工俭学群体通过开展内部训练、对外宣传,在现实淬炼中成长为信仰坚定的职业革命者。综观从留法勤工俭学生到中共留法勤工俭学群体的心灵轨迹可知,现实因素的触发、成员的相互影响、先进理论的引导在不同时空个体之中频繁互动,展现出经济处境、实践活动、理论素养、性格特质等因素对人物信仰选择的影响差异,进而折射出思想转变的反复性、过程性与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为了恢复重建,急需大批劳动力,因而放宽了对中国青年的入境限制。在一些进步社团的鼓励和帮助下,当时不少中国青年学生先后赴欧洲勤工俭学,从而形成了一股勤工俭学的热潮,史称勤工俭学运动。  相似文献   

13.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正赶上了1919年至1920年在中国出现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高潮,在湖南赴法留学工作中出力最多的毛泽东却最终留在了国内,他为什么没有赴法勤工俭学呢?这首先与毛泽东"为了实现目的,天涯海角都要去人"的想法有关。青年毛泽东和他那些志同道合的同志有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想。特别是在这期间毛泽东在北京接触了李大钊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在组织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中 ,迈出了从湖南走向全国的第一步。在组织勤工俭学过程中 ,他接触了北京大学思想界诸多名流、学者和种种主义、思潮。在对各种主义、学说孜孜以求的探索中 ,在国内和湖南留法人员中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下 ,他迅速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孙石月 《党史文汇》2000,(12):23-23
自 1919年3月 17日第一批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至1921年以后,再很少有青年以勤工俭学为目的去法国留学。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经历了一个短暂的高潮之后便很快归于沉寂。这一骤起骤落的运动,留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和思考。” 一、勤工俭学使青年学生体验和实践了“劳工神圣”和“与劳工为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当年勤工俭学运动的参加者子晖曾总结说:“我们至少做到了三件事:一、没有钱的穷学生也能出洋,打破了官费阔少的专利;二、中学甚至小学的也出西洋,打破定要大学专门然后出洋求高深学问,即人才教育贵精不贵多说。尤其很…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是旅欧青年团组织的重要创建人。1922年6月,正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周恩来、李维汉、赵世炎等在巴黎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得知一个月前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已在广州成立,他们立即决定加入,并派李维汉回国联络。1923年1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召开临时大会,通过了由周恩来起草的章程,明确“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本团上级机关”,选出由周恩来等五人组成的执委会,推举周恩来为书记。不久,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他们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之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有两位中国青年,他们相继赴欧勤工俭学,在异国他乡相逢、相识j相知、相助,学有所成后,即回国效力。他们就是深受世人尊敬和爱戴的当代伟人周恩来和邓小平。  相似文献   

18.
应强  江珍妮 《学习导报》2011,(14):56-58
91年前,一位名叫邓希贤的年仅16岁的中国四川青年踏上了法国的国土。他在法国度过了5年多的时光,足迹遍布法国东南西北,他在这里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后来改名邓小平的他,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中写下了不朽的篇章,践行了当年留法勤工俭学的中国有志青年“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誓言。  相似文献   

19.
戴安林 《世纪桥》2011,(14):13-20
从1919年3月17日至1920年12月15日,在近二年的时间里,一共有17批,大约1600多名中国青年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而其中以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在思想上、组织上、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20.
90多年前,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在中华在地如火如荼,重庆及附近地区的一大批爱国青年学生,纷纷奔赴海外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汇入留法勤工俭学大军的洪流,由此造就了一大批早期共产党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