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15,(10)
"慎独"思想是领导干部立身、为政、用权的基础性道德功课,是一种时刻自省、自警的思想觉悟,要充分发挥"慎独"思想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双面贪官"究其原因是扭曲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致,领导干部要把"慎独"作为人生信条,时刻绷紧拒腐防变之弦,始终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9)
"慎独"之所以一直受到德育思想家们的重视,是因为它在人们修身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论述了传统道德教育"慎独"思想对当代社会人们的道德教育作用及其重要意义,尤其是对是大学生更能发挥出凝聚"中国梦"的正能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4)
先秦儒学作为私学追求的是成就己身,儒家后学提出的"慎独"修身成己思想充实了儒家私学"为己"的理念。在春秋战国儒学不受诸侯喜好的现实环境中,儒家私学作为"为己之学"在讲学育人和传承中面临着践行危机。如果把"慎独"思想中的"修身成己"与儒家"为己之学"中的"为己"结合起来,儒家私学危机就可以迎刃而解。可以说儒家的"慎独"思想与儒家私学作为"为己之学"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4.
以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提出的"慎独"为切入点,试图将"慎独"这一观念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加以考察.通过"慎独"与党员道德修养的结合,探索人格和党性相统一的、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新时期党员修养的途径,阐释我国传统文化与新时期共产党员修养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求知》2015,(9)
<正>"慎独"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辞海》将其解释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慎独"一词最早出自我国古代典籍《礼记·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郑玄把它注释为"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君子慎其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  相似文献   

6.
种瑞 《学理论》2012,(35):269-270
近年来幼儿园频频发生教师失当事件,幼儿教师迫切需要加强自身修养。"慎独"伦理是中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对幼儿教师职业人格具有重大启迪意义。幼儿教师要发自内心的热爱自己的职业,尊重对面的儿童,审视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教学,加强自身的慎独意识的修养,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从根源上解决教学失当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阮直 《党政论坛》2011,(20):22-22
“慎独”是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国粹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见于《礼记·大学》,第一次出现慎独一词是“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这就叫做让自己对自己满意。所以君子一定会、一定能够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  相似文献   

8.
作为预防腐败的源头,廉政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政自律能力。治学精神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精华,爱学、乐学、勤学、持之以恒、学思结合、博中求精、学以致用是孔子治学伦理深蕴。党员干部在接受廉政教育方面仍存在不足,提高廉政自觉性,实现廉政慎独是廉政教育的最高境界。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实现廉政慎独的思想前提;学习内容的针对性是实现廉政慎独的题中之义;终身学习是实现廉政慎独的不竭源泉;教育和学习方法的灵活性是实现廉政慎独的关键;学以致用是实现廉政慎独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9.
慎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官从政者应力求达到的精神境界。当前,在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中,一些人"处显而修善,处隐而为非",违背党性,腐化堕落,官德丧失。领导干部能否面对诱惑仍保持"慎其独也"的君子风范,既需要外在的制度控制和约束,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令官员不得不慎独;也需要官员自身持之以恒的思想道德修炼,将被动的他律转变为高度的自律,以自重、自省、自警和自励,守住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相似文献   

10.
慎独     
范平 《学理论》2009,(1):63-63
关于慎独,我们经常会挂在嘴边,《大学》中早有阐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膜其独也。”  相似文献   

11.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何以感动中国?倘若对他们作一道德评价,他们是道德责任的默默承担者,他们是道德境界的"慎独"追求者,他们还是重振道德信仰的时代偶像,这就是他们感动中国的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6,(8)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加强为官者的道德修养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儒家政治文化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道德内容,包括为官者要"身正"、"慎独"、知"礼"爱"仁"、"笃实躬行"等。而当今的为官者应善于从中吸收借鉴,以此陶冶情操,提升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3.
卜慧芬 《学理论》2009,(5):21-23
“慎独”是儒家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也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具有很强的道德主体规定性。“慎独”并非人人皆能做到,只有具有独立的道德意识、积极的自律精神和完整的道德人格。并能始终践行审慎的道德行为的人才能不断超越和完善自我,成为一位“能‘慎独’者”。  相似文献   

14.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修身做人,要努力做到"十慎",即慎独、慎微、慎言、慎行、慎权、慎情、慎欲、慎交、慎始、慎终。  相似文献   

15.
“慎独”──一个久违了的话题黎峰在市场经济大潮起伏涌动、方兴未艾之际,谈所谓慎独,大概会被某些人视为迂腐。时论的热点有下海经商,有玩股票,倒“绿卡”,洋洋洒洒,是热闹,惟独对慎独却三缄其口……纳闷之余,不免牵动思绪,环顾周遭,於热闹之中做一点静思。便...  相似文献   

16.
曾令琼 《学理论》2015,(5):243-244
公务员道德素质高低是社会公众价值观念聚焦的中心,对其道德素质有着更为特殊和严格的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增强公务员自身道德修养,加强自律,使其达到"慎独"的境界;加强公务员立法和道德素质制度化建设;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转变自身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消除宗法思想,推动社会由"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的转变,是新时期提高公务员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首先要建设和谐校园.大学教师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力量,加强师德建设是培养"四有"人才的根本需要.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应以铸德为重,铸德重在自律慎独.建设一支师德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学校、构建和谐校园的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德只有通过公民自身的内化才可以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在这一内化过程中,人们往往误以为道德内化就是单一的自我反思过程,其实,社会公德的内亿必须通过把握公德规范的深刻内涵、跨越"心理障碍"、注重"慎独"、积极参与公德实践活动、从点滴做起等多种路径.  相似文献   

19.
警察与慎独     
“慎独”既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也是儒家推崇的人们进行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崇高境界,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值得辩证地继承和发扬。由于警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人民警察的性质、任务、职业特点及其所处的复杂的执法环境决定了其必须具备“慎独”的品质,做到慎欲、慎微、慎隐、慎省。  相似文献   

20.
贾凤姿  刘建涛 《理论探索》2012,(4):55-56,129
慎独内含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习惯等多种道德因素,注重知、情、信、意、行等方面的统一。领导干部慎独要做到慎于自制、慎于省察、慎于防微、慎于初始、慎于择友、慎于家亲、慎于贪欲、慎于侥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