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美苏为代表的东西方对立的两极格局向中—美—苏大三角关系演变。作为西方阵营跟随者的东盟国家纷纷调整各自的对华政策,双方关系大致经历了从对抗、中立到接近的过程。马来西亚作为东盟的创始会员国之一,率先实现与中国建交。本文主要分析中国与马来西亚建交的历史背景、过程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五、六十年代马来西亚拉赫曼政府的“一边倒”政策①孟人杰1957年马来西亚获得独立,1963年马来西亚成立,一直到1970年拉赫曼下台,其政府执行的是倒向西方的政策。这个政策可以通过马来西亚与英联邦的关系、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以及马来西亚在地区形势中...  相似文献   

3.
功能异化的马来西亚《内部安全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60年制定的<内部安全法>在马来西亚政治生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该法原本是马来西亚政府打击马来亚共产党等左派势力的重要手段,但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其功能发生严重异化,逐渐成为政府与当权者打击体制内反对派乃至执政党巫统内部不同势力及社会民权运动人士、控制新闻媒体的法律借口.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政府滥用该法引起许多政党、社会团体特别是持不同政见人士的强烈反感和不满,国际社会对此也给予高度关注.目前,马来西亚国内废除该法的浪潮日趋高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政治的主导因素是种族政治和伊斯兰政治化,伊斯兰党崛起成为主要反对党之一.华人政党马华公会和民政党对伊斯兰党坚决反对;行动党对伊斯兰党的态度是在反对和合作中反复,为了建立公正和民主的马来西亚,行动党与伊斯兰党合作,但因为伊斯兰教国问题,行动党与其决裂.华人政党与伊斯兰党关系的变化,影响到马来西亚的种族关系、种族政治和伊斯兰政治化.  相似文献   

5.
论国际马来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地处努山打拉和马来半岛 ,因受荷兰和英国殖民统治而分离 ,二战后成为两个独立的国家。印度尼西亚语和马来西亚语都源自马来语 ,曾经按照各自的规则孤立发展。随着民族意识的增强 ,以印尼和马来西亚为首的马来语使用国 ,逐步朝着统一语言的道路前进。他们提出马来语将成为 2 1世纪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国际马来语理事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当前国际范围内的马来语教学与研究正处在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6.
郑勋  郭秋梅 《东南亚研究》2023,(3):69-91+155-156
“东向政策”是马来西亚1982年开始实施的对外政策,其主旨是同日韩扩大经济贸易关系,争取两国投资并学习其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职业精神,服务于马来西亚工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东向政策”有助于马来西亚突破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面临的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以及管理方式陈旧等难题。历经40余年,“东向政策”在目标、内容、手段与对象上得以拓展和深化。为了平衡主要国家在马来西亚的战略博弈,“东向政策”的战略意图从最初“以亲近日韩来弥补与西方国家的疏远关系”转向“加强与中国的交往来平衡主要国家对马来西亚发展的影响”。同时,将政策对象拓展至中国以使马来西亚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推动其经济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尽管学界对“东向政策”的实施效果提出了质疑,但总体来看,该政策有力推动了马来西亚从传统农业国转向新兴工业国,加快了其工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属灵的冲突来自属物的冲突--东南亚宗教冲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将是21世纪困扰人类社会最复杂的问题,东南亚是一个多宗教的地区,婆罗门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都曾经在东南亚盛行一时,东南亚国家在独立以后,一些国家内部的宗教冲突一直连续不断,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泰国南部地区穆斯林和佛教徒之间的冲突;70、80年代菲律宾南部的穆斯林和天主教徒之间的冲突和90年代末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穆斯林和基督教徒之间的冲突,导致社会的激烈动荡,带来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损失.本文通过分析60年代到90年代在东南亚地区发生的不同宗教教徒之间的冲突,阐释产生冲突的历史渊源,并从制度的角度观察精神世界的冲突.笔者认为属于精神层面的宗教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一些制度层面的失误.因此,解决宗教冲突的关键并不是单纯地针对精神层面的因素,解决宗教冲突的外部原因比解决宗教的内部原因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和多元民族的国家.在殖民统治时期和独立后,殖民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在教育政策上都实施英文和马来文优先的政策,限制华文和泰米尔文教育,以培养认同及效忠马来西亚的"良好"公民.在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共同努力下,华文教育的发展道路虽然充满了艰辛和曲折,但至今已建立了从小学、中学、大专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本文指出,华文教育是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马来西亚教育政策的种族歧视是导致马来西亚种族和民族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民族政策,马来西亚的民族关系将会朝着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来西亚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中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国家。中国与马来西亚自1974年建交以来,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交往不断加强,合作日益密切。马来西亚华侨华人作为马来西亚的第二大族群,在马来西亚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马来西亚华人华侨也通过官方以及民间渠道积极参与中马两国的经贸往来及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中马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论文拟透过马来西亚华人华侨的状况、社会和经济地位,以及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分析,提出如何利用马来西亚华人华侨的优势,使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林梅 《当代亚太》2006,4(10):59-64
印尼劳工大量流入马来西亚,并构成亚洲劳工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马来西亚取代沙特阿拉伯成为印尼劳工海外移民最多的国家。随着在马来西亚的印尼劳工数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非法印尼劳工的增加,在马来西亚的印尼劳工问题越来越受到马来西亚政府、媒体和民众的关注,甚至影响到两国的外交关系,成为危及两国关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本文将探讨在马来西亚的印尼劳工的基本状况、印尼劳工流入马来西亚的原因、非法印尼劳工进入马来西亚的途径以及印尼劳工问题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关系发展势头良好,笔者以马来西亚的<新海峡时报>2002-2003年中关于中国的新闻作为分析的样本,试图从中分析出马来西亚如何看待正在崛起的中国.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 economies of Malaysia and China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ntegrated through trading and investment linkage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one aspect of this relationship, examining Chery, a Chinese car maker, and its internationalisation strategy and its localisation efforts in Malaysia. It does this by analysing Chery’s interaction with the host government, local partners and suppliers. Using an in-depth case study, it was found that Chery’s experience in navigating a set of complex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Malaysia resulted from an adaptation of its business strategy to address protectionist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found in Malaysia. However, while relations between Chery, the local partner and government agencies have grown strongly, few interactions have evolved between Chery and local suppliers and n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acilities, limiting collective learning processes and production collaboration in Malaysia. The evidence also suggests that Chery’s present conundrum of low sales in the country could be solved through negotiations with the Malaysian government so as to evolve mutually beneficial partnerships with national automotive makers. The Malaysian government may also consider easing its protectionist measures to allow more foreign participation into the auto sector to stimulate growth and competitiveness.  相似文献   

13.
由于历史、地缘政治等原因和国际海洋法对马来西亚的刺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对白礁岛的主权归属展开了长达29年的争夺.新马两国对白礁岛主权归属的争端对新马双边关系和东盟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同时,双方对白礁岛主权的争端过程和争端通过海牙国际法院得以解决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留华学生日益增多,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应运而生。其成立后开展的活动涉及层面相当广泛,但它成立后与留台联总之间发生了争论。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给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带来了生机,也为广大的留华学生提供了许多帮助,对于促进中马之间的文化、学术等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2009年美国"重返亚洲"后,马美两国政治关系有所加强;中马两国政治关系非常密切,合作不断扩大,相互投资和互认学位等问题得到解决,金融合作走在东盟国家前列。马美关系发展对中马关系发展暂时影响不大,中马关系发展乐观,但面对的问题也不少,应给予关注并及早制定对策。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seeks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aspects of Chinese Studies, namely Sinology, China Studies, and Chinese Overseas Studies in Malaysia. Each aspect corresponds to different levels of looking at China: civilizational, state, and ethnic. It also examines how identity politics in Malaysia shap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fields and how these fields created different images of China. Sinology depoliticizes China and presents the magnificent Chinese culture as a positive element in Malaysian nation-building project. Chinese Overseas Studies de-centers China and examines the multiple identiti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China Studies were officially pursued under the agendas of inter-civilizational dialogue and friendship between China and Malaysia.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亚战略的展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是中国崛起的战略核心地区。随着东亚制度化合作的进一步推进,中国东亚战略的走向成为世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概述了中国与东亚关系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中国东亚战略的得失,指出中国正在成为东亚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并通过与地区内各国达成以共同利益为导向的建设性合作,为中国地区战略的优化奠定了基础。本文认为,展望未来,中国应推动创建东亚利益共同体,全面推进东亚合作,确立基于开放地区主义的新单边主义、新双边主义和新多边主义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马来西亚留学政策的转变,中马两国教育交流合作得以广泛展开.中国大陆赴东南亚"跳板国家"--马来西亚的曲线留学,一度成为留学新热点.当代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留学生作为沟通中马文化的载体,在总体素养、留学趋势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开展对当代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留学生问题的研究,对丰富中国东南亚留学生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的目的在于对韩中关系进行评估。自从1992年正式建交以来,韩中关系实现了全方位的发展,两国关系总体来说前景是乐观的。然而,在某些方面,如果缺少系统的管理,两国关系将会遇到难关。韩中两国尽管建立了重视对方的"战略关系",却也同时表现出了看待对方的认知差距和对彼此作用期待的差距。如果搁置这些差距,就会存在形成某种构架的危险。构架一旦形成,要想解决它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机会成本。由此,缩小彼此间的认知差距和期待差距将是未来韩中关系发展方面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五个目标(共进、三赢、复合性思考、关于韩中关系的民间协商、加强反思对话)和三个方向(中庸的安保本体性、谨慎外交、平衡安保)。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对《中国与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史》一书中的若干重要的概念和问题进行评论,特别地,对于以地域交易圈作为文化交流的分析平台、文化交流的向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