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党政论坛》2011,(20):36-36
约1万个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CIV)及其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贷款总量接近10万亿~14万亿元。根据银监会的数据,约有2万-3万亿元人民币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已经存在问题。因此,潜在坏账规模仍然是个较大的未知数。当前,决策层面已经尝试停止银行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更多贷款,这是正确的第一步。然而,我们认为摸索前进将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
夏蜀 《理论视野》2013,(9):36-40
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海量贷款以及地方政府巨大而不透明的债务,已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地方银行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十几万亿的贷款规模立下了“汗马功劳”。地方银行能对政府债务有如此大的贡献是与其公司治理结构密不可分的。而地方银行公司治理一直在理论政策与实际运行方面存在着争论与矛盾,本文试图用一个新的视角,在我国现行国家治理结构框架下讨论地方银行的公司治理问题,旨在解决地方银行公司治理中的深层次问题,化解其潜在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增强地方政府财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拉动内需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从设立之日起就有着设立不规范、企业管理制度落后、信息披露不完全、杠杆率偏高过大、融资渠道单一、现金流覆盖偏低的缺陷,最终可能产生不良贷款率提升、地方财政间接还款压力增大、国进民退、经济波动等风险。规范现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实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长期健康发展,需要尽快清理现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其债务,同时着力构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治理的长效机制,使地方政府从过度依赖融资平台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地方债务问题息息相关的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问题。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方面解决了地方政府融资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伴随着融资平台数量和规模的迅速扩张,其带来的问题和风险也愈发明显。为保证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亟须尽快解决融资平台带来的问题,及时化解风险。从分析融资平台现状入手,归纳出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积累的问题,通过分析原因,最后归纳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应予以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启峰  陈太玉  黄辉 《学理论》2009,(32):49-50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力的推动了各地城市化建设步伐,特别是在当前为保增长、扩内需、促稳定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无序迅猛增长,也潜伏着不小的风险,应予以规范。本文在认真分析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潜在的风险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中央为防范地方隐性债务风险,明确要求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务。这意味着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信用被抽离,地方政府不再允许新增融资平台类隐性债务。而且预算法明确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为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方式。融资政  相似文献   

7.
《求知》2020,(2)
<正>中央为防范地方隐性债务风险,明确要求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务。这意味着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信用被抽离,地方政府不再允许新增融资平台类隐性债务。而且预算法明确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为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方式。融资政  相似文献   

8.
首次基于政治资源诅咒效应理论,从融资平台视角分析了地方债务风险形成机制。发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政治资源诅咒效应,即相对丰富的政治资源导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成为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的工具,弱化了风险控制意识。同时为维系政治资源较高的投入,增加了地方政府利用政府债寻租的机会,挤占了地方债有效利用的空间,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存在较高风险。从控制政治资源关联度、优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监管机制、构建风险管控体系及加强公司治理等四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地方债务风险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地方债Q&A     
《党政论坛》2013,(20):5-5
◎什么是地方债?全称为地方政府性债务,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如地方政府债券)、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如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向企业举借的债务)、其他相关债务(指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经费补助事业单位等举借的债务。地方政府虽未提供担保,但如果债务单位出现债务危机,政府会承担救助责任)。  相似文献   

10.
审计公告披露,截至2010年底,我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109.51亿元,约占62%。10万多亿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究竟有多大?如何有效化解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因与不完善的财政金融体制和地方官员激励扭曲联系在一起而更加错综复杂:没有形成合理的地方政府债务市场;地方政府债务市场是一个政府自身作为需求方占主导地位的买方市场;高达7万亿的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作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最大组成部分,是我国新出现的地方政府债务结构特征;地方政府债务市场缺乏透明度;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着公平性不足、效率低下的问题等.大量非公益性债务的存在意味着地方政府过多地参与到私人市场,或者是挤占了更有效率的市场行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难点是我国金融市场治理缺陷和财政“预算软约束”容易造成地方政府投资行为“越位”,形成债务风险.控制风险,需要建立合适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框架,针对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均衡扭曲因素制定相应的政策.其中债务管理体制建设的重点是在管理框架构建上控制债务总量、调整结构和建立科学的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2.
市井人语     
《侨园》2015,(4):88
"金融服务中心"开全国先河据《经济日报》报道,在福建省石狮市金融服务中心采访,只见明亮的服务大厅里,"个人征信"、"地方信用登记"、"政府信用信息"、"民间融资登记"等窗口一字排开。前来办理融资贷款和咨询的顾客来来往往,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办理着各种业务。石狮市金融办主任姚惠卿介绍说,中心开业第一周就成功登记民间融资业务28笔,共12880万元。近年来,不少地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两线三区"法剖析了当前省级地方政府的债务构成,发现政府间接债务和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存在比较明显的影子银行化问题,而且债务负担率较高的省级政府非信贷渠道的影子银行融资规模更高。在分析省级地方政府债务影子银行化成因的基础上,为了控制省级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子银行化程度,需要从财政和金融风险交叉传染的路径中斩断风险传播的链条、从风险传导的前端和末端链条加强对省级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公司和开展影子银行业务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的通涨主要是信贷膨胀溢出型。靠过去两年多的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所促动的商业银行信贷的迅速膨胀,却为未来数年乃至10几年的长期增长留下巨大的隐患。当下,一个明显且简单的道理是:控制不了现行体制下各级政府基建投资的冲动,就不可能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地方政府债券融资,从而通货膨胀在未来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宋军 《求知》2015,(1):60-61
目前,在世界53个主要国家中,有37个允许地方政府举债,其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经验做法,对于完善我国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管理和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一、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类型市政债。在资本市场较为发达的国家,市政债是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形式。根据偿债资金来源的不同,市政债券可分为一般责任型市政债、收益型市政债和混合型市政债。一般责任型市政债是指以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作为偿债资金来源的市政债券,由于不与特定项目相联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部分是运用财务杠杆负债经营,蕴藏着巨大的偿债风险,地方财政收入的不确定性及其他因素都加剧了融资平台的偿债风险.本文探讨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基于财政方面的支持,分析了其带来的风险,并给出相应的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易鹏:我认为主要存在四大风险。一是地方政府盲目投资,可能出现巨额的地方负债。地方政府长期以来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城镇化异化成他们的融资平台。二是城镇化被片面理解成征地建楼建厂,农田被糟蹋,农业可能会陷入凋零。  相似文献   

18.
从经济视角打开行政体制改革的思路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有三个问题值得认真考虑。首先是如何确定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合理的分配比例问题。这一问题的凸显,源于两个现实:一是我国 GDP 总量和人均 GDP 增长速度较快,社会财富蛋糕越做越大。2006年中国 GDP 总量是21万亿元,2007年超过24万亿元,全球经济总量排名坐四望三;二是在巨大的 GDP 总量之下,政府、企业  相似文献   

19.
《党政论坛》2010,(8):17-17
国务院将出“重拳”整顿地方高负债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已初步拟定了一份关于规范地方债务和融资管理问题的文件(意见征求稿),正在收集部分地方政府和有关部委的意见反馈。  相似文献   

20.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三十多年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国民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 600多亿元锐增至2010年的37.8万亿元,翻了几十倍。但与此同时,按联合国一天收入低于1美元的贫困标准,中国还约有1.5亿贫困人口,最低年收入还不到世界目前平均收入水平的15%,经济失衡严重且结构性问题突出似乎已成为当下政界与学界的基本共识。从中国目前的巨额经常项目盈余、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过低、内需和外需关系倒错、资产价格泡沫以及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五个方面辨析出政府在其间的模糊定位和过深介入,并对政府在经济失衡中的七个成因展开思考分析,以期引起学界和政界的共同关注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