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亲     
我们有了个千金,母亲说要过来照看。妻是不想老人家来的,虽然没说,我知道她是嫌乡下来的母亲的生活习惯。我们结婚后,曾要母亲过来住过几天,母亲闲不住,只说住不惯,第三天就回了乡下。可能是惭愧,家里一直供我念到大学毕业,买房的钱家里实在拿不出来,我们贷了10年,结婚又花了一部分钱,为此还欠下了笔不小的款子。父亲在家承包了渔塘,而母亲也不闲着,早晨总挑些蔬菜到集镇上去卖。只说,能帮衬一点是一点。母亲的爱好也不多,喜欢抓纸牌,一到下雨天,实在没活干了,总是组织者,差遣我去找邻家婶子大嫂,一坐半天,往往餐头对不上,还要我们送到牌桌…  相似文献   

2.
人猫情深 千金不舍 我的老家桃花堡是位于川南小相岭山区的一个小村庄,十分闭塞,但终年绿树环抱,花团锦簇,景色宜人.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多病,我小小年纪,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帮家里干农活,还经常去深山采山货卖钱.  相似文献   

3.
《新青年》2004,(3)
细雨:我叫阿艳,今年19岁。我的父母都说我是一个倔强的女孩,认准一个死理,就一直走下去,从不回头。家里人和朋友劝过我许多次,说我人太倔强了以后必定要吃大亏,但我从来都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上。前几天,我和母亲因为买手机的事生气了。我想买贵一点儿的,而母亲的意思是让我买最便宜的,我就哭了起来。我和母亲吵了架,谁也不理谁,第二天我在家睡了一天,第三天我就去上班了。  相似文献   

4.
阿冰 《新青年》2005,(8):17
父亲的肺癌已经到了晚期,家里为了给他治病,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母亲为了能挣点钱,也不顾我们的劝阻做起了钟点工,去帮一户人家看孩子。家境困窘到了极点,也许,下一笔的医疗费就得向亲朋好友去借了。渐渐地,父亲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有几次说啥也不治了,挣扎着要回家。我们说有钱,母亲也说有钱,有一次还对父亲说,她自己还存着一大笔私房钱呢。父亲的眼光有点迷离,他似乎不相信母亲的话。他看看我,又看看弟弟妹妹,说:“你妈说的是假的,她哪里来的私房钱,我还不知道吗?”我想想也是,母亲没有工作,除了父亲的工资,她有什么私房钱啊!但为了延…  相似文献   

5.
第一封家书     
蒋平 《新青年》2006,(12):12-13
一 父亲和母亲因为性格不和,从我们懂事开始,家里的吵声就没有断过.一天深夜,我们又一次被父母的吵声惊醒了.父亲的大嗓门几乎满院子人都听得见:"既然合不来,那就好说好散吧,老大归我,你带着老二和小三明天就离开这个家,永远不要回来!"随后是母亲哭着收拾行李,天还没亮,我和小妹就给叫醒了.  相似文献   

6.
安宁 《新青年》2007,(3):15-16
捡来的小P孩我是5岁的时候才回到父母身边的。因为超生,我像不断要迁徙的难民一样,被父母放到各个亲戚家里,一呆就是一年。在最需要母亲怀抱温暖的时候,我已经开始一个人睡在陌生冰冷的大床上。亲戚们都说,这真是一个安静到让人心疼的丫头。可是  相似文献   

7.
对不起,母亲     
彦君 《新青年》2007,(3):13
自从弟弟出车祸后,母亲就疯了。我把母亲接到了城里。父亲早年去世了,我不能把母亲一个人丢在乡下。我在城里不停地求医问药,可母亲的病一点儿也不见好转。病中的母亲总是神志不清,时不时大叫几声听不懂的话。把开水从一个杯子倒到另一个杯子,又倒回来,反复不停;在各个房间里窜来窜去;翻箱倒柜的把家里能撕的东西都撕得粉碎;把家具挪得乱七八糟……  相似文献   

8.
弟弟,不哭     
我上高三的那年,有一次学校一定要我们买一种高考复习资料,我只好回家问母亲要钱,恰巧碰到弟弟从工厂里回来.弟弟回来后笑嘻嘻地说:妈,我被工厂开除了.母亲以为自己听错了,被工厂开除了还没心没肺笑嘻嘻的?这是弟弟第二次被开除,他第一次被开除是在学校,那时弟弟上高一年级,因为在学校和几个地痞打架,被学校开除了.被学校开除后的弟弟成了父亲和母亲的一块心病,后来父亲用提前退休的代价,让弟弟顶他的班进了工厂.可进工厂上班不到一年,他就与车间主任又干上了,弟弟说那个车间主任又好色又坏,他看不惯.  相似文献   

9.
早就想给母亲在饭店过一回生日了,可一直没有兑现。一个心愿落空,几乎可以有无数的理由,关键一条就是因为只把它藏在心里。一旦说出来,有困难就容易克服,也就容易兑现。这大概就是人们要把计划公布的道理。于是,这回在母亲69岁那年的年三十晚上,我就在饭桌上对孩子们公布了计划:“明年一定要了了这个心愿,你们替爸爸记着。”原本,是打算去一个小饭店。到了眼前,却改了主意,决定到宾馆的15楼——这里是我们这个小城最高档的饭店。转眼,母亲的生日就要到了。这天晚上,当我说给母亲的时候,母亲一百个不同意。母亲是个质朴的人,说话不会拐弯:“…  相似文献   

10.
黄书包 《新青年》2006,(2):14-15
当时,家里只有我和哥哥两个孩子,一家4口靠30几棵的梨树勉强度日.可在我刚6岁时,妈妈又给我添了一个妹妹.随着年龄的增长,哥哥读了中学,我也上了小学.那年月,孩子多,有时吃饱饭都成问题,而且妹妹出生不到半年,家里的梨树挨了一场冰雹,那年不但没结几个梨,而且还影响到几年后的收成.就这样,正坐月子的母亲火一急,一病就是半年,而且落下了风湿的毛病.  相似文献   

11.
秘鲁安卡什省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一群男孩,由于贫穷,他们从三四岁起就帮着父亲养家饣胡口,替人放羊。稍大一点,孩子们开始到大街上卖口香糖、卖彩票、卖报纸、替路人擦皮鞋。尽管干着这些最低贱的活儿,但天真的孩子们都有很大的志向,每当有人问他们长大想做什么时,孩子们总喜欢这样回答“:长大了要当总统!”有一个男孩儿的家里很拮据,但他还是恳求父亲让他去上学,因为他听说当总统的人都是读过书的。在当时,穷孩子很少有上学的,面对父亲的反对,男孩儿承诺说“:我不会因为上学而浪费做工的时间,我会利用早上晚上的时间赚回与从前一样多的钱。…  相似文献   

12.
澜涛 《新青年》2004,(1):9-10
我是母亲的珍珠,只有母亲知道把我磨砺成珍珠所遭受的苦痛。我憎恨母亲,这种憎恨来自母亲对哥哥的偏心。哥哥大我一岁,个头从小就高我一头,但他却总是母亲权衡一件玩物一份吃食时最终的赢家。作为下乡知青,返城后的父亲和母亲都失去了工作,两个人依靠捡破烂打零工维持家用。日子的艰辛让家中常年难见零食,新衣服更是我所不敢奢望的。我总是穿哥哥穿小的衣服,像个假小子一样的我在女伴中总是“与众不同”。每次,母亲给哥哥买新衣服的时候,都是我最为愤恨和嫉妒的时候。我曾暗暗发誓,等我长大了,自己能够赚钱了,一定要把天底下最我漂亮的衣服…  相似文献   

13.
读完小学后,他想继续读初中。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父亲的时候,父亲却希望他可以留在家里帮忙放放牛,家里实在负担不起那么多孩子的学费了。让母亲担忧的是,离家里最近的学校也有50公里路,这么小的年纪每天来回走这么远的路怎么吃得消?他却望着母亲眼神坚定地说:"我不怕,只要可以继续读书就值得!"恢复高考后,他上了本州一所师范学院开始了  相似文献   

14.
看海     
出于带女儿看海的愿望,我把今年休假的地点选在了北戴河。听说要领她去海边儿玩,6岁的女儿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我要去捡小螃蟹、捡贝壳喽!女儿还没有见过真正的大海,她所有关于海的印象,都来自电视和图画书。因此,出发前几天,她就兴奋不已,主动帮着我整理旅游所需的物品,并要我保证给她带上挖小螃蟹的水桶和小铲。车行3个多小时,我们终于到了北戴河。虽然还没有看到大海,但海风的清凉还是扑面而来。看着女儿渴盼的样子,在简单办完入住手续后,我就拉着她走出了宾馆。宾馆南行700米,就是大海。但就是这短短七百米的距离,却一眼望不到头。街上人头攒  相似文献   

15.
在台北的蒋碧微,与子女只能在照片上见面了。 徐伯阳说:“把我们儿女的情况,告诉我母亲的,是我父亲朋友沈宜甲先生。还是在1927年4月,我母亲发现她怀孕了.我父亲当时在新加坡卖画,我母亲决定回国内生孩子,她把六、七大箱书画交给航空运输公司,直接运到国内来。她一个人从巴黎搬家,沈宜甲帮了很多忙。临走的时候,我母亲很感激他,没什么好东西给他,就指着自己的肚子说:这孩子生下来认你做干爹。1976年沈宜甲回来探亲时找到我,就跟我讲起这段事。我们还一起在我父亲的墓前照了相,他把这张照片辗转到我母亲手里。  相似文献   

16.
罗西 《新青年》2005,(7):42
某小便利店门口,看到一女士掉了一枚一元硬币,刚好滚到不远处的一个乞丐面前,他当时盘腿而坐,因为下肢残疾,所以他捡起那硬币,极吃力地高高举起来,要还给那女士,那女士微笑着,摆摆手,顺水推舟,就把一元钱给了那乞丐。我看到这一切,会心一笑,这是都市里的一幅即兴画卷,很美,还有淡淡的喜乐色彩,泛着些许的温暖。本来心情不太好,因为我刚刚去一个姓陈的家里讨债,将近10年了,他就是赖着不还,虽然只有四千元,但是,欠债不回,总是让人郁闷的。每次去他家要钱,我都要做一番思想斗争,那真是活受罪。一方面陈家有狗把门,二是陈先生和他厉害的太太总是…  相似文献   

17.
弟弟,不哭     
我上高三的那年,有一次学校一定要我们买一种高考复习资料,我只好回家问母亲要钱,恰巧碰到弟弟从工厂里回来。弟弟回来后笑嘻嘻地说:妈,我被工厂开除了。母亲以为自己听错了,被工厂开除了还没心没肺笑嘻嘻的?这是弟弟第二次被开除,他第一次被开除是在学校,那时弟弟上高一年级,因为在学校和几个地痞打架,被学校开除了。被学校开除后的弟弟成了父亲和母亲的一块心病,后来父亲用提前退休的代价,让弟弟顶他的班进了工厂。可进工厂上班不到一年,他就与车间主任又干上了,弟弟说那个车间主任又好色又坏,他看不惯。刚被工厂开除后的弟弟一点也不知道…  相似文献   

18.
北原 《新青年》2004,(11):31
读初中的日子,已经习惯了母亲为我打理一切.一日三餐、整理房间自不必说,就连每天穿哪件衣服、哪双袜子也都是母亲为我找好放在床头.母亲常说,你学习忙,压力大,妈不帮你一把怎么能行?也好,有老妈为我操持,我倒落了个清闲.  相似文献   

19.
17岁那年,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放我学后已是4点多钟了。我的同学刘常红找到我,说她母亲去她姥姥家已十多天了,还不回来,她想去她姥姥家里,把她母亲叫回来。她求我跟她一起去她姥姥家,她姥姥家在城东南30华里的王家庄。常红说,我们快点骑车,一个小时就可以到她姥姥家,天黑我们就可  相似文献   

20.
我要离开母亲启程去远方了。早晨一起床,就看见母亲的眼睛湿润着,眼皮还有些浮肿。窗外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室内母亲在忙着帮我收拾行李。也许是担心路上行李会散开吧,细心的母亲又一针针地缝缀行李上那些唯恐不结实的接缝。这情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