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物感”说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气论。但自唐代兴盛的诗境理论实际是在佛禅思想影响下对传统物感说的改造,这一演变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学思想交融的结果;而清代王夫之则在借鉴改造佛理的基础上回归传统并拓展了传统“物感”说的内涵,这一贡献主要体现于其“现量”说:除了强调人的意识能动性,王夫之的“现量”又指向了主体之外的外在世界。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这位湖南农民的儿子,曾接受过民间流传的粗浅的佛学知识,信过佛。当他母亲生病时,他也曾去拜过佛。周恩来在《学习毛泽东》一文中讲过:“他(指毛泽东)在小时候也是相信神的,而且信得很厉害。”后来,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又潜心研究过佛学,并有许多真知灼见,为我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宗教问题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相似文献   

3.
贺岚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8):219-219,226
海德格尔认为,作品的创作就是“创立世界”和“建起大地”,而《简.爱》这部作品中的“世界”和“大地”正是揭示了简.爱的双重性格:反抗与独立以及自卑与顺从。这一双重姿态是时代女性的不能承受之轻。  相似文献   

4.
一当代散文创作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虽然有题材、内容与形式的狭窄、单一问题,有轻吟曼唱的“小家子气”和迷恋于“小花小草”、“小风小景”的“脂粉气”问题,有总是咏叹个人的恩恩怨怨的矫揉造作问题,有总是四平八稳难脱旧框套的问题,等等,但这些问题总地看,都从各个侧面反映出一些散文作者心灵的贫瘠与窄狭和散文作品精神的衰弱与虚脱。难怪有的学者将这种现象视为“缺钙。”批评“当前散文”因“缺钙”而引起了“软骨病。  相似文献   

5.
2011年8月19日至20日,由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思想家研究中心、南京图书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东南大学、南京政治学院的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学者主要就儒佛道三教及其关系、儒学与儒教问题、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以及研究基地建设等论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理性的探讨。以下就本次会议的学术研讨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马千 《工会论坛》2010,16(1):147-149
通感现象在欧洲很早就被发现,并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在中国由钱钟书1962年提出后才在学界引起注意。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并没有提出通感一词,但通感在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中却大量存在,究其原因,与中国古代佛道思想的兴盛不无关系。佛教的“圆通”教义和道家的“内通”的观点影响中国古代诗人,使通感得以运用在诗歌创作中。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海峡两岸先后涌现出两大人文思潮,即以人间佛教为标志的台湾佛教兴盛运动和以“国学热”为标志的大陆儒学复兴活动。海峡两岸同根同祖、血脉相连、互为镜像,台湾人间佛教作为由传统佛教向现代佛教转化的成功案例,对大陆当代儒学的转化与创新具有宝贵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仁学》中的佛学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嗣同提倡佛学、崇信佛教,所著《仁学》全书贯穿着强烈的佛学思想,体现如下特征:1.以佛释仁学说;2.佛法救世思想;3.“慈悲”和“轮回”观念。  相似文献   

9.
梦如落叶     
林清玄是台湾当今最高产的作家,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誉为得奖专业户。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美、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被誉为“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  相似文献   

10.
佛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近现代文化中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心灵境界说”的分析,剖析其文化哲学对中国佛学教义的融会和阐扬,从中折射出中国现代哲学中的佛学之光。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文学思想是梁启超学术人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启超文学思想立足点是知行合一论;梁启超文学思想的核心观点是镕炼新理想以入旧风格;主张的具体实践“新民体”散文是言文合一。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习者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地运用外语的能力,是高校外语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目前广大从事高校外语教育的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基础外语教育改革除了在教学方法和课程思路两方面进行擦索外,还应在教学中加强语用和文化意识的渗透。  相似文献   

13.
梵净山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导致梵净山佛教文化一度衰落,梵净山佛教文化得不到传承。这不利于梵净山旅游的发展及旅游品牌文化内涵的提升。因此,必须以梵净山为核心进行统一管理,引导成立梵净山佛教协会,统筹梵净山佛教文化传承,修建梵净山博物馆,对游客进行自然科普知识教育,以提升梵净山旅游的品位。  相似文献   

14.
多元主义文化、理性与自由主义传统、平民主义意识、超验宗教、城市文明五大要件是法治的主要社会条件。这五大条件是从西方社会文化中抽绎出来的,并在西方历史上迭次出现、演进,终于在18世纪汇成了足以影响乃至改变世界文明的法治长河。  相似文献   

15.
儒家实学是儒学在思想内容上的学说化、在实际操作上的具体化、在价值目标上的明确化,其在宋代的恢复和兴起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联。宋代儒家恢复和建构实学过程中,往往将对佛教的排斥和批判作为他们展示、恢复、丰富、更新儒家实学的理由和资源。宋代儒家恢复儒家实学的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第一,通过对佛教本体论的批判和否定,以建构具有实学性质的儒学本体论;第二,通过对佛教心性论的批判和否定,以恢复、确立具有实学性质的儒学心性论;第三,通过对佛教伦理观的批判和否定,以恢复、确立具有实学性质的儒学经世致用观念;第四,通过对佛教认识方法的批评和否定,以恢复确定具有实学性质的儒学实测之学。  相似文献   

16.
中产阶级“稳定器”、“缓冲阀”的功能较为重要,其讨论出现于90年代,巩固于2000年。以稳定器为主线,梳理中产阶级研究文献,分析中产阶级的叙事结构,发现阶级意识在中产阶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阶层自相矛盾的处境。这一矛盾的处境也同样在研究者不同的解释逻辑体现出来,同样无法避免叙事困境。叙事的阶级立场凸显出来,表现为阶级阵营的统一与阶级意识的分化,以及阶级行动的调整。尤其是作为学术共同体,“中国模式”又凸显出来,阶层化的边界意识增强,使得学术对话陷入了自我的封闭倾向。  相似文献   

17.
“以文为诗”始自杜甫,韩愈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诗歌创作手法,而晚唐杜牧学习杜甫、韩愈,其诗中的“以文为诗”现象很明显,有句式参差;改变句律,打破诗歌句式的常规节奏,使其如散文那样流动自如;化偶句为单句,故避属对;以虚词入句;不顾声律;诗长如散文;诗题长如散曳序长如散文等八种表现形态。杜牧的“以文为诗”直接影响了宋人,成为宋诗的一个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作为唐代文化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不仅影响到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作为重要题材,进入了唐诗。其中,佛教建筑和梵宇静境、佛教音乐、佛教壁画等内容在唐诗中均有突出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台湾解严后佛学院所崛起原因:光复以来台湾佛教育未曾中断,佛教界对佛教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积极召开各种类型的佛教教育研讨会,创办者有长远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佛学院所在经济上有充分保障,现任院所长、教务长等都有较高学历和从事教育的经验,学生在院所学习时各种费用全免并有奖学金,毕业后多方面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新散文是相对传统散文而言的一次文体突破和创新。和传统散文相比较,新散文的探索者们更关注表达主体内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写作上则借鉴了诗歌、小说等文体形式。它存在的意义是明显的,它使我们在模式化的传统散文之外,又获得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它全新的形式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视角冲击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