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悠悠扁担情     
在傍山依水的农家小院,母亲纺车的嗡嗡声和父亲肩上扁担的吱扭声,是我幼时耳畔鸣响得最早的一首音纯韵浓的交响曲。父亲讲,我家那条光滑微弯的桑木扁担,是我爷爷在旧社会用它和两只烂筐挑着全部家当,从湖北逃荒要饭来到陕西的。当时国难当头,家里穷,爷爷去世时留下的遗产中最值钱的惟独这条扁担。父亲接过那条不同寻常的扁担,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像大山一样从此压在了他的肩上。当每天树枝上的鸟儿叽叽喳喳闹醒黎明,我还在床上睡懒觉,就听到父亲肩挑扁担“吱扭……吱扭”地跨出大门,踏进晨雾,开始了一天的劳作。父亲无职无权,又无…  相似文献   

2.
正40年前,我家住在铁路旁。每天,威武雄壮的蒸汽机车从我家门前的铁道上轰鸣驶过,在我一个孩子心里,留下了深深印记。我和四代中国火车机型的不解之缘,也许因为某一天午后的一声长笛,从此魂牵梦绕,相伴一生。我出生在1973年,父亲是绥化市的建筑技术员,从我有记忆起,父亲戴着安全帽,扛着工具包,在一组组脚手架间往复奔忙的画面就定格在我的脑海。父亲那把磨得发亮的瓦刀,那一面面整齐的砖墙,还有永远也统计不完的数据,也将成为我  相似文献   

3.
学费     
唐强 《广东党史》2011,(11):54-55
1984年9月,在日盼夜盼之中,我终于可以背上书包,走进了课堂。那是多么令人振奋、令人羡慕的事情啊!那时候,村里还有不少比我大的孩子仍不能上学,还得跟牛绳拴在一块,原因就是他们家里没有钱交学费。我家也没有,但是我父亲吩咐我:你跟老师说,这学费先欠着,等咱们家卖了大猪再缴上。  相似文献   

4.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从上学到教学,我已与教育打了27年的交道。在这27年的风雨历程中,我从一个受教者到一个施教者,亲身体验和见证了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历程……1982年初秋的一天,8岁的我正在村里的山峁上放羊,父亲突然喊我回去,原来是村主任来我家,动员父亲让我去上学。我家姊妹多,当时家里非常困难,连  相似文献   

5.
唐宝民 《党课》2011,(15):108-108
一次去同学家里,同学的父亲给我讲了当年送他上学的事。“那时候他上小学二年级,从我家到学校有1.5公里路,早上6点上自习,5点半就得从家走。天还没亮,他不敢走,我就陪着他一起走,送他到学校。后来,  相似文献   

6.
我的老家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通辽县,这里是通往辽宁、吉林的交通枢纽。当年我家在当地是富有殷实的商户,父亲刘荫荣在日本侵占东北前,曾任通辽县商会副会长,先后开办过德源兴丝绸店、福源兴鞋帽店和专营皮货店。全家居住在四合大院,共有正房厢房15间。日本人占领通辽后,曾派人找我父亲出来当伪政府商会会长,但他拒绝了。也因此,我家的商贸经营处处遭受排挤压制,以致家道逐渐衰落。到抗战胜利时家里只剩5间房,靠一辆马车搞运输维持生计。我的青少年时代正值伪满统治时期,家中姐妹6人均读过高中,我排行最末,昵称小六。  相似文献   

7.
董国宾 《党课》2020,(1):98-99
父亲没文化,但我家的春联都是由父亲拟,拟好了再找人写。很多人都很好奇:“你父亲不识字,怎会拟春联?”那年土地分到了户,从此农民不再吃大锅饭,家家户户都有了二亩地,农民有了自主权,粮食产量自然提高了。春节的时候,母亲说:“找人写副春联吧。”父亲想了想,说:“春联,我自己来拟。”全家人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相似文献   

8.
<正>为吃口饱饭去参军1921年,我出生在河北宁晋县北河庄镇上一个村庄,一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三岁时母亲也因病永远离开了我,跟着爷爷两年后,爷爷也不在人世了,从此,我成了孤儿。为了生存,宗族决定让我寄人篱下,由家境稍微好点的一位伯父收养我,我家里的二亩地则被另一位叔叔耕种。叔叔家贫困潦倒,加上收成不  相似文献   

9.
、我家在村子里的生活并不是最困难的,父亲把积蓄和精力用在了儿女的读书上,我是村里走出的第二个读书人,妹妹是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这也许是父亲没有盖起新房而惟一能够得到安慰的理由吧!虽然我已参加工作,但薪水并不多,而且还要买房和要继续学习深造,很难拿出钱来帮家里  相似文献   

10.
在父亲的朋友里,使我们深感亲切和熟悉的人中,就有陶行知伯伯。抗战时期,陶行知伯伯经常出入我家,常与父亲长时间商讨问题。我家住处与父亲办公的区署紧相连(父亲卢子英时任北碚三峡实验区区长,后改为北碚管理局又继任局长),为避免反动派猜忌,陶伯伯不由区署大门而是通过我家厨房后门进出。每次他来我家,都要和母亲、外婆寒暄几句。见到我们兄妹时,总是大声叫出名字,问这问那。有时他会从衣袋里摸出几颗花生、胡豆给我们,令我们十分高兴;他甚至顺手把我高高举起转圈子,逗得我很开心。我们非常爱他,总盼望这位没有长辈架子的陶伯伯来,盼着那从口袋里面摸出的“见面礼”。陶伯伯戴一副黑框眼镜,常穿一身黑色中山装或长袍,手中拿把大蒲扇。他住在北温泉边的小泉,父亲曾带我们去过。他生活俭朴,家里除了大量的书外,只有桌椅和床几件简单的家具。据说他平时最常吃的就是胡豆下饭。他很少在家,经常为育才办学等事业在外奔走。陶伯伯在我家出入随便,常与我们同桌吃饭,他总是津津有味地吃着外婆做的家常便饭,还不停地说:“好吃,好吃!”。他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讲:“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至今我还铭记在心。陶伯伯刚来北碚时,为避免反动派的骚扰,父亲请他住到北碚公园的清凉亭...  相似文献   

11.
正红军长征进入四川境内时,十万川北子弟加入队伍,我的父亲、开国将军王良太就是其中之一。1917年10月18日,我的父亲出生在川北大巴山区巴中县斯连垭乡龙门沟村一个农民家里。当时家里有几亩场田,日子还过得去。6岁时,家里送他去斯连垭上了学。不久,家中因故借了十几块大洋的高利贷,没想到4年时间滚成了150块,只好把场田卖了还债,父亲也因此辍学。10岁那年年关,债主催债,扬言还不  相似文献   

12.
<正>寂静的夜晚,当人们早已进入梦乡之时,而我依然埋头在沉冗的文山字海之中。再也坐不下去的我,轻轻捶打着酸痛的肩膀,不禁迈开脚步走出房门,抬头望着繁星如链的夜空,一个身影却悄然划过我的脑海,那是星光下父亲的身影。那时候家里经济条件很差,当别人都用上了干净便捷的液化汽灶时,我家却依然使用着老式的土灶。为了满足一家人烧水做饭甚至冬天取暖的燃料,父亲总是在忙完地里的农活儿之后,拉起家里的拉拉车,去附近  相似文献   

13.
圆梦     
正我家祖上都是没进过学堂的地地道道的农民,到了父亲这一代,也仅断断续续读过两年私塾,可谓世世代代受够了没有文化的苦。1950年我来到这个世上后,家里就把文化翻身的梦想寄托在我的身上。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寒门子弟求学敞开了大门。1958年7月,爷爷牵着我的手,将我送进了本村小学,渴望长子长孙能够学有所成、改换门庭。然而,我的求学之路却一波三折、命运多舛。刚踏进校门不久,就赶上了"大跃进"运动,本村小学在"一大二公"的狂潮中被卷到了邻村,大字还没识得一篓,我们就被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我父亲李魁林是河北省徐水县小西张村的党支部书记。我家是掩护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堡垒户。在对敌斗争最残酷的岁月,我家险些遭受灭顶之灾。但父亲当时毫不顾虑自家的利益与安危,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同敌人进行了英勇、机智和顽强的斗争,他的事迹至今还铭刻在我的脑海中。 父亲自幼习武,曾在冯玉祥部任过武术教官,人送外号“盖京南”。  相似文献   

15.
我家住在洞庭湖滨的一个偏僻乡村里,那里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农家来了贵客,大都是从村里捉只鸡,到湖汉捕两条鱼,然后燃起火锅炉,做成火锅菜,虽然菜不多,倒也显得热乎乎的。说起来也许有人不会相信,30多年前我家因经济困难,连泥制的火锅炉也舍不得买。要是家里来了贵客,需要上火锅菜,就到买了泥制火锅炉的邻居家去借用。但是经常找邻居家借用火锅炉,总有点难为清,不是一个办法。有年六年三十那天,父亲带着我到小镇上去打年货。说是打年货,其实就是买点酱油、粉丝和鞭炮什么的。父亲领着我在小镇的商店里穿来穿去,突然在…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春节,不时有朋友到家里做客。"老宋,你不讲究啊,家里有事怎么不告诉我!"看到我家没贴对联,也没挂红灯笼,朋友们便向我"发难"。亲人去世后的第一个春节不贴对联,是我们这里的习俗。正是看到了这些,前来做客的朋友们猜到了我家一定有"大事"。2015年3月12日,我正在上班,  相似文献   

17.
我叫牟丽英,家住柳河县兰山乡兴隆村。由于家里生活比较困难,初中毕业后我就回家帮父母种地。记得那一年我家种了8亩玉米,因为遭涝灾到秋天连秆带棒只拉回一牛车。母亲唉声叹气,父亲愁眉不展,当时我的心里非常不平静: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老法子已经行不通了,顺着地...  相似文献   

18.
静远 《新湘评论》2010,(12):54-55
假如没有这一帧黑白老照片,我是无法想象父亲和母亲原来曾经有这样亲爱的关系。那时候,我还没来到这世上。父亲是家中幼子,沉默怯懦,家里穷,考上银行当见习生,晚上读英专,近三十岁了,还没成家。  相似文献   

19.
吴官正 《学习导报》2013,(16):51-51
1950年深秋,我母亲到亲戚家赊了头小猪来养。大约过了不到十天,亲戚家的掌门人来到我家,对母亲说:“我是来看弟弟的,顺便来收你赊的猪崽钱。”母亲说:“现在确实没钱,等筹到钱一定给您送去。”这位掌门人没有说行还是不行。接着,她指着我家的破屋说:“我的亲戚现在住的都不错,就是你还住牛栏,这么破,这么矮,狗都跳得过去。”晚上,父亲知道了,大发脾气。好像猪崽也听懂了似的,不停地叫。父亲骂母亲没骨气,怨亲戚无情,也恨自己没用,坚决要把小猪送还人家,宁愿饿死,也不低三下四。  相似文献   

20.
静远 《学习导报》2010,(12):54-55
假如没有这一帧黑白老照片,我是无法想象父亲和母亲原来曾经有这样亲爱的关系。那时候,我还没来到这世上。父亲是家中幼子,沉默怯懦,家里穷,考上银行当见习生,晚上读英专,近三十岁了,还没成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