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彭真在狱中     
潘宁 《党员特刊》2003,(1):50-51
彭真出生于山西曲沃县候马镇。由于家境贫寒,彭真六七岁就要白天下地,夜里纺线、喂牲口,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长大。虽然生活艰苦,但他知道求学的重要,羡慕那些上学的孩子。所以在农闲时,彭真也曾尽可能到私塾去听课。  相似文献   

2.
彭真同志逝世以后,中央给予高度评价。《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讣告》指出:’‘彭真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彭真同志是从山西成长起来的一代革命领袖,山西人民永远怀念彭真同志。(一)彭真,1902年生于山西省曲沃县侯马镇坯上村的一个贫苦农家,原名博慰恭,参加革命后,在严酷的地下斗争中曾使用过许多化名,1937年始用“彭真”这个在中国革命史上好烟生辉的名字。彭真同志有一个闪光的童…  相似文献   

3.
《党史文苑》2013,(12):54-56
彭真是“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被打倒的党和国家领导人。1966年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五一六通知”的下达.就是他蒙难的开始。因此,有些人揣摩彭真不可能不对毛泽东有一肚子怨气。但是,重新复出后的彭真从不以个人的遭遇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他每谈及毛泽东,必先谈其功绩。  相似文献   

4.
彭真在安徽     
《党史纵览》2012,(11):22-24
彭真(1902—1997),原名傅懋恭,山西省曲沃县人。他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彭真历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政治委员等  相似文献   

5.
刘宝俊  谭明 《世纪桥》2001,(1):58-59
彭真同志祖籍山东,1902 年10月 12日出生于山西省曲沃县候马镇垤是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取名傅懋恭。参加革命后他使用过许多化名,1937年  相似文献   

6.
苏峰 《前线》2014,(3):125-126
彭真同志自1949年入城后一直担任北京市委书记,1951年兼任市长。1951年年底至1952年10月,党政机关的“三反”运动(即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在全国开展,北京市是率先动员群众广泛参加“三反”运动的地区之一。1952年年初,代表彭真市长与广大市民群众见面的“市长代表工作组”应运而生,总体看来,这种创新的工作方式和取得的切实工作成果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前,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于1964年夏天成立了一个名为“文化革命五人小组”、主导意识形态领域丁作的工作组,彭真任组长。这个旨在贯彻毛泽东文化指示、执行中央关于文化及知识分子政策的工作组却在“文化大革命”前的风潮中遭到了覆灭的命运.彭真也因此遭受了政治生涯中一次大的劫难。  相似文献   

8.
《福建党史月刊》2013,(1):41-41
彭真是“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被打倒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因此,有些人揣摩彭真不可能不对毛泽东有一肚子怨气。出人意料的是,在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上,彭真从不以个人的遭遇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他每谈及毛泽东,必先谈其功绩。  相似文献   

9.
秦英 《前线》2011,(4):18-20
《前线》是1958年11月由北京市委创办的理论刊物。1966年5月,《前线》主编邓拓因被诬为“三家村反党集团”而含冤逝世。不久,《前线》编委会被撤销,《前线》停办。在“文革”中,由彭真亲自撰写的《前线》发刊词《站在革命建设的最前线》被批判为“彭真独立王国的反党纲领”。  相似文献   

10.
彭真、杨尚昆两位老叔叔分别问过刘源:“毛主席为什么要搞‘文化大革命’?为什么要打倒你父亲?”这正是刘源一直想问他们,而又没好开口的问题。这是一个神秘而又引人注目的历史问题。“文革”伊始,毛泽东在《我的第一张大字报》里就指出:要联想“一九六二年的右倾和一九六四年的形‘左’而实右”。不久以后,又坦言决心倒刘起自“二十三条”之时,本文正是从1962年切入,重点叙述“四清运动”的始末,分析毛刘的同异,探得“天壤之别”的两种指导思想。追流溯源,追到“新民主主义制度”;又山高水长,简括出两条“南辕北辙”的建…  相似文献   

11.
彭真,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年代,彭真都曾身居要职,但他一直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时时处处体现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他一直谦虚谨慎,朴实无华,时时处处体现着为人处世的真性情,是深受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爱戴的、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众鞠躬道歉见真性情彭真,-./年,.月,/日出生于山西省曲沃县侯马镇垤上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傅懋恭,参加革命后,他在地下斗争中使用…  相似文献   

12.
彭真同志光辉战斗的一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线》1997,(6)
彭真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顽强奋斗,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彭真同志于1902年10月12日出生于山西省曲沃县侯马镇垤上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取名傅懋恭。参加革命后,他在地下斗争中使用过许多化名,1937年改名彭真。彭真功年时白天随父母下田劳动,夜晚全家纺线,饱尝生活艰辛之苦,曾随祖母愤起反…  相似文献   

13.
赵晋 《北京党史》2006,(6):54-56
身处逆境,最能检验人的意志品质。彭真在解放前住过六年国民党的监狱,“文化大革命”期间又曾被监禁九年。他受过国民党监狱的酷刑,又受过林彪、“四人帮”一伙的迫害。磨难中他不仅挺了过来,而且组织领导了在国民党监狱的狱中斗争,坚持了同林彪、“四人帮”的斗争。在失去人身  相似文献   

14.
金垚 《先锋队》2013,(12):9-10
刘志宏在曲沃县纪检监察系统被大家称为“冷面热心铁娘子”。说她“冷”,她就如《草根潭》中讲的“冷静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说她“热”,面对来访的群众,她总是热情相待,热心倾听。  相似文献   

15.
程秀龙 《党史文汇》2012,(10):13-24
彭真,原名傅懋恭。山西省曲沃县人,生于1902年10月12日。16岁时在曲沃县立第二高小上了三年小学,毕业后考取了山西省立一中。1923年,由高君宇、李毓棠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投身中国的革命事业。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他是中共山西省党组织的创建者之一。大革命失败后出任中共天津市委代书记、书记,顺直省委代书记,领导太原、石家庄、天津、唐山等城市的工人、学生和当时的军阀进行了坚决斗争。  相似文献   

16.
靳卫敏 《世纪桥》2012,(12):33-36
积极投身中国革命,曾中生,1919年5月积极投身五四运动。这年他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郴属各县学生代表会议,会上成立了学生联合救国团。随后,曾中生在郴县文庙召开的国民大会上,发表演讲,号召各界抵制日货,团结一致,挽救民族危亡。会后他组织进步同学举行游行活动,号召“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抵制日货”、“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  相似文献   

17.
彭真出山     
彭真同志,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经历千辛万苦,两次牢狱之灾,他不折不挠,奋进不止,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利益,奉献一生,功勋卓著。狱中读书山里“炼剑”彭真同志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第一批被打倒的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他于1966年5月受批判,后被撤职。同年12月2日被监禁,坐牢九年。彭真说“不要以为坐牢就是虚度年华,浪费精力,监狱也关不住马列主义,在那里可以读书,还可以思考问题。”凭着“敢把牢底坐穿”的精神,在狱中他能吃能睡,坚持学习马列主义。1975年5月19日,彭真从秦城监狱被送到陕西商…  相似文献   

18.
1948年香港工商界的“反美扶日”运动,是当时全国性的“反美扶日”爱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行动起来抵制日货,到组织起来“反美扶日”两个发展阶段。由于香港政治经济地位的特殊性,致使香港与内地的“反美扶日”运动在参与主体、关注领域、领导力量、斗争目标和方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同时,面对共同的“反美扶日”主题,香港工商界与内地青年学生的表现又具有内在的高度一致性,都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捍卫国家民族利益。  相似文献   

19.
《沙家浜》作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样板戏,曾经演遍大江南北,盛极一时。其中阿庆嫂的“智斗”一场精彩绝妙,引人入胜,尤为广大观众扬袂击节。《沙家浜》是由北京京剧团推出的,与当时主持北京市工作的彭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此剧也折射出彭真与江青等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和抗争。  相似文献   

20.
静德 《党史文汇》2002,(12):26-29
“文革”中受迫害与据理力争一1964年7月7日,彭真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根据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其他负责人的意见,专门讨论毛泽东1963年12月12日和1964年6月27日关于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的两个批语。前一个批语是批给彭真、刘仁的,提出文艺界“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岂非咄咄怪事”。后一个批语是批给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康生、陆定一、周扬、吴冷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