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延安春秋     
编者按:《延安春秋》系《长征》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前两部《遵义会议纪实》和《草地惊变》本刊都曾作过选载,深受读者的喜爱。 《延安春秋》主要反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在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草地惊变之后,毛泽东等率部来到陕北,所开展的一系列思想上、政治上的斗争。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在书稿出版之前,征得作者的同意,本刊优先选载其中两章分期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博览之窗     
《七律·长征》中的“三军”指什么毛泽东于1958年12月21日自注曰:“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那么,诗中“三军”到底是不是红军的三个方面军呢?  相似文献   

3.
陈二曦 《共产党人》2008,(19):13-17
宁夏是一片红色热土,作为陕甘宁边区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曾作出过重要贡献。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宁夏,在翻越途中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时,毛泽东同志留下了气势磅礴的传世佳作《清平乐·六盘山》。红一、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先后胜利会师将台堡和同心城。  相似文献   

4.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川西彝族聚居区途中,红军先遣支队司令员刘伯承与彝族沽基部(又作沽鸡、果基、古鸡)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并赠送小叶丹一面“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队旗,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佳话。1935年1月遵义会议  相似文献   

5.
人民出版社1958年编辑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共收入文章55篇,都是第一方面军的红军将士在长征结束以后不久写的回忆录。开卷篇《随军西行见闻录》,署名廉巨。廉巨是陈云的笔名。长征开始,陈云受中共中央委派,任红五军团中央代表。当时红五军团军团长是董振堂,政委是李卓然。1934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合并为军委纵队,  相似文献   

6.
正长征途中,在随时承受战斗、疾病、饥饿、严寒等人类生存极限的同时,红军将士也主动记录自己亲历的这一伟大事件。《红星》报对长征的原始反映《红星》报作为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在长征途中的惟一报纸,从1934年10月20日至1935年8月,共出版长征专号28期,记载了许多关于长征的重大历史事实,是研究红军长征的重要史  相似文献   

7.
正80多年前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举世闻名的壮举,而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则是这一壮举得以完成的重要保障。在物资极其匮乏,斗争形势极为严峻的长征途中,红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政治宣传工作,写下了中共思想政治工作史上最为光彩的篇章之一。一、长征中红军开展政治宣传工作的对象及其内容红军的宣传工作,由各级政治部负责。总政治部和方面军政治部内设宣传部,军  相似文献   

8.
1935年6月中旬,红一方面军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在四川懋功县(今小金县)东南达维镇一带,同从岷江地区西进的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会师。"经过八个月万里征战、历尽艰难困苦、有三万人左右的红一方面军,同有八万之众的红四方面军会合,大大增强了红军的力量,使两个方面军的指战员都感到十分兴奋。"(《朱德传》)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红军长征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近十年来红军长征研究的概况及特点 (一)近十年来红军长征研究的主要成果 1995年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推动了长征研究.随着新一轮长征研究高潮的到来,有关部门出版了一大批关于长征问题的史料,颇具代表性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央档案馆合编<红军长征文献>、中央档案馆编<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费侃如编著<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史事日志(1934.10.10--1935.10.1)>、李勇、殷子贤编著<红军长征编年纪实>、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长征中的文化工作>、赵国荣主编<红军长征过禄劝>,以及当事人的长征日记等,这为深入研究长征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0.
到底有多少红军指战员长征途经了青海班玛地区?以往的研究者有多种说法,主要有:1.青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的《青海历史纪要》中说:"红军第二、四方面军在朱德等同志的率领下......?7月下旬,红军左翼约5000余人"进入青海境内.2.格桑本?、朱永馨?发表在《青海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上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的情况》一文说:"红四方面军之一部"?,由骑兵数百作前导,步兵数千为后续,进鱼托沟,到达班玛县境.3.《红军长征经过青海果洛的一些情况》一文说:"九月初,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将近万人"长征经过了青海.4.张嘉选发表在《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上的《红二方面军长征经过青海再探》一文认为,"红二方面军进入青海的人数大约15000人."5.《红军长征经过青海果洛地区人数之考证》一文则认定,"进入青海省境的红二方面军人数应为18000人."6.张世华、索南发表在《西北史地》1992年第1期上的《红二、四方面军长征左纵队全部经过了青海班玛地区》一文,由于增加了长征左纵队中的四方面军部分,因而进入青海的红军人数就大为增加了:"左纵队经过青海班玛地区的大体人数……二方面军三个军约15000人,四方面军三十军、四军十师、十一师,骑兵独立师,西北局党校、红军总部,总部五局约10000人.总计约25000人."  相似文献   

11.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领导中国工农红军,从南方各个革命根据地相继开始长征。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率先胜利完成长征,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也胜利到达西北,中共中央和红军三大主力胜利结束长征。在长征过程中,党和红军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和极为恶劣的自然条件,特别是党内“左”倾冒险主义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等严重情况。为了赢得长征的胜利,中共中央在长征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领导红军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使长征的过程,成为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过程、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座永远的丰碑。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助理薛庆超撰写的长篇纪实作品《长征中的重大决策》,详细披露了长征中一系列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本刊从本期起连载这一纪实作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正>战前情况1934年10月,中央根据地的红军主力向西转移,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11月,红二十五军也奉命撤出鄂豫皖根据地,转进陕南。中央红军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于12月15日进入贵州。19日,中央军委《关于执行中央政治局十二月十八日决议的决议》,要求"四方面军应重新准备进攻,以便当野战军继续向西北前进时,四方面军能钳制四川全部的军队"。在川陕地区,蒋介石这时正加紧布置  相似文献   

13.
散木 《党史博览》2008,(8):49-49
曾读《世纪》2003年第5期王鹏的文章《〈大公报〉一则报道决定红军长征终点》,文章的观点与收入王芝琛《百年沧桑——王芸生与〈大公报〉》一书中的文章《到底是哪一张报纸“定乾坤”》相同,即都认为红军长征途中因党中央领导人偶阅天津《大公报》有关国民党在陕北“剿匪”的报道,这才决定把长征的“终点”确定在陕北。其实,关于决定了红军长征的终点的报纸,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长征诗词是其整个诗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写下了《十六字令三首》 《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 《七律·长征》 《念奴娇·昆仑》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等多首诗词作品,这一时期是他诗词创作的一个高峰期.这些诗词生动再现了长征途中那些惊险壮烈、激动人心的战斗场面,对红军指战员起...  相似文献   

15.
正红二方面军是长征末期组成的。也许她作为方面军的资格没有红一、红四方面军老,长征出发时也没有他们人马众多,途中没有那么大的跌宕起伏、那么多惊心动魄的遭遇,蒙受那么惨重的损失,她显得相对"平淡"了些。平淡被淡化,在以往的长征历史研究、宣传中,她的文章相对少了。然而,红二方面军所部的历史并不比红一、红四方面军所部历史晚。长征中,她的一部走得最早,主体走得最晚,既拉开了长征的序幕,又把长征推向尾声。她是红军长  相似文献   

16.
正"万里长征,千折百回,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毛泽东曾这样谈起长征,但他却又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情,以一个诗人的眼界描绘了长征途中的高山峻岭、险滩激流,让这些山和水映衬了红军长征中那些崇高壮烈、动人心弦的战斗场面和情景,使血与火、灵与肉搏击的战略退却和远征增添了诗情画意。毛泽东在长征期间的诗词作品,大体有《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沁园春·雪》七首。这些诗词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变成真正的史诗,定格在国人心中。  相似文献   

17.
作为革命家和军事家,长征是毛泽东指挥千军万马、进行战略转移的得意之作;而作为著名诗人,毛泽东创作于1935年10月长征途中的《七律·长征》,堪称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美妙结合的典范之作。毛泽东十分喜欢自己的这首诗,一生中至少有五次书写《七律·长征》赠给别人。  相似文献   

18.
红一、二方面军长征会师的确切时间和地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目前的有关著作看,在红一、二方面军长征会师的时间、地点上,差异甚多。在会师的时间上,主要有3种不同提法;一是“10月19日说”。《聂荣臻回忆录》(上)第引3页称:“二方面军也于十九日由贺龙、任拐时同志率领相继到达。”许多书籍都转引此说。二是“10月19日、20日说”。美国著名进步女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第393页中,根据马海德的记叙留下了“贺龙和萧克的第二方面军因为担任掩护,在十月十九日和二十日才到达”的说法。三是“10月22日说”。这种观点多见于近年出版的一些权威著作中,如《中国共产党大事典》、《中国共…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一部长征史有多少讲不完、道不尽的精彩故事。长征途中,可谓步步险关,处处绝境,稍有不慎,就可能全军覆没。然而,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最终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勇往直前。本篇从长征史料中选取了部分片段,力图展现一些鲜为人知的长征故事。“长征”一词何时首次提出?“长征”一词何时首次提出?党史专家认为:1935年5月在以红军总司令朱德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首次提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时,使用的并不是“长征”一词,而是分阶段使用“突围”、“转移”和“西征”。突破四道封锁线以前,红军…  相似文献   

20.
正萧华,14岁参加工农红军,是长征途中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彝区的"先遣队长",新中国成立后最年轻的上将。他不仅是一位驰骋沙场的将军,还饱含深情地写下了《长征组歌》的不朽篇章。1985年,张黎明作为记者采访了这位共和国的传奇将领,从彝海结盟聊到《长征组歌》。31年后,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