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包含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等深刻内涵,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集体梦想,承载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景。鸦片战争开启了近代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但从此也开启了中国梦的历史。近代以来,在濒危中求生存,在落后中求富强,在屈辱中求尊严,实  相似文献   

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标语宣传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动员的重要手段。在苏区,标语可以说是遍及城乡,无处不在。1934年.贵州沿河县邮局局长曾对湘鄂川黔苏区的标语宣传做过这样的评说:“标语之多,满街满衢,门窗户壁,书无隙地。”苏区标语宣传之盛况,由此可见一斑。我们知道。标语宣传是苏区特定年代革命斗争的需要,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部“浓缩的党史”,而且可以窥探到那个年代生活的历史脉落。  相似文献   

4.
在今年3月召开的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胡锦涛和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强调要坚持改革方向,加快推进改革。6月12-13日,胡锦涛同志在上海考察工作时再一次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努力为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中央领导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几次强调坚持改革方向,可以看出,坚持改革方向的重要性。因此,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改革的历史,从中探寻坚持改革方向的历史依据,寻求推进改革的历史经验很有必要。28年改革开放的成就是全方位的。首先,从体制角度看,中国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1,(1):18-19
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根据革命斗争经验,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形成的宝贵经验,其本身也经历了形成、发展、成熟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标语宣传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动员的重要手段。在苏区,标语可以说是遍及城乡,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个总体布局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形成之前,党的建设布局的主体逐渐发展成为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式的结构状态,党的十六大以来逐步确立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反腐倡廉建设。这些结构性要素的有机融合贯通,形成了当前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8.
余宏檩 《广东党史》2010,(12):26-29
<正>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伟大的探索。从1956年4月25日《论十大关系》在党内  相似文献   

9.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书系黄仁宇研究中国历史一系列著作中的一种,其主题在于展示他的“大历史”观。作为“大历史”观指导下的个案研究,蒋介石成为有价值的选择对象,反映出作者的两个考虑: 第一,对现代历史人物特别是那些具备主导作用的历史人物的研究,其研究与评价立足点应“先着重历史之长期的合理性,次及于褒贬”(第406页)。其目的在于使历史研究能与“现情切实衔接”。 第二,基于“中国的长期革命,旨在脱离旧式农业管制之方式,进而采取商业原则作为组织结构之根本”(第7页)的历史判断,进而揭示历史并未为蒋介石企图在中国创造一个高层机构而提供这样的成熟条件。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始终围绕“macro-history”——“长历史”、“大历史”这样一种史观展开对蒋介石的研究。在作者看来,从”大历史”的角度研究蒋介石,其功效在于评判蒋之历史可排除道义为基准的情绪牵制,而与蒋氏之有关的历史事件发生的主观动机与客观结果,亦可作出合乎情理的解释。尽管作  相似文献   

10.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从中外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属性、特点和重要性。一(一)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阶段。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古希腊、罗马时期。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哲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的雏形,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但…  相似文献   

11.
新经济政策在苏俄只有几年的历史,但在人民的心目中,那是个商品充裕、有吃有穿、国泰民安、科学与艺术欣欣向荣的黄金时代.有关新经济政策及其经验、意义的文章数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可由于过去对新经济政策观点的演变缺乏研究,造成了各自摘取列宁语录为己所用的状况.从新经济政策出台前、新经济政策施行时期和列宁晚年三个阶段,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的演变进行梳理,从而牢牢抓住列宁有关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条思想主线,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健康顺利发展具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党的领导制度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大浪淘沙的革命进程中,党最终承担起了领导革命的任务,由此党开始探索建设党的领导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党对领导制度建设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坚持和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期间虽有短暂的挫折,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党吸取经验教训逐步调整了党的领导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新时代党中央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在坚持党领导一切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了党的领导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党章伴随党的成长而发展,经历了由不完善到完善的曲折过程.党章的日趋系统和完善,反映了我党对什么是革命、怎样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加深.梳理这段历史有助于深刻认识到,党的创新理论探索是一个艰难、曲折、永无止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北京支部生活》2009,(2):20-20
运动发展观:是毛泽东发展思想的鲜明特点,主要是指通过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但与旧社会不同的是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对抗性转变为非对抗性矛盾。因此基本矛盾主导方面是相适应的,但还存在不相适应的方面,解决了基本矛盾不相适应的问题,社会主义就前进了。那么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不相适应”的矛盾?毛泽东认为,用阶级斗争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来解决。比如,1958年进行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运动,  相似文献   

15.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格局,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发端于“九一八”事变后,展开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作为一种制度正式确立于建国前夕,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而得到巩固。经受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考验,奠定了今天巩固和发展的基础。弄清这一政治格局形成的历史脉络,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主生活会制度是随着党内民主的发展而产生的,并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和完善,对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民主集中制是革命导师列宁首先提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完全接受了这个原则。但当时党处于幼年时期,各方面缺乏经验,民主集中制原则事实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大革命失败后,全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集中体现中国革命正确方向的是毛泽东、朱德等领导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主力向赣西南出击,随后同红五军主力会合,并向闽西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代贵州》2011,(34):65-65
本书把我们带回到了30年前,让我们了解到“大转折”的真实细节。京西宾馆原定20天的会议何以延长到36天,真理与“凡是”如何正面交锋……自始至终参加了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和三中全会的于光远翔实地记录了这一切,为历史留下一份重要的见证。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追求自由的历史长河中,马克思留下了光彩夺目的自由观遗产。马克思自由观的发轫、形成、发展直至成熟,与其本人不同阶段生活成长的历史境遇以及欧洲哲学史本身所蕴含的自由精神休戚相关。马克思自由观在历史中演进生成,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脉络,最初呈现为作为精神本性的“自我意识”,经过“克罗茨纳赫转折”,马克思自由观进入“作为人的类本质的自由”阶段,将自由视作自由自觉的活动。直至唯物史观创立,马克思对自由的探索正式踏入唯物主义自由观的科学之路,开启了其自由观作为“自由个性”的全新阶段。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脉络,大体上经历了早期探索、初步确立、丰富发展、走向成熟等几个发展时序。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创新引领五大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在此背景下,梳理建国以来党在探索创新之路上的历史脉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对于安徽下好创新先手棋,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