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党课》2014,(24):16-17
有学者在解释法治这一概念时,说法治就像“石头剪刀布”。为什么说法治像“石头剪刀布”?理由有三条:事先有公正的规则,即“石头剪刀布”,这一规则不偏私任何一方;不同的主体发生利益碰撞,不是通过暴力而是通过规则解决;通过这一规则所发生的结果,无论对你有利或者不利,你都必须服从。  相似文献   

2.
制度创新,既是改革开放的必然趋势,又是深化改革、扩大和巩固改革成果的伟大任务.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如何实现这一事关民族兴旺、国家发达的创新任务,是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重大问题.亚里士多德在谈到法制和法治问题时曾说过:"已成立的法律必须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与此同理,一项制度的效用和效果如何,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制度本身的质量;二是人们对制度的态度.制度创新本身不是目的,制度是为人创造又为人的社会服务,必须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人们创造并服从科学合理的制度,制度才拥有服务的对象并展现其良好的功能和效用.本文拟从历史和现实分析的角度对制度创新路径和原则谈些浅见.  相似文献   

3.
法治与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是现代社会制度的三大特征,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民主政治是法治政治,社会现象间的内在逻辑提出了社会的巨大法律需求,法制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然而,法治本身的终极根基却不仅仅是明确的制定法律,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并未明确表达出来的共同信念和道德传统,立法也并不是某一项关于法律的规则,而是一项法律应该是甚么的规定,一项元级法律(meta-legal)学说或政治理想。法律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是规律的反映,又…  相似文献   

4.
法律思维与法治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法治问题成为中国人热烈讨论的中心问题。在法治的研讨中,人们大多停留于对作为法治结果的法治目标状态的描述,而对于法治形成的过程和机制缺乏足够的关注。本文试图以法律思维为核心来探索法治的形成机制,寻求中国走向法治的路径。一、“法治”不仅仅只有“治国方略”这一层含义“法治”这个多义词首先表示一种治国方略,它是指一个国家在多种社会控制手段面前选择以法律为主的手段进行社会控制,而不是选择其他作为主要控制手段,即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依法治国”。在古代中国思想体系中,法治总是与“礼治”、“德治”、“人治…  相似文献   

5.
吴文勤 《唯实》2000,(4):36-38
人们对法治涵义的理解不一,出现不少偏离法治的“法治”。本文对法治的“法”、法治的内涵、法治精神进行了探讨,认为法治不仅仅是统治方式和治国方略,不仅仅指依法治国,更要牢牢把握法治是和正义、自由、人权、民主政治等相联系的;而且要实现法治,不仅仅指制定和完善法律体系和法治的制度建设,更要培养人们的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6.
“法治”作为当今世界各国公认的一种最佳治国方式,在法律与道德两者的关系问题上,并非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的平行关系,而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统一体。实现“法治”实际上也就达到人们所向往的“德治”。 所谓“法治”,即一个社会以法律进行的统治,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居于最高地位,是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它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要求,就是“法律必须具有一定的道德性”。 一、“法律必须具有一定的道德性”,是古今众多法治思想家们的一个共同认识 最早主张法治的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经典性地指出:法治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或原则: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方略,准确揭示了法律与国家的关系,贯穿着现代法治精神,是团结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旗帜,具有显著的创新性、权威性和稳定性。  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史上的卓越开拓,具有制度上的创新性  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依法治国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共同愿望,也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 1978年…  相似文献   

8.
小道理与大道理的说法是对生活中常见的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的辩证关系的通俗概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尤其在两者发生冲突时,要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这也叫做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社会上曾经流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说法,指的是有些地方和部门看重于一时、一地、一己之利,对中央及上级有关政策、决策、指示,不是全面准确地理解,不是认真正确地贯彻,而是为我所用、我行我素。如:在基本项目…  相似文献   

9.
“法治”作为当今世界各国公认的一种最佳治国方式,在法律与道德两者的关系问题上,并非如同“车之两轮、乌之双翼”的平行关系,而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统一体。实现“法治”实际上也就达到人们所向往的“德治”。  相似文献   

10.
张明军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指出,要使民主集中制原则真正得到贯彻执行,就必须科学、完整、准确地理解民主集中制的含义。首先,民主集中制的“民主”,不是指党的成员在讨论问题时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而是指在“集中”时体现的“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定性。集中制原则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以多数服从少数为基础的专制集中制;二是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基础的民主集中制。列宁是“民主集中制”这一概念的创始者。列宁的原文是“民主的集中制”,即民主集中制是具有“民主的”属性的集中制。只有具备“民主的”属性的集中制,才能称为民主集中制。其次,民主集中制集中的不一定是正确意见,而是多数人的主张。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础和根本点是少数服从多数。  相似文献   

11.
<正>法治文化,是法治社会的心理基础,是公民的文化共识、行为方式的价值取向,法治社会的建立必须以法治文化为支柱。全民守法意识,要发乎人们内心对法律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这是法治社会的民众基础。法国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区分了“法制”与“法治”词义的基础上,对邓小平法制思想与法治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邓小平在关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系列论述中并未对“法制”与“法治”进行严格的区分,而是经常从表述习惯上使用。他在使用“法制”时,有时是指静态的法律制度,有时又是指动态的法治。如果我们不局限于表达形式,而是从其精神实质、从宏观着眼,邓小平法制思想的精髓或核心就是法治。对此,文章进行了论证。本文还对实行法治的意义,根据邓小平法制思想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3.
殷勤 《纪检与监察》2003,(12):28-29
在当代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规范人们行为、解决问题的最重要的手段。在强调制度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应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越是在社会风气不正、腐败泛滥之时,加强法制的呼声也就越高,而恰恰在这个时期制度却不能落实。制度不能落实并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它有着深刻的社会和人的背景,这要求我们进一步认识制度和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论法治之法     
有法制不一定能实现法治;法治必须是“良法”之治,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究竟什么是“良法”?“良法”即法治之法,它是我们在建设法治国家中必须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具备民主、科学、道德属性的法律,才能称得上是“良法”,即法治之法。  相似文献   

15.
论行政决策中的听证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证听证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而作出影响行政相对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的决定前,就有关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程序性法律制度。在我国,行政决策引入听证制度有其充分的法理依据,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但听证会不是决策会,不能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听证事项进行决断。目前,我国在行政决策领域引入听证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人们在多方面作出努力,从而使听证制度不断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一) “法制”一词,其含义一是法律制度的简称;二是动态意义上的法律,即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等各环节构成的动态系统;三是完备的法律和依法办事原则的结合体。其中第三层含义的“法制”相当于“法治”。法治的内涵集中体现在建立反映统治阶级整体意志的完备的法律体系,并且严格依法办事。法治区别于人治·主要在于治国的权一苏撬雍摹粼想道德素质。二是规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任务、内容并以强制力保障各项精神文明建设措施淤“的落实。三是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可见,法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 在党的十一…  相似文献   

17.
<正>"法治"区别于"人治",是现代法治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法治建设是指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其中立法、司法、执法、守法是这一制度的具体表现,也是在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治国方略,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途径。在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的今天,司法责任制作为司法改革的重点,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近20年的依法治国实践,我国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一部好的法律、法规、制度建立了,它就自动生效吗?显然不能。早在2300多年前,孟子就告诫我们:“徒法不能以自行。”即只有法律法令等法规制度是不能够使之自己发生效力的。300多年前,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危害还要大。”这都说明强化法规制度执行力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法律规则实效要件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金  张镭 《理论学刊》2006,19(12):90-91
法律规则是法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共同事项赋予法律意义的一般性规定,是法治状态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社会正义是法律规则的根本属性和终极追求,也是法律规则实效的实质要件。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中,目前仍然存在单纯追求法律规则一体遵从、忽视法律规则在法治实践中的现实正义的现象,从而影响了立法、执法、司法的实际效果,阻碍了和谐社会构建,因此,全面准确地把握法律规则实效要件就显得十分必要。一实效(efficacy)指的是法律规则在社会生活中被实际地服从,人们的行为按照法律规则规定的要求来实施。完整的实效理论是由奥地利纯…  相似文献   

20.
徐爱民 《唯实》2015,(4):65-66
法治文化是依法治国的根基。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律只有经过与之相适应、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的诠释与接纳,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接受,进而内化为行动准则,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