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四年多来,四川省检察机关不断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全面强化查办职务犯罪工作。截止2007年11月底,全省人民监督员共监督“三类案件”2081件,同意拟处理意见的1631件,占95.7%;不同意的73件,占4.3%;其中被检察机关采纳的39件,占53.4%。通过监督,促进了检察机关慎重立案、规范侦查、依法公诉,提高了案件质量。现在全省职务犯罪案件有罪判决人数占立案人数的比例逐年提高,2006年较2002年提高了24.5个百分点;有罪判决人数从2002年的708人增加到2006年的1105人,上升56.1%。实践效果使人民监督员制度得到了各级党委、人大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应当说,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生命力很强,发展方向是非常正确的。但从实践情况来看,新生的人民监督员制度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结合四川省检察机关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笔者认为,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要在“强化八性”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监察体制改革对职务犯罪侦查权作出重大调整,作为源于检察机关尤其是针对"自侦案件"监督权的人民监督员制度需要重新厘清基本定位及其监督范围。本文立足于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权转隶的现实和监察委员会接受人民监督的迫切需要,主张坚持人民监督员制度"监督"定位的同时,突出这项制度所展示出来的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与监察工作的"参与"管理事项的价值。在"监督"和"参与"的双重项的前提下,通过整合特邀监察员制度,创新完善对人民检察院和监察委员会的外部监督,更好的发挥人民监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最高检自主创立的一项外部监督措施,对于预防、纠正检察机关在办理职务犯罪案件中的违法违纪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人民监督员监督案件的具体程序是其发挥职权的直接场域,也是影响制度运行的关键环节,但现有的监督程序存在不足,需要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分别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法理基础及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权需要外部监督.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主动接受人民监督的一项制度创新.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在司法实践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但经过试行,在实践中已展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程.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不仅可以澄清"谁来监督监督者"的质疑,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行的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 ,但是该制度又具有很强的外部监督的属性 ;人民监督员制度能起到明显的监督效果 ,关键在于该制度能以内部监督的形式融入检察机关的工作程序中 ;不应当将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造成为检察机关的外部监督 ,而应当通过完善相关的制度 ,来保障人民监督员的外部属性。  相似文献   

6.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高检为“加强对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案件工作的监督,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确保依法公正履行检察职责,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而设定的一项外部监督制度。人民监督员制度首先表现为检察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被监督者为监督者设定了具体的权利义务,人民监督员的独立性从最初就受到先天性条件的限制。其次,制度实施也基本上是由检察机关包办的,如人民监督员的产生、履职以及保障均离不开检察机关,人民监督员受到了检察机关的实质上的控制。因此人民监督员制度作为一项外部监督机制的最基本特征——外部性是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7.
人民监督员制度在发挥人民监督的特殊作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人民监督员依附的体制改革背景下,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独特价值不应受检察机关职能转隶而削弱。应当本着强化人民性和监督职能的原则,将人民监督员及其组织系统纳入各级人大系统,行使对人民检察院、国家监察委两个部门的监督职权,赋予其实施监督的各种实体性、程序性权利,改善人民监督员选任制度使之更适应人权保障、司法监督和反腐倡廉的实践需要。  相似文献   

8.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检察机关深刻解读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积极推进检察改革以及预防和治理检察机关执法腐败的时代性制度创新。该制度也是人民参与检察权行使过程的一项重要尝试,符合人民主权理论、平衡理论和信息权理论。建议在适时推进立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人民监督员的选任程序,扩大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围。  相似文献   

9.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性质和功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性质是在人民检察院外部和诉讼程序外部,对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的案件的特定诉讼决定进行社会性监督的制度。监督的指向是检察机关;监督的范围是自侦案件的起诉前程序;监督的内容是执法主体单一情况下作出的某些可能错误的决定或行为;其功能限于发现和提示错误。  相似文献   

10.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主动接受外部监督的有效途径,有利于规范办案程序,提高办案质量。人民监督员监督是一种权利监督,具有刚性的程序保障,监督范围具有特定性。目前,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一项工作创新制度,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原则和精神,并有内在的法理基础,在我国司法体制下有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人民监督员制度在运行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人民监督员制度法律依据不足,人民监督员选任程序存在瑕疵,案件监督的范围有待调整就是典型例子。针对这些问题,应该推动人民监督员制度立法化,继续优化选任程序,重新调整案件监督范围。  相似文献   

12.
人民监督员监督案件之实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检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较为原则,对"三类案件"监督工作中较为关注的"三类案件"的范围、人民监督员知情权的保障、监督程序、监督制度与办案制度的衔接以及人民监督员办公室的职能定位等,需要结合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人民监督员制度运行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2010年10月起,试行了七年有余的人民监督员制度终于得以全面推行。作为回应"谁来监督监督者"的实际举措,检察机关、法学界乃至全社会都对人民监督员制度寄予了厚望。然而,作为一项初生的制度,人民监督员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而这与该制度的产生背景又存在着密切联系,需要及时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反思与建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顺应公民参与司法的国际化潮流,加强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外部监督机制,创立了人民监督员制度。人民监督员制度无疑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须对人民监督员制度进行立法整合。  相似文献   

15.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检察机关基于<宪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以及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规定和精神,同时结合我国检察机关在办理职务犯罪"三类案件"、"五种情形"的实际,摸索出来的一套体现"司法民主"精神和"公平正义"原则的成功做法.人民监督员制度在实践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值得肯定的,当然也存在着一些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需要进一步加以探讨的问题.从"司法民主"的要求和"正当程序"的法治精神出发来论证,人民监督员制度实际上是基于我国具体国情而产生的能够反映民主和法治价值的"检察制度",既有中国特色,同时也符合宪法学的一般原理,是一个值得在理论上进一步加以完善,在实践中在总结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推广的检察制度.  相似文献   

16.
人民监督员制度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加强了对检察机关的监督与制约,对保障刑诉法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得到正确执行有重要意义。更好的发挥人民监督员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权功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选任优秀的人民监督员队伍;尝试扩大人民监督范围;创新人民监督员监督形式。  相似文献   

17.
人民监督员制度作为一项引人瞩目的制度创新,是检察机关根据中国国情探索创建的。此项制度从试点到全面推行,得到了普遍的社会认同,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人民监督员制度在强化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监督机制、扩大诉讼民主、促进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其他监督制度难以替代的独特功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检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作用,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人民监督员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加强外部监督,切实防止和纠正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工作中执法不公的问题,最高人民检察院创设了人民监督员制度。本文以法律监督基本原理为基础,对国外相关监督制度进行比较评析,提出人民监督员制度应在监督主体的选择、监督程序及其运作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确保监督目的的实现,防止人民监督员制度在推广中步入形式化、象征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司法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制度创新,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对自身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自我创新,是检察机关为实现对自侦案件的外部监控所设置的监督机制,完全符合党的十六大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精神,是实现“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又一具体措施,彰显了检察机关追求公平正义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20.
从试行三年的实践来看,人民监督员制度作为检察机关自主创新的一项改革已取得一定的实效,但在制度运行中也在不同层面暴露出一些问题。应对这些问题,应寻求其解决并深化发展的路径,在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性质、主体、客体、监督方式及监督体制方面实现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