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人生在世,骨气不可无,傲气不可有。有骨气的人,活得有尊严、有气质;傲气十足的人,让人看不起、看不惯。人生在世,应当有骨气,必须有骨气。有了骨气,人品有高度、人格有硬度,才是一个顶天立地大写的人。有了骨气,就有一种气势和气场,腐蚀近不了身、诱惑入不了心。有骨气的人,活得有尊严、有气质,既让人敬畏敬仰,又让人敬重敬佩。然而,现实中不是人人都有骨气的。有的  相似文献   

2.
自信     
人不可有自卑、自负之心,但不可无自信。 自信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时的从容镇定;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 游刃有余;是竞技场上,稳操胜券的不动声色;是谈判桌上,成竹在胸的大智若愚。勾践卧薪尝胆是 自信,廉颇负荆请罪也是自信;司马迁忍辱著书是自信,苏武持节牧羊也是自信;太公钓鱼是自信, 毛遂自荐也是自信。 自信不一定惊涛拍岸,许多 时候,它只是一条执著的小溪; 自信不一定是大红大紫,它只是 一株坚韧的小草。 自信不仅是肯定自己,而且 是善待自己。同样是一颗松籽,如果你落在了石缝中,就不必和…  相似文献   

3.
张军 《学习月刊》2012,(19):52-53
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想必是不会不知道勾践灭吴的故事的。春秋时期,吴越结怨,战端时起,远的不说,就近而言,先是吴王阖闾攻越,越王勾践射死了阖闾,接着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位,发誓为父报仇,结果也还真的打败了勾践,但他斩草不除根,留住了勾践的性命,最终是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反攻吴国,迫使夫差自杀,灭了吴国,因而这故事几乎成了含羞忍辱、以弱胜强的励志典范。然而从为政的角度来看,越王勾践  相似文献   

4.
刘赋 《学习月刊》2012,(12):33-35
这几日,观看了新近由国家京剧院重磅推出的大型新编历史剧《大漠苏武》,为这部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鲜明史诗品格的剧目所深深打动——全剧通过对汉朝使臣苏武被迫流放北海牧羊、十九载不改民族气节的精湛艺术表现,生动诠释了汉朝中郎将苏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故事荡气回肠,情节感人至深,主题积极向上,艺术水准极高。"苏武牧羊不易汉节"的故事,自《汉书·苏武传》始,累有歌颂,代有传习,绵延两千余年,各种文本艺体多有表现。苏武九死犹未悔、执着于理想信念、忍辱负重、  相似文献   

5.
桑林峰 《党建》2023,(2):42-43
<正>为政者,以正为本,以廉为先。202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强调,“领导干部自身硬首先要自身廉”。这一重要论述告诫领导干部,要立标杆、树威信,挺起浩然正气、坚硬骨气,必须做到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廉洁自律的本色。事业发展,关键在人。“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先自成。”领导干部自身有硬气、有骨气,  相似文献   

6.
说“谄”     
“谄”,这个词恐怕陌生的人不多。它的词意简单,即巴结、奉承、献媚,说更通俗一点,就是竭尽拍马溜须之能事。因而,大凡稍有骨气的人,对“谄”是避而远之的。《论语·学而》中就曾说过:“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对谄媚的人,则正如韩愈的一位诗友给他的诗中所言:“史笔应令谄骨羞。”绝对是不大光彩的角色儿。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历来主张“中国人民要有骨气”、“有志气”、“有朝气”,还要有“那么一种拼命精神”,并提倡在这方面要向鲁迅学习。他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这也是毛泽东本人形象的生动写照。打开毛泽东的著作和回顾他的伟大革命实践,总是可以感觉到一股铁骨铮铮的浩然正气扑面而来。毛泽东的“骨气”思想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一、不迷信任何权威,敢于斗争的“自立”之气。并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同崇拜真理、相信科学相结合,以独立思考的批判态度,向一切权威和“大人物”挑战,为我们树立了“自立”之气的楷模。二、不屈服于任何压力,勇往直前的“自强”之气。如果说,破除迷信是毛泽东“骨气”的思想内涵的话,那么勇于承受压力,在大风大浪中劈波斩浪、勇往直前,则是他“骨气”思  相似文献   

8.
正季羡林论说最喜欢的人,有一句话叫"骨头硬,心肠软",令人吟诵不忘、回味无穷。硬骨护心灵,柔肠扶硬骨,软硬互补,和谐共融,才是正常的人生。鲁迅先生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骨气,也有"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柔情;陈毅有"断头今日意如何"的豪气,也有"爱河饮尽犹饥渴"的缠绵……两者不是此一时彼一时,而是互相依存、同时并在。对不同境况、事物、问题,一种情  相似文献   

9.
齐夫 《前线》2010,(8):56-56
<正>养骨气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骨气即坚强不屈的气节。气节者,志气、节操也。国人历来推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节操,赞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气节,寄情"要留清白在人间"  相似文献   

10.
人文荟萃     
■淡化“勾践式人格”   国人都熟知春秋时候越王勾践的故事。为了复仇,勾践已从根本上不再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他的所作所为只能用卑鄙、猥琐来形容。他不但把自己垂涎已久的美人西施亲手送给吴王,而且居然能在吴王生病后亲口品尝他的大便,判断病情,以讨好吴王。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千百年来为国人所颂扬,殊不知这种卧薪尝胆心态对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一部分国人中形成了勾践式人格。为了当官而不惜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为了图人家财而昧着良心;为了出人头地而甘心出卖色相事人……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和…  相似文献   

11.
所谓超前管理,是针对管理对象未来状态的管理,它依据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或准备性措施。实践中许多失败案例说明,超前管理具有很明显的特殊性,不了解这个特殊性,就会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我国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历史事件,从中可以总结出一些令人回味的教训。春秋末期(公元前494年),吴国打败了越国,俘获越王勾践。大臣伍子胥主张对越国斩草除根,杀其君臣以绝后患。越国以重金收买吴王的宠臣伯僖。伯僖被收买后,以越国兵败无为,杀之不仁为借口,劝说吴王夫差。夫差遂决定将勾践…  相似文献   

12.
<正>"过去有一个地方,干部职数超编。书记要配一个干部。组织部部长反对,说没有职数了,不能配。书记把桌子一拍:‘配,出了问题我负责。’"一个八九十人的选拔名单送到吕梁市一名市委常委手中。廉政谈话之后,只有31人愿意参加县委书记选拔,有五六十人主动表示不愿意参加。"我在常委会上就说,选择你们这批干部,选得对不对、行不行,还不能现在就下结论,归根结底,要靠时间来检验。"  相似文献   

13.
人生,从婴儿学步的第一次跌倒到临终前对生命的无限眷恋,一直拖着失败的阴影,即使是辉煌的成功,也与失败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强者之所以强,在于他们面对失败,生命中能够表现出一种韧性。失败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过程,绝非是最后的结果。 一位企业家曾说:失败得多了,也就有了骨气。对这位企业家来说,他生命中的韧性是一种  相似文献   

14.
说气节     
王晓勇  若雨 《党风建设》2000,(12):14-14
气节,《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我们通常说的国有国格,人要有骨气,就是指要有气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气节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人格品质;对于国家民族来说,就是国格。作为一个革命的党,一支革命军队,必须有气节,有一股浩然正气,这是支撑我们国家、民族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有了它,就有了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有了它,就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有了它,革命就会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相似文献   

15.
幽默     
畜牲骨气孔子的学生公冶长精通鸟类的语言,公冶短精通野兽的语言。一天,公冶短走进山里,遇见老虎要擒吃一头牛。牛说:"你没见我头上的两只角吗?"老虎说:"你两只角有啥用?"牛说:"角是骨头。仅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我有骨气了!"老虎说:"你果真有骨气,我当然敬重你,不吃你了!"牛便离去。  相似文献   

16.
人文知识作为一种文化,不论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出现的文史哲等学科所揭示的人类发展样式及历史规律、社会体制的建构模式和运行机制、人的精神活动特征和思维发展规律等所形成的理论形态 ,还是形态各异但却“ 同祖同根”、“血浓于水” 的中华各民族文化, 抑或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 “君子自强不息”、“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位卑未敢忘忧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精神境界 ,以及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爱国主义、 讲骨气讲气节等,无不体现出一种强大的具有民族特点的…  相似文献   

17.
坚守     
黄山,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棵象征黄山之魂的迎客松。看到它那紧抱岩涯的盘根、直指苍穹的身躯和遒劲有力的虬枝,我们就不由地会想到一个词:坚守。其实,和黄山迎客松一样,人的一生何尝不需要坚守。那些千古流芳的名字,哪一个不是因为守住了自己, 才守住了在青史的位置。苏武牧羊不从流,守住的是气  相似文献   

18.
多年前,小平同志说过一句话:“如果都是你不信任我,我不信任你;你不谅解我,我不谅解你;你不让步,我不让步;应该作的妥协也不作,小的不同就会变成大的冲突。”很有哲理。有时候,妥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首先,如果不妥协会危及组织生存,即使在很重大、很关键的问题上,也必须妥协。这方面最为人耳熟悉详的莫过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彼时,  相似文献   

19.
《党风与廉政》2000,(12):42-42
国人都熟知春秋时候越王勾践的故事。为了复仇,勾践已从根本上不再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他的所作所为只能用卑鄙、猥琐来形容。他不但把自己垂涎已久的美人西施亲手送给吴王,而且居然能在吴王生病后亲口品尝他的大便,判断病情,以讨好吴王。  相似文献   

20.
《北京支部生活》2010,(1):63-63
<正>批评、检举、控告是对党员干部行使权力的有效监督,有根据的批评、检举、控告是一种正义的力量,可以帮助党员干部纠正错误,促进预防和惩治腐败。作为党员干部,绝对不能对批评、检举、控告进行阻挠、压制,以及从自己的好恶出发作不正确的处理。具体应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阻止党员、公民进行批评、检举、控告,或者对批评人、检举人、控告人进行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