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除夕夜,向有“守岁”之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宋代风俗,“除夕”条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可见这风俗很早了。为什么要守岁,有很多说法。一说是为了“娘长命”,还说是为了“惜光阴”,如古人《守岁》诗道:“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  相似文献   

2.
我们中国人有一种“求全”病,选美要凑够“十美图”,吃药要吃“十全大补丸,就连各地的人文景观也要凑成“八景”、“十景”之类.用这种思想对待人才,必然会演出一幕从求全责备开始,以摧残人才告终的悲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墨子》),“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疵”(《吕氏春秋》),“若指瑕掩善,则朝无可用之人;苟随器任援,则世无可弃之士”(司马光语).美国经济管理大师彼  相似文献   

3.
与“离不开水的鱼儿”不同,青蛙可以水陆两栖,而到底用腮用肺,则要看彼时彼地“蛙老弟”的需要而论了.这种不同于“鱼水情深”的“蛙水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现在我们的某些干群关系.时下,一些地方的干部和领导对待群众就象青蛙之于水.需要你为我提供背景、为我的政绩增光添彩时,就跳下“水”,湿湿身.与群众握握手合个影.身入而不深入,更不“心入”.目的达到.则跳上岸来,一路流连“山光树色”,哪管什么群众的利益和疾苦!  相似文献   

4.
刘晓蕾 《团结》2011,(5):46-47
亲属容隐制度是广泛存在于多种法律体系中的一项古老的法律原则。其基本含义即:对于犯罪,亲属可以不揭发,有权拒证、隐匿、包庇皆不为罪。 我国古代的亲属容隐制度 《论语》有记载:叶公语孔子日:“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则曰:“吾党之直躬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显然.在孔子看来正直的道德要求是:即使犯罪。  相似文献   

5.
招牌小考     
“招牌”,古人称之为“招幌”。“招”的本义是“召”,即召唤。《楚辞·招魂序》王逸注云:“招者,召也;以手曰招,以言曰招。”由此引申,不论何种方式呼唤人物,均称之“曰招”。酒旗称酒招,初时是无字的布帘,以后帘上题写了店铺名号,继而又以木牌代替。“幌”,本来指布慢,后引申为酒旗的别称。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在诗中曾有如此描述:小炉低幌不遮掩,酒滴灰香似去年。”在宋人笔记中,酒旗还被唤作“望子”。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元酒,拽下望子。”《水浒传》亦称酒旗…  相似文献   

6.
[原文]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选自《孔子家语》)[译文]子路去见孔子,孔子问:“你爱好什么?”子路答道:“我爱好长剑。”孔子  相似文献   

7.
一九七九年七月间,我在一份日文报纸《东京新闻》上,看到一则关于财产纠纷案的报道,通栏大标题是“本人三人,子嗣九人,究竟谁是真的?”内容说的是伪满州国要人赵欣伯及其配偶赵碧琰在日本有巨额财产,有许多人登记冒领,日本东京法院感到棘  相似文献   

8.
从今年第二期《民主》上看到了几篇介绍徐州的文章,倒使我想起了一篇也是与徐州有关的文章。今年出版的第一期《随笔》上,发表了一篇广州花城出版社离休干部李士非先生的《东京日记摘抄》,1998年春,李先生赴日本东京探亲,4月4日,他“到靖国神社去看樱花,大受刺激”,原来他看到的“没殁者遗物展”是彻头彻尾  相似文献   

9.
为官者应该给子女留下 什么,这是一个沉 甸甸的话题。南朝有个徐勉,梁武帝时拜中书侍郎,官至左仆中书令。他虽官居显职 ,却从不营产业,家无积蓄。有人对此不解,他说:“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耕;如不才,终为它有”。清代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认为给子女留钱不是好事,为此他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干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若不肖,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唐代诗人罗隐在《夏州胡常侍》中,有过这样的诗句:“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江总书记对此诗十分赞赏,并语重心长地…  相似文献   

10.
“我以不贪为宝”这句话出自春秋时代宋国大夫子罕之口。《左传》记述了这则故事:“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旱弗受。献工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译为白话,意思是:...  相似文献   

11.
雷颐 《瞭望》1992,(10)
自清初康熙皇帝断言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学“源出自中国,传及于极西”(《康熙政要》卷十八)后,几百年来“西学源于中学”说便一直薪传不绝,近代以来,更是蔚为大观。有趣的是,近代各不相同的政治、思想流派,却居然都宣扬“西学源于中学”,以为自己的主张服务。公认的早期改革者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申明:“诸夷晚出,何尝不窃我绪余”。洋务首领、俗称“鬼子六”的恭亲王奕诉,则以此说反驳顽固派的责难:“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陈炽甚至大胆断定当秦汉中国大乱之际“必有  相似文献   

12.
鲁莽 《瞭望》1991,(32)
我一直以为,儒道两家,实在是很接近的,有时甚至就是一回事。比如道家是讲究无为而治的,而“无为而治”这句话,却出自《论语》;又比如,老子很欣赏“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韬光养晦之术,而孔夫子也对“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  相似文献   

13.
自从“二十一世纪是亚太世纪”的说法流行以来,东方文化将在二十一世纪居于主宰或领导地位的言论也开始流行起来了。它可能起源于日本。五年前我曾应邀赴东京主持过一次“东亚知识人会议”,就听到过彼邦名流的这种说法。近年来,它似乎也已引起中国人的共鸣。对我们亚洲人来说,听到这类的话,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是秦汉政治社会转型时期十分重要的思想著作,其中的“忧乐观”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无失所秉,履危行险”,《淮南子》的“忧乐观”具有强烈的政治忧患意识和警醒意识,有助于政治个体实现趋利避祸、远害得益的政治目的;“杖性依神,相扶而得终始”,《淮南子》的“忧乐观”具有显著的政治调控意识和政治人格塑造意识,十分关注政治个体的心理变化;“失本则乱,得本则治”,《淮南子》的“忧乐观”具有深刻的政治批判意识和求“治”意识,试图化解各种政治发展中的危机和困境。这些重要的政治理念充实与丰富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廉政文化建设,对广大党员干部提高廉政意识和廉政实践的有效性具有十分积极的历史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柏园 《瞭望》1996,(26)
最近看到《人间词话·人间词》的新版,谭汝为先生校注,群言出版社版。注得很精确,排得很大方,印得很典雅。国际袖珍型,233页。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著名的文艺批评集;《人间词》则是这位自沉的天才学者的创作。两者合印一册,直是可爱的书物。书前冠以陈寅恪那篇传诵一时的《王观堂先生挽词一并序》,“风仪平生师友间,招魂哀愤满人寰。他年清史求忠迹,一吊前朝万寿山。”  相似文献   

16.
裴军 《党政论坛》2008,(24):8-8
日本首相麻生22日在东京与来访的印度总理辛格会晤并签署日印安保合作声明被视为其“价值观外交”的复活。次日,麻生飞赴北京出席亚欧领导人峰会,并对中国展开了其就任首相后的第一次访问,其间出席了纪念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缔结30周年招待会并发表题为《我对日中关系的信念》演说。与日印外交强调“共同的价值观”不同,麻生的对华外交关键词则是“共赢互利”。  相似文献   

17.
有些情节大体一致的故事,读起来觉得形式和内容都有差别。 一、《三国志》的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指曹操)……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相似文献   

18.
近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有些“公仆”不论是就职演说,还是述职报告,或者面对新闻采访,反正是公共场合,总是急于表白“我是××人民的儿子!”论说,儿子之于老子,那是一份亲情,一份热爱,一份谦恭,一份忠诚,俱都包含在里面的。乍一听,自然令人激动、感奋。然而,稍加辨别,特别是听其言再观其行,却惊讶地发现,却原来此“儿子”与彼“儿子”是大不一样的。 陈毅老总说过“人民是我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他的革命一生是无愧于人民的;邓小平同志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的伟大一生和光辉业绩也是无愧“人民的儿  相似文献   

19.
在位·谋政     
宏图 《瞭望》1988,(52)
孔夫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换言之,则在其位,必谋其政。 法国《巴黎竞赛画报》刊载《里根总统的保镖丹尼斯·麦卡锡谈美国总统的安全保卫工作》,有二、三例,洋为中用,似可作“子曰”佐证。 约翰逊总统想让保镖替他遛遛狗,保镖理所当然地拒绝了总统的“非分”之想。基辛格  相似文献   

20.
《侨园》2018,(5)
正姓氏起源滕姓起源有三:1.出自姬姓。据《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广韵》所载,周文王第十四子错叔绣,武王封之于滕(故城在今山东滕州西南四十里),为滕侯,后世子孙以国为氏。2.亦出姬姓。据《万姓统谱》《史记·索隐》所载,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个儿子分别得十二姓,其中含有滕姓。3.出自他族。今土家、苗、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