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长春 《群众》2013,(7):I0026-I0027
南北共建园区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江苏创造”,已经成为推动苏南产业转型、苏北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园区共建的“江苏经验”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钟晓栋 《群众》2012,(8):36-37
无锡一新沂工业园是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第一批南北共建园区,是无锡新区和新沂市政府合作共建的一个产业新城。园区成立以来,党工委、管委会紧紧围绕“打造南北共建示范和样板”的工作目标,创新借鉴苏南发展的先进经验,突出抓好积极融资、全力引资、稳健投资这三个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3.
正为打破"黄牛过河——各顾各"的现状,构建区域沟通合作的桥梁,百色市以现有的1个自治区级园区和5个自治区级A类产业园区为基础建立共建园区,并设立共建园区发展资金,共同推动壮大园区经济。2013年以来,受以铝为主的资源型工业国内外市场环境恶化的影响,百色市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增速明显放缓,但借助"再  相似文献   

4.
虞越嵩 《群众》2022,(8):24-25
<正>南北挂钩共建开发区是江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和亮点品牌。自2006年起,共建园区已成为我省南北挂钩合作的重要抓手和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发挥着跨江联动、整合南北优势资源、缩小南北发展差距的积极作用。2009年、2010年南通分别与“隔江相望”的苏州、无锡合作共建苏通、锡通科技产业园。2020年,为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的要求,策应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的现实需求,南通市委市政府着力推进苏通、锡通园区一体化运作,成立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推动“跨江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浙江人事》2008,(10):34-34
杭州萧山区留学人员创业园由杭州市人事局与萧山区人民政府共建。同时,为积极探索“一园多点、一园多区”的创业园发展模式,共享杭州市政府与国家人事部共建园区的资源,经杭州市政府同意,杭州萧山区留学人员创业园作为“中国杭州留学人员创业园”的一个分园区。  相似文献   

6.
《群众》2021,(10)
正2001年,省委、省政府实施南北挂钩战略,采取干部交流、对口帮扶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进一步加快苏北振兴。2006年,全省区域共同发展迈入以共建园区为主要抓手的新阶段,苏南五市与苏北五市分别结对共建工业园区,苏州宿迁两市率先建设全省首个共建园区——苏宿工业园区。14年来,苏宿工业园区始终坚持"艰苦创业、务实创新、圆融共赢、不辱使命"工作要求,埋头苦干,只争朝夕,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全省45家共建园区历年考核中始终位居第一,2020年实现"十一连冠",成为宿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先后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  相似文献   

7.
加强重点工业园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广西》2010,(5):27-27
<正>创新工业园区建设模式。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机制,推行园区经营性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鼓励各级政府引资在异地园区创办企业,发展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飞地工业"。  相似文献   

8.
<正>进入新时代,江苏省委、省政府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和对江苏提出的“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重大指示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先后采取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实施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创新试点、优化调整南北帮扶合作结对关系等创新举措,融合南北优势资源,促进新型共建园区模式在广袤的苏北大地全面开花,为区域协调发展这盘大棋打通经络、开创新局,推动苏北地区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9.
杨英 《中国发展》2011,11(3):9-14
该文讨论了世界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布局的一般规律及中国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特殊矛盾,分析了香港与内地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资源的互补性状况,提出了在粤港交界处布局与建设一个跨越两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共建园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农业园,科技园,生态园,创业园。入春以来,两岸客商纷至沓来,协力共建新乐园。 4月26日.值此国家级园区——武汉黄陂台湾农民创业园在黄陂武湖举行隆重的挂牌仪式之机,笔者对园区进行了探营——  相似文献   

11.
《群众》2011,(6):F0004-F0004
无锡-新沂工业园是无锡新区和新沂市委、市政府响应省委、省政府南北挂钩共建开发区会议精神,在省级开发区-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平台上,合作共建的一个开发园区。两地政府于2006年10月14日在徐州签署合作协议,12月21日举行揭牌仪式。工业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运作、封闭管理、优势互补、合作双赢”为原则,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全面提升新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黄雪琴 《群众》2013,(7):I0024-I0026
目前,苏南和苏北地区的发展差距依然较大。推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苏北振兴是关键。从“五方挂钩”、“四项转移”、园区共建到南北干部交流,从“扶贫帮困”、“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到“加快苏北新型工业化进程”,从保供给、扶产业到促进苏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江苏不断推出新举措、探索新机制,南北共建取得了辉煌成就,书写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江苏创造”,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展望未来,南北共建还有一些新课题需要解决,江苏创造的经验还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群众》2019,(21)
<正>江苏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首次提出"加快省内全域一体化",明确要求"更好地推动苏南苏中苏北南北联动、跨江融合"。作为全省南北共建园区的先行者,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在历年全省共建园区考核中始终位列第一,2019年实现"十连冠",被人们称作"苏北好江南",成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标杆,为构建省内全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提供了良好示范。  相似文献   

14.
周金刚 《群众》2022,(13):40-41
<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我国区域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江苏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眼省情,以南北共建园区为关键抓手,推进区域互动和产业联动,南北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当前,立足新发展阶段,系统总结江苏南北共建园区实践经验,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对新征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宁淮产业园是宁淮共建的重要载体,园区地理位置优越、生态良好。近年来,园区建设取得较快进展,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是园区建设规划不够完善、协调管理组织架构尚不完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交通区位优势仍待强化。加快推进宁淮产业园建设,已成为加快宁淮一体  相似文献   

16.
正最近,我带领田东挂职小组走访调研了深汕特别合作区、四会市精细化工工业园、鹤山工业城和坪山-陆河共建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几个园区在近年的发展中探索总结了很多新做法新经验,对我区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很有学习借鉴价值。一、走访园区的基本情况深汕特别合作区:合作区位于汕尾市海丰县西部,是广东省创新区域发展合作  相似文献   

17.
《同舟共进》2012,(7):82-83
近年来,阳江市积极实施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双转移"的战略,与珠三角地区共建了广州(阳江)、中山火炬(阳西)、佛山禅城(阳东万象)、东莞长安(阳春)等4个省级产业转移园(以下简称园区)。阳江各级各部门坚持把园区作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强势推进园区开发建设。目前,全市4个园区已掀起了大投入、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热潮。  相似文献   

18.
于津平 《群众》2023,(16):24-25
“一带一路”建设十年硕果累累,其建设过程已从早期的谋篇布局“大写意”阶段转入精耕细作的“工笔画”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究其目标,就是要提高“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共建“一带一路”的投入能够更加有效地惠及参与共建的国家、企业和民众。被赋予“一带一路”交汇点使命的江苏,近年来正以更宽视野、更高标杆建设东西双向开放门户,谋划部署“五大计划”专项行动,在国际综合交通体系、国际产能合作、“丝路贸易”、重点合作园区、人文交流等方面持续发力,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增添江苏色彩。其中,建设“一带一路”境外合作园区是江苏立足自身优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由江苏企业主导建设的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和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被誉为国际合作的典范,已成为江苏企业“走出去”的名片。在新形势下,推进江苏“一带一路”境外合作园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15,(2)
<正>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是珠三角对口帮扶粤东西北的一项重要任务。广州开发区与清远市共建广州(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正是其中之一。来自广州开发区的领导班子带着经验与激情筹建园区并获得不俗成绩,但同时也遇到土地指标久不落实等实际问题。长着茂密杂草的小土坡、坑坑洼洼的小水塘、荒无人烟的平地,这是欧派家居集团相关负责人初次来到位于广东清远石角镇的广州(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以下简称"广清产业园")一处  相似文献   

20.
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产业是强省之基、兴滇之本、富民之源.”“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专业化、特色化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为我们进一步抓好园区建设、推动产业聚集指明了方向.去年9月以来,保山市全力推进“园中园”建设,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 创新发展模式,打造“园中园”产业聚集平台.保山市坚持“产业发展,聚集为要”的理念,打破行政区划,集中各县区优势资源,错位发展,优化园区功能布局和产业定位,实行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