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父亲山     
对于有儿有女的家庭来说,父亲和母亲都不可缺少,他们是领头羊,左右着这一个张着大嘴的家庭。我很早就夭折了父亲。我的兄弟们就时时叫我的母亲头痛万分。父亲是重要的,父亲是一座山。厚重的山。 我的父亲何忠俊,是1972年的一个黑夜里离开我们的,他那时正当年,刚好37岁。 如今,他离开我们已经27年了,然而,对于父亲,我们仍然记忆犹新。 父亲是一位慈祥和沉默并具的  相似文献   

2.
刘小英 《今日浙江》2001,(12):27-28
我父亲刘英烈士牺牲已经59周年了。回顾父亲短暂而光荣的一生,不禁使人思绪万千,感慨万千。在那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里,先辈们吃尽了千辛万苦,才迎来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令人惋惜的是,父亲同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一样,没能分享到革命胜利的喜悦,没能过上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生活。不过,可以告慰父亲的是,他虽英年早逝,但他死得其所,死得重于泰山;党没有忘记他,战友们怀念他,人民永远纪念他。父亲的革命简史已被编入多种辞书。建国后许多战友都为他写了纪念文章。60年代初,曾与父亲并肩战斗的粟裕伯伯对我说,在50年代初等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相似文献   

3.
一片仁心攻克“不死癌症” 梁益建出生在重庆一个煤矿工人家庭,父亲因矿难身有残疾,梁益建从小在矿区长大,身边的矿工叔叔们多有受骨伤病痛,大人们被骨痛折磨的场景,给儿时的梁益建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记忆.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梁益建申请到骨科工作.他一边工作一边自费学习.  相似文献   

4.
年愈古稀的父亲,儿女是他永远的牵挂。当获悉女儿有了婚外情家庭面临崩溃时,父亲不远千里动员全家出征,演绎了一番亲情大拯救……  相似文献   

5.
1962年的一天,卓玛丽华出生在甘肃省夏河县一个藏族家庭。这时,他的父亲黄建功(丹正加)已经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平叛中牺牲九个多月了。他成了烈士的遗孤。他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后来,长大的时候,他来到父亲的坟头,给父亲倒上一碗酒,给自己倒上一碗酒,两人里外默坐、相对无语的时候,他知道了父亲坟碑刻石的时间,1962年3月26日,于是,他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生日。  相似文献   

6.
30年来,身为教师的丈夫悉心照料着患有严重精神病的妻子,含辛茹苦地抚养着3个孩子。30年后,孩子大了,父亲老了,母亲病情依旧。不愿看到父亲在这种死亡的婚姻中继续挣扎的儿女们,经过痛苦抉择,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代替母亲离婚,为父亲重组家庭。  相似文献   

7.
苏小川 《台声》2010,(12):41-42
<正> 父亲辞世11年了,可他的音容笑貌还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父亲身材消瘦,精神矍铄,时常穿一身蓝色旧中山装,慈祥而和蔼,威严而庄重。每每忆起,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今年是父亲离世11周年,我代表兄妹几人,拾笔追忆父亲的一生,以寄托子女们对他无限的哀思。父亲别名苏晓云,号子明。1913  相似文献   

8.
徐、蒋家世徐悲鸿是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他是江苏宜兴人,1895年生于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章达公擅长书画,全家靠父亲卖字画为生。或许是因为受父亲的影响。徐悲鸿从幼年起便爱写写画画,因此,十几岁时便小有名气,以能书善画闻名乡里了。19岁那年,徐悲鸿的父亲去世了,他是长子.只得放弃学业,从上海回到宜兴,挑起养家的重任来。为了多挣点钱,他  相似文献   

9.
1985年9月1日下午4时,一架757客机从香港的上空盘旋一圈后降落在启德机场。站在机场旁边接站的万兴亚望着走出机舱的那些老者们,不知哪一位是自己的父亲。好在有台湾方面的联系人李先生,他拉着万兴亚的手走到一位年近7旬的老者面前介绍道:这就是您的父亲万林山……40岁的万兴亚从出生以来叫出了第一声“爸爸”,随即父子抱头痛哭……解放前夕,万兴亚的父亲随国民党军队去了台湾,一个完整的家庭就这样分离了。1960年,经人介绍,万兴亚到鄂旗人民委员会当了勤杂工。这份工作对他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他早起晚睡,把各项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相似文献   

10.
温世仁一生忙着造福人群、贡献社会,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反而少之又少,不过对温家来说,温世仁仍是家族中最大的支柱,不论在物质上或精神上。他们体认出,温世仁不但是自己的兄长,更是许多人的兄长,是自己的父亲,也是许多人的父亲。温太大吕萱(来春)更是将温世仁当作英雄崇拜了一生,相伴28年的岁月中,两人甚至只吵过一次小架。如今温世仁虽辞世,“但想到他的梦想,我常常忘了他已离我而去,仿佛他仍奔驰于某个地球角落,为当地贫穷的人许梦”。温世仁因父亲早逝,早年与母亲共同扛起家庭的负担,因此在弟弟们的心目中。“大哥不只是大哥,他还兄代父职,…  相似文献   

11.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为一名大学生的名字深深吸引着,他的名字叫洪战辉;人们为一件事情深深打动着,这就是作为贫困学生的洪战辉自强自立、自尊自重、勇于负责的动人事迹。洪战辉同学的家庭屡遭变故,父亲早年得了间歇性神经病,母亲由于不堪忍受家庭重负,于12年前决然离家出走,扔下了尚未成年的洪战辉、洪战辉的弟弟,还有一个父亲在发病期间捡来的嗷嗷待哺的弃婴妹妹。面对家庭的困境,洪战辉同学没有向命运低头。作为长子,一种承担家庭责任的使命感在激励着他,他意识到自己必须勇敢地面对生活。12年来,他想尽千方百计,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重重困…  相似文献   

12.
林瑞良,这个名字与普普通通的中国公民的名字没有什么区别。然而他是“全国优秀归侨知识分子”、“全国劳动模范”。他在融安县,在那里奋斗了26个春秋,全县19个乡(镇)以及全县的江河、山塘水库和池塘都留下他的足迹。 林瑞良出生于印度尼西亚梭罗市的华侨家庭。父亲林云楷,原籍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祖上三代都是务农。祖父过世后,没有留下什么遗产。1933年,父亲从福建飘洋过海,到印尼谋生。1938年,林瑞良出生时,辛勤操劳的父亲已积得一定的家业。父亲经常对他讲福建老家的事,教育他身居海外,但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祖根在中国。家庭的熏陶,使林瑞良从小滋长了爱国之心。  相似文献   

13.
父亲     
人们常用伟大来赞美母亲然而,父亲与母亲一样有着宽博的胸襟人们常用崇高来形容母爱然而,父爱与母爱同样价值千金我要袒露心扉歌唱父亲不仅为的是我们骨肉相连,父子情深我要放开歌喉礼赞父亲更因为父亲这称谓犹如日月星辰在我眼里,父亲像一棵参天大树顶天立地的雄姿与沧海共存他支撑起家庭那片恬静的港湾他带来了生活中无尽的幸福、欢快和温馨在我眼里,父亲又像一棵无名小草他信奉,追求人生就是默默耕耘于是他为喜爱的工作毫不保留地支付年华于是他向钟爱的事业义无反顾地贡献青春在我成长的旅途上,父亲是最知心的朋友他善用生活哲理和知识…  相似文献   

14.
1961年的那个冬天,对他来说很寒冷。作为卡车司机的父亲出车祸失去一条腿后,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每天餐桌上,都是母亲捡来的菜叶和打折处理的咖啡,餐餐难以下咽。失去工作的父亲,一同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每日借酒销愁,变成了一个酒鬼。只要他稍不听话,父亲便大发雷霆,挨打就像是家常便饭。  相似文献   

15.
一位老师说他曾布置了一个作文题,让学生写自己的父母,也就是说可写父亲也可写母亲,结果班上40余名学生,有30多名选择写《我的母亲》。他曾问过这部分学生,回答同出一辙:对父亲不太了解。思考与讨论就此展开,它直指今日之父亲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被动角色。  相似文献   

16.
雪白的向往     
我没见过我的祖父。但父亲经常向子女们讲起他。父亲告诉我们,祖父是个医生。但祖父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并没能静下心来行医。祖父在1925年到广州参加了国民革命,后来他以军医身份随北伐军一直打到武汉。可惜他在1932年便去世了。祖父留下遗嘱,要孙辈学医,成为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父亲曾以优异的成绩考进过协和医学院,但是由于后来与祖父失去联系,没有了经济来源,只好辍学,去谋求一个马上能养家糊口的职业;他当然更为迫切地企盼子女们至少有一位能终于成为医生。遗憾的是,由于种种主观与客观的原因,不仅我和哥哥、姐姐们长…  相似文献   

17.
丁聪,上海人,他的父亲丁悚是本世纪初上海著名的画家,画讽刺社会现象的政治性漫画和抨击民国初年封建、腐朽、落后现象的漫画,很受欢迎。人民憎恨的说不出口的,丁悚的漫画却代替他们说了出来。丁聪自幼作画显然是受了他父亲和家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的家乡在浙江北部的湖州,地处杭嘉湖平原和上海、杭州、南京的中心地带,是自古的“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我的家就坐落在湖州素有“桑林”之称的双林镇的农村,当地的农民家家户户种桑养蚕,种植水稻。我的父亲就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和他的祖辈们一样,起早贪黑种稻养蚕,吃苦勤劳是他们的秉性。  相似文献   

19.
越走近它,越让你体会到统战部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去年春天,父亲突患心肌梗塞,猝然离去,走得是那么匆忙,一句话都没有给儿女们留下。顷刻间,悲痛、凄惨的气氛笼罩在了这个家庭的上空,唉!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又给这个贫困破碎的家庭洒上了一层霜。爷爷躺在病床上已经两年了,身边一直离不开父亲的照顾。如今,支撑家庭的大梁又倒下了,谁来挑起家庭的重担?谁来托起这个风雨中摇摆的破碎家庭呢?母亲、妹妹、妻儿凄惨的哭声弥漫在家庭的上空,邻居们吊唁同情的眼泪也不时地落下,一向坚强的我也方寸大乱,不知该如何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家庭灾难………  相似文献   

20.
<正>人物简介张克,男,汉族,52岁,全国政协委员,市青年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杨派创始人杨宝森先生的再传弟子。1962年7月31日,一位响当当的京剧名家在天津诞生了。他就是当今著名杨派老生——张克。自幼喜爱京剧的他,生长在一个戏曲氛围浓厚的票友家庭。父亲张春和,是天津远近闻名的老旦名票,其嗓高亢挺拔,被同好们称为"铁嗓老旦"。而张克的大哥,亦拉得一手好京胡。在父亲的影响下,1975年,张克报考了天津市戏曲学校。那一年的天津戏校,招考条件非常严格,几乎是从12万孩子中仅选出几十名入校学习。张克十分顺利地通过了考试,也预示着他以后的不俗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