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雪 《人民公安》2008,(18):63-63
沿着每天必经的林阴小道,拾级而上。一些薄雾低沉地缠绕在山涧的树梢之上,像山里农家房屋上升起的阵阵炊烟。这样的清晨,我已感觉到了逐日天气的渐凉,在鞋与裤腿之间的空白处,已有些抵不住那不断袭来的丝丝凉意。  相似文献   

2.
苗家的石磨     
我的故乡在偏僻的中越边境的山旮旯里。那儿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座庄稼人生活所必需的石磨。我家的家什不多,唯有石磨摆设的位置最醒目———它摆在堂屋的一个角落,占去了屋子近四分之一的空间。石磨的年代有多久,就连我爷爷也说不清,岁月已使它的推柄光滑得仿佛涂上了一层层厚厚的油脂,可以照出人影。在我的记忆中,家里的石磨那“吱呜、吱呜”的“音乐”声很少间断过。生活在这单调而又枯燥的“音乐”声里,我一天天成长起来了,又读完小学、中学……每当阴雨天或农忙时,这古老的石磨忙得更欢,那是母亲利用空闲时间在磨粉、磨面。母亲轻轻地哼…  相似文献   

3.
好夫妻,明算账,我跟老婆掐着指头,算过经济账。 我说我家吃的腊肉是天价,最少是250元一斤;糍粑也不低,百把块钱一个可能没有,一个糍粑10块钱,那是肯定的。我老婆眼睛瞪得铜铃大,她说腊肉与糍粑是你乡里的姐姐妹妹送来的,一分钱都没花,哪曾花那豪富傻价?我说小娘子,你听我细道端详:一块腊肉,自我姐走亲戚送来,  相似文献   

4.
耕耘春天     
那是1986年的腊月三十,从事公安工作还不到一年的我,被安排同几位队友一起在刑警队值班。隔窗远眺,昨夜的几片残雪仍被抹在远远近近、大大小小的灰屋顶上;檐下的腊肉已风干,院里的咸鱼正晾晒,饺子的嘴紧抿着,汤圆的肚子已鼓胀;几只冬鸟晶亮着不怕冷的眼睛,在参差的枝杈间相拥着;孩子们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炸红了奶奶剪出的窗花,驱避了那个叫“年”的“鬼”;大胡子刑警队长窗前那一剪寒梅,分明是在雪的鼓励下,勇敢地绽放了。其实我们都有家,已婚的有妻室,未婚的有父母、兄妹甚至恋人,谁不渴望与家人团聚,在天伦之乐中共…  相似文献   

5.
蒋新平 《传承》2009,(9):62-63
"我思念故乡的小河,啊……还有那吱吱唱歌的水磨……"每当唱起这首《那就是我》的老歌,故乡那"咕隆咕隆"的石磨声就在耳边不停回响,那苦涩艰辛的岁月又会在心头一幕一幕重现。故乡那劳作时会唱歌的石头,伴随着祖辈们的白发和皱纹,在昏暗的磨房里,也在我记忆的最深处永不疲倦地吱吱嘎嘎响着。  相似文献   

6.
李旭 《今日民族》2001,(5):14-18
冬日的阳光,暖暖地斜投在岷江峡谷中,又迅速照到江岸山坡上的羌寨,使高大挺拔的石砌碉楼拖出巨大的阴影。随着阳光既缓慢又神速的步履,碉楼的阴影在不知不觉中到达了山岩上的某一个石洞,寨中的家庭主妇们就知道该生火做饭了。青青的炊烟从一座座石碉房顶升起,由于那些石碉房相互连环套叠,根本分不清那炊烟哪是哪家的。羌族人就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碉楼下,生活在石碉房里,那不仅是他们的家,也是他们安定和谐社会的堡垒。 羌族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几个古老民族之一,他们最先生息在西北地区,以游牧为主,后来逐渐南迁,分化演变成了…  相似文献   

7.
腊月的日子就像挂在岁尾的一串鞭炮,不经意间点燃后,那淡而无味的寒冬便在乡下被瞬间激活了。乡下的腊月总是很瘦,瘦得如同寒风过后那些只剩下质感风骨的白杨抑或梧桐。那些停栖其上的麻雀、乌鸦们也开始在村子里闹腾起来,忽而掠过枝头、忽而坠地,此刻的它们就像那一簇簇被撞碎的冰雕动词。  相似文献   

8.
上海崇明岛中北部浜镇东二里有一位年近八十的农家老太太,50多年来,每逢夏末秋初,总是在院子里掇凳搭桁,搁竹铺帘,摊开芦扉晒上满满一席麦子。然后默默地遥望南天,似在诉说什么。早些年间,她还不让任何人帮她一起干那近乎神神秘秘的事。近几年,年事已高,由她的儿孙畚进畚出翻晒代劳。不过,老人总是一刻不离地守在旁边,凄然地轻抚着一棒捧早已晒得铜粒般坚硬的麦子,凝眸沉思像在絮絮叨叨地和谁说话。有人问及老人的一位孙子,得到的回答是:祖母思念在台湾的祖父。  相似文献   

9.
正"背叛"炊烟,需要勇气。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靠山吃山,靠山烧山,这是人类生存的不二法则。  相似文献   

10.
《世纪行》2016,(10)
正故乡的炊烟里总少不了柴火饭的醇香,袅娜的炊烟升起来,它又像母亲年轻时如柳般曼妙的身姿。四季炊烟最本色的还数深秋,时间刚过清晨六点,就有乡村人家的屋顶上开始冒出一缕淡淡的炊烟,接着是第二家、第三家......然后是一村子的瓦灰色,柴火饭的味道于是便在村子里弥漫开来。做柴火饭首先得备好柴禾。以前在我老家农村几乎每家院子里都有一个  相似文献   

11.
怀念     
怀念乡村怀念老屋上空的袅袅炊烟母亲——一定又佝偻着背在简陋的灶台上重复着周而复始的日子怀念暮需更怀念昏黄的灯光下那暗淡的眸子那是期盼那更是“意恐迟迟归”的低吃夜,很静了远方的岗亭里沉淀出的只有醇醇的思念怀念@曹仲义  相似文献   

12.
练摊上的长江三峡石,不像雨花石那样浑圆玉润,玲珑剔透,色彩斑烂.倒像在任何河床里都能随手拾得的普普通通石头,只不过经过工匠之手,加以打磨,粘联成形,再画上些图画,写上些人们喜欢的词语,涂上轻漆,便堂而皇之地摆上旅游工艺品的货柜.人总爱把自已的审美观念倾注在形形色色石头之中,以其为材来体现自已的创意.遗憾的是往往忽略天成之趣的美质,不免沾上匠气.其实,认真观察,石头自有其灵气,尤其是三峡石.它孕于宇宙,来自洪荒.这次到长江三峡,相机一直挂在颈上,生怕错过“众水汇涪万,瞿塘争一门”的浩渺大江壮丽景观.殊知一近夔门,便被石头迷住了.石壁危岩,从江边拔地而起.湍流舔噬它,涌浪怒击它,它巍然屹立,若金刚之躯.看看那些惴惴行驶的客轮木舟,一个个提心吊胆,温驯地匍伏于它的脚下,这时,我顿然感到船之渺小,石之伟岸.那气势,让桀傲的大江也不得不收敛几分.三峡狭窄航道两壁营造的气氛,可谓雄奇险峻.峡石坚硬如铁,流水柔软缠绵,刚柔交织,在峡谷里时而低吟时而恕号,亿万年交响不断,这流韵壮歌,岂能不让人心潮澎湃?靠近石崖,更让人惊异地发现,三峡哪是普普通通石的长廊,简直是大自然的画廊,石头艺术的博物馆.大凡在湍流涌急的地段,千姿百态的峡石,或刀劈、或斧砍、或镂、或磨、或挤压、或骤凝,伟大  相似文献   

13.
童年的记忆里,傍晚时分,家的屋顶,那袅袅的炊烟,是我最快乐的向往。它轻柔地缭绕在屋顶上,一如母亲轻声对我说,快回来,晚饭已经做好了,就等你了。当青春光彩映照我的脸庞之时,我悄然告别故乡的炊烟,怀着绮丽的梦想,脚步坚定地向  相似文献   

14.
三天四夜的旅途颠簸后,终于走在了阔别多年的故乡的黄土路上了。小桥依旧,流水依旧,人家屋顶上正冒出几缕炊烟。忽然,一阵凉风吹来,密密麻麻的细雨竟飘飘洒洒地奔我们而来。骑在脖了上的小儿子,显出十分好奇和惊喜的样子:“雨是啥子变来的哟?那没变成雨的时候,又是啥子样子哟?”满脸倦容的妻子,此时竟也脱胎换骨般地一路欢歌起来:三月里的小雨,哗啦啦啦……  相似文献   

15.
我上世纪60年代初出生在农村,留在脑海里的春节,仿佛春夏秋冬是一根椭圆形的圆环,从正月初一绕到腊月三十,那链条的接口就是春节。  相似文献   

16.
1999年11月,栾川县人大代表、奕川乡党办副主任慎永亮与副乡长史秋红到本乡后坪村收缴"三费一税"时遇到这样一件事情:该村有12户农家齐唰唰地顶住了缴费,他俩感到很纳闷……原来,这12户农家是1994年遵从村镇规划由5里之外的深山搬迁入村的。他们家门口的通道很窄,只有一条30多公分宽的风道。平时,大人下地、孩子上学,得先挤出这条狭窄的风  相似文献   

17.
在超过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农家书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有效的机制。农家书屋要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就要进行深层次改革,既要将农家书屋纳入综合服务系统中,也要切实解决农家书屋的管理问题,广泛整合资源,使乡村居民与农家书屋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人老了,就越来越念旧,怀念旧的同学和朋友,旧的环境和情景。最近就总是想起那些住在青砖瓦舍的日子。好几次都梦见那一处院子,熟悉而又陌生,按理说应该是我的家。院子就像农家小院,篱笆墙上爬满豆角藤蔓,大槐树上挂着雪白的花串,树阴下有很多间平房瓦舍,房后还有开满荷花的池塘。母亲蹲在池塘边的菜地里摘辣椒。我为家里有很多间的房子而欣喜若狂,一间一间地寻找自己的房间,却总也找不到。于是怅惘地醒来。  相似文献   

19.
正1月29日,农历腊月二十,春节的喜气已经在恭城瑶山里蔓延,很多人家杀好了肥猪,做好了美味的腊肉,挂在火炉上方熏着,为春节做着准备。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一个个都回来了,村屯里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欢声笑语在打油茶声中此起彼伏飘出窗外,回荡在青山绿水间。在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乡峻山水库旁边的移民新村——岛坪村,村民周军荣还没有来得及准备年货。今天他要把房子里的装修废料、废渣清理干净,因为下午在广  相似文献   

20.
<正>儿时,在祖上灶房侧面有一间不大不小的屋子,靠右边的空位上有一盘青石磨,因此这间房被称作石磨房青石磨是用坚硬石材精心打制,由上下两块紧扣在一起的圆形石蹬,上下两个石盘上部刻打着牙龄般的石路,上盘称为磨蹬,中间挖有漏粮食的石眼,另在旁边挖一方孔安上横木作为磨把,将呈三角形被吊在屋梁上的绳子左右拴着的磨担放在磨把眼上便可以推磨,从而将粮食碾碎,堆积在磨盘中,若是磨汤圆、豆花等水料时磨料便顺槽流到口袋中,真有意思。由于磨料时间长了,家里人会不时请来石匠修石磨。年纪稍大点的人都熟悉,就是这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