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吴瑛  郭可  陈沛芹  吴秀娟 《国际展望》2016,(4):1-23,152
建构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外交的重要目标。上海作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缩影,能否被全球媒体建构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形象?本文通过对28个语种100多个国家38万条新闻的统计分析,解读了深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后世博时代上海的国际形象。研究发现,全球媒体涉沪报道量稳步增长,2015年达历史最高点;报道议程围绕"四个中心"展开,但国际金融中心形象受经济下行和股市震荡影响;报道态度以混合情感为主,正负面倾向随时间和议题有所差异;全球媒体报道上海的消息源仍以西方媒体为主。在分析外媒报道的基础上,本文为加强上海城市外交,提升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提供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一则消息,引起了本刊编辑部策划这一话题的构想。据报道,全国已有76个城市提出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规划。而实际上,至今全球公认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仅有十几个,因为这需要具备丰厚的经济实力,需要24小时全天候交易的国际金融中心,等等等等。我们并不怀疑国人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真诚和勇气,但我们想指出迈向国际化的艰巨性。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知道,国际化,离我们有多远?  相似文献   

3.
韩笑 《国际展望》2022,(4):80-95+156
城市群外交是空间集聚的城市群落基于中心城市的国际影响、功能辐射与区域协作,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城市治理、民间交往中形成的与其他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关系与互动过程。作为次国家外交的新模式,城市群外交主要体现为城市群在公共外交领域日渐增长的影响力,包括提升域内城市的对外开放水平,聚合国际城市网络,增强国家参与国际竞合与全球治理的能力,促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地等。城市群在深化城市外交理念的同时为国家外交战略提供结构与功能支撑,但也面临挑战传统外交观念与现行外事管理体制发生碰撞的质疑。在高度开放的城市化与全球化影响下,开展城市群外交是深化改革、开放与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环节,需要在持续优化的国家开放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国际大都市的区域带动影响;在国际城市网络中开展城市群协同发展知识交流;发挥产业集群、城市网络、自贸区、民间组织在国际交往中的积极影响,为城市外交与国家外交提供区域支撑。  相似文献   

4.
2009年是新中国外交的第60个春秋,今天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中国外交与60年前早已不能同日而语,中国外交的目标、对外关系的布局、与不同国家的关系、外交的形式和内涵等都显示了新的时代特点。在承前启后的2009年,中国外交以建国60周年为契机,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主线,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多边合作,在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应对气候变化,展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加强全方位外交,充实和拓展总体外交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在最近一次的全上海工业领导人参加的会议上,上海市市长韩正指出:“要花大力气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市。” 他强调,大家需要在上海的制造业精确定位上取得一致认识,并且指出,强大的制造业是把上海建设成为经济、金融和航运中心的有力支持。上海应该避免制造业的空心化并可选择不同于其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张春 《国际展望》2012,(4):134-136
2012年6月3日,"全球挑战和亚太合作"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顾问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美国、德国、瑞典、印度、印度尼西亚、香港和北京等地的国研院顾问与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教授向这批国际顾问汇报了过去一年的工作,强调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工作的三个特点,一是重视"整合",即在研究人员个体研究上强调团队和计划;二是突出"专业",即在为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化建设服务上强调专业重点,如世博会和地方官员国际化教育等;三是强调"理论",即在为国家外交服务上重点在理论、理念和战略的构建。国际顾问们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政治的复杂变化使覆盖范围正快速拓展的中国外交面临的各类风险大大增加。如何预防各类外交风险,避免其上升为外交危机是目前中国外交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在可供选择的各类应对措施中,建立健全外交风险的早期预警与早期响应机制相对更为有效,也更为经济。国际上已有大量可借鉴的早期预警与早期响应模型的建构实践,但中国外交风险预警模型的建构还应充分虑及自身的两个特殊性:一方面,中国一贯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因此外交风险预警模型不能简单效仿国际做法,仅聚焦对象国内部稳定;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外交面临的风险往往具有体系性特征,可能产生国际溢出效应。因此,中国外交风险预警模型应至少包含三个要素,即对象国稳定、双边关系稳定及第三方溢出效应等。这一模型能更加客观地观测中国外交所面临的国别、跨国及体系性风险,进而有利于提供更为准确和全面的早期响应策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国际传播力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西方媒体对中国议题的"泛政治化"传播使得中国国家形象屡遭"误读"而"失真"。中国国家形象的"客观现实"与西方媒体的"妖魔建构"之间的矛盾是我国在国际传播中所面临的逻辑困境。从"防御型国际传播模式"到"主动型国际传播模式"的逐渐转换,有助于积极建构"和平发展"的整体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9.
国际合作与外交理论正在经历第三次转向。第一次转向是从权宜性合作转向国际机制合作,从自助外交转向制度外交;第二次转向是从机制合作转向共同体合作,从制度外交转向伙伴外交,可称为"国际政治社会学转向";第三次转向是从单一文明主导的共同体合作转向多元文明主导的共同体合作,从一般的伙伴外交转向以扶助为重要特征的伙伴外交,可称为"跨文化转向"。大危机条件之下,要适应新型全球治理的需要,建构多元一体、伦理本位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自助到扶助,是历次大危机后国际政治反思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实施国际扶助,需要考虑一系列条件:扶助与自助将长期共生;扶助需要以互助为基础;实施扶助需要完善一定的体系规则等。  相似文献   

10.
曾几何时,上海以其十里洋场的美名享誉中国乃至全球。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之后,上海人再度奋发,以浦东新区咄咄逼人之势令广州人叫绝,也令广州人紧张之余总想在两大都市间做个比较,找些安慰。 由长江顺水而下,已领略到了上海的部分风光与壮观。入夜,新修整过的  相似文献   

11.
上海世博会是中国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举办的又一国际盛事,也得到国际媒体的广泛报道。透过这些报道,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国外交正在发生一些变化,也可以看到世界对中国的看法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中国需要认真研究它所面临的新的国际环境,在与世界的互动中进一步提高外交工作。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爆发的埃博拉疫情,使健康和卫生问题成为国际政治中的热点,给刚刚兴起的全球卫生外交增添了新的动力。本专题的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全球卫生外交相关的问题。《外交转型与卫生外交》一文从外交转型的角度分析了全球卫生外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指出全球卫生外交的兴起是外交复兴的体现,反映了当代外交转型的特点,代表了未来外交发展的方向。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对全球卫生外交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徐彤武的《埃博拉战争:危机、挑战与启示》介绍  相似文献   

13.
张春 《国际展望》2012,(2):1-14,133
未来十年既是中国与国际体系关系确立的关键十年,也是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建构的关键十年。中国特色外交理论既要抓住当前国际体系转型的机遇创新发展,又要把握历史演进中的恒久因素合理坚持中国外交的既有理论成果或及时与时俱进地加以更新。这样,未来十年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建构便具有三大使命,即理论传承、理论更新和理论创新。其中,理论传承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总体思想的坚持;理论更新和理论创新则更多集中于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战略思想和政策思想。  相似文献   

14.
城市外交是中国国家总体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进程的开启,需要更好地发挥城市外交在总体外交格局中的战略性作用。首先,中国的城市外交奉行互利共赢、求同存异、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所倡导的合作观、义利观和民本观相契合,其核心功能是提升国家的外交能力,为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手段,为国家融入国际体系创造有利条件。其次,城市外交与国家战略相对接的路径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城市交往,自下而上地夯实大国关系的社会基础,使有关城市成为特定方向或领域外交的重要依托,并与相关国家城市共享发展成果和治理经验,以此来配合地域外交或整体外交;二是通过全球问题的应对、领域规范的创建和国家形象的传播,推动中国全面融入全球体系,拓宽领域外交的维度。再次,提升城市外交的战略地位需要机制保障,探索一个中央与地方协同、部门统筹、政民互动的城市外交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城市外交的潜力。在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进程中,需要城市外交携手并进,不断丰富中国外交的手段与内涵。  相似文献   

15.
陈统奎 《南风窗》2010,(24):19-21
与以往相比,上海世博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变成了一个全世界相互交流,相互展示的公共外交场合。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人期待自己国家在世界上的形象,绝不仅仅是GDP规模全球第二,还要被人尊敬。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以来,丹麦在外交上积极地采取基于价值观的行动,同时也致力于在国际社会中推动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议程:不仅通过主办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来积极协调全球气候多边治理,而且在欧盟框架内进行政策倡导,表达推动绿色转型的政治意愿和社会支持。此外,还通过策略性联盟与互动,建构包括全球绿色增长峰会在内的小多边合作机制。这种绿色外交实践体现了小国对规范性秩序的追求,也是其国内政府主体、市场力量与国际合作伙伴良性联动的结果。在更深层次上,丹麦在近代政治进程中发展出的协调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结构和基于协商、妥协和联盟的政治文化,为其在绿色转型领域的规范性权力聚积提供了制度和规范基础。丹麦的绿色外交实践表明,在国际秩序的不对称性及无政府状态下,小国是可以在国际和区域层面采取规范性的倡导行动。  相似文献   

17.
入世后中国的经济外交步入新的阶段,开始寻求在现行国际经济体系的框架下影响国际经济规则。中国在推动多边经济谈判进程、推行自由贸易区战略、应对国际经济摩擦、能源外交及"走出去"战略等方面大力践行经济外交。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外交政策环境带来重大变化,中国经济外交面临进一步提升的机遇,同时也必须经历战略性的调整和转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的经济外交需要兼顾海外直接投资与金融资产的全球配置,从原先侧重于贸易、投资等局部性、领域性问题向体系层面的建构和协调发展,立足东亚贸易自由化以及金融协同化进程,推动多边贸易体系、国际金融体系朝向更为公平、稳定、平衡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与中国物质性崛起相应的是,对中国的思想性崛起的追求也日益提上日程,其中就包括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上海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先后经历了最初的引介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后来的自创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两个阶段的发展,目前正迈向构建"上海学派"的道路。浮现中的"上海学派"以"共生"概念为基础,逐渐发展出以"国际共生论"为核心,以国际体系转型、全球治理、议题关联等为外围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它表现出高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具备宏大的历史视野,且致力于对国际关系各议题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理解,以期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和上海地方发展。但由于核心理论体系尚不完善、研究方法尚不够发达、研究平台和研究团队尚不够强大,"上海学派"的真正形成仍需较长时间。"上海学派"的未来构建需要围绕"国际共生论"发展出其核心理论体系,需要秉承"共生"精神实现多学科、多方法的研究,还需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做实研究平台、夯实研究团队、充实后备力量。  相似文献   

19.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接班一年来,在外交战略方面以延续和继承为主;同时,结合中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国际形势面临重大挑战及国内外政府集中换届等内外形势发展,新领导对中国外交战略进行特点鲜明和内涵丰富的调整,如细化战略定位,更新战略思维,坚持战略定力,加强战略主动、运筹战略布局和发展战略理论等。展望未来10年,中国外交战略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加大理论创新力度和提高执行能力,对中国外交的指导将更加进取、务实和有效,并在应对挑战和克服困难中继续发展。中国外交战略需要更加体现上升期全球大国的视野和思路,做到基于实践探索的战略建设,进一步调整战略目标、建构战略合作网络,深化战略理论研究。中国外交战略更要有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考虑到形势的发展和内外环境的互动,使中国外交战略同中国的大战略更加紧密地结合,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国内支持基础。最后,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界和外交学界要有充分和紧迫的历史使命感,在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中努力建构和发展中国的战略学,并以此丰富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20.
魔都上海,努力地追赶着只属于本身的连续性。旧时的冒险家乐园,如今已经被重新定义为全球化普世规则下的国际大都市。但其标准不在于你消费了多少,而在于你为GlobalLandscape(全球景观)贡献了多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