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国的“航行自由行动”从2015年以来已经成为加剧中美南海争端的最主要因素,从2015年10月至今,美国军舰在中国南海岛礁附近进行了四次“航行自由行动”.针对这些“航行自由行动”,美国内批评声音明显,对于南海“航行自由行动”应挑战哪些对象,行动的国际法基础是什么,应该如何定义和定位针对中国南海岛礁的“航行自由行动”,美国国内都存有极大分歧.白宫和美军方试图维持对“航行自由”的承诺,但在实践中却难以保持行动的连续性并明确行动意图.南海仲裁案之后,中国与东盟南海声索国达成共识,希望通过谈判缓解海洋争端引发的关系紧张,这种情况下,美国有可能直接介入,根据仲裁结果采取挑战程度不同的“航行自由行动”,并且“航行自由行动”有可能成为未来美国在南海对中国施压的最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美国以其所谓"过度海洋主张"理论为支撑,30多年来持续开展"航行自由行动",针对它所认为的其他国家提出的不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简称《公约》)的海洋主张予以挑战。"过度海洋主张"理论缺乏《公约》基础,存在单方面解读《公约》、曲解《公约》条款、罔顾习惯国际法规则及"持续反对者"因素等瑕疵。而作为"过度海洋主张"理论具体实践的美国"航行自由行动"的实质是打着维护《公约》的旗号,行违反《公约》精神之实。"航行自由行动"将正常的"航行自由"嬗变为军舰的"横行自由",以美国自创的"国际水域"等概念对他国进行"长臂管辖",不仅不可能解决《公约》中存在的模糊争议,还会加剧海上争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亚太地区战略环境的深刻变化,印度和美国的防务关系在“印太战略”和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等机制的作用下不断升温。然而,新德里对华盛顿的“海洋航行自由”行动的态度颇为微妙:一方面,印度在成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时对部分条款提出了保留性要求,对美国在印度近海实施的“航行自由”宣示活动感到不满;另一方面,在中印边界争端和南海局势复杂化的背景下,印度在国际场合多次提及尊重南海“航行自由”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重要性,对美国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动以“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为名,表达了口头支持,并通过同日本及东盟国家的海洋安全合作增强印度在南海的军事存在,但避免直接参与美国在南海的“航行自由”巡航活动以防过度刺激中国。印度对于美国军舰在印度洋和南海不同水域“航行自由”活动的认知差异及其应对措施体现了鲜明的实用性和利己性,特别是以维护“海洋航行自由”为幌子介入南海事务,加剧了中国周边外交局势的复杂程度。  相似文献   

4.
自1995年,美国通过政府声明、官方讲话、政府文件等方式凸显"南海航行自由"问题,并使之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自2009年,美国将"南海航行自由"框定为国家利益,通过媒体歪曲中国"破坏""南海航行自由",力促公众对"南海航行自由"的威胁达成共同认知。2015年9月,美国在《2016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中特别增加"1263号南海行动"章节,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干预南海问题的具体内容,随后针对中国在南海进行频繁的"航行自由"行动。美国对"南海航行自由"规范的扩散采取自上而下的"教化"模式,是美国的霸权主导以及对本国和它国国内制度的利用与操控。美国的这种自上而下单向的规范扩散忽视了规范传播的复杂过程以及规范本身的变动性,忽视了可能导致出现新规范的因素。对此,中国可以借助"东盟+"南海区域间机制,与东盟共同努力切实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并付诸具体行动,通过双向规范扩散最终促进"南海航行自由"新规范的诞生。  相似文献   

5.
自1995年,美国通过政府声明、官方讲话、政府文件等方式凸显"南海航行自由"问题,并使之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自2009年,美国将"南海航行自由"框定为国家利益,通过媒体歪曲中国"破坏""南海航行自由",力促公众对"南海航行自由"的威胁达成共同认知。2015年9月,美国在《2016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中特别增加"1263号南海行动"章节,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干预南海问题的具体内容,随后针对中国在南海进行频繁的"航行自由"行动。美国对"南海航行自由"规范的扩散采取自上而下的"教化"模式,是美国的霸权主导以及对本国和它国国内制度的利用与操控。美国的这种自上而下单向的规范扩散忽视了规范传播的复杂过程以及规范本身的变动性,忽视了可能导致出现新规范的因素。对此,中国可以借助"东盟+"南海区域间机制,与东盟共同努力切实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并付诸具体行动,通过双向规范扩散最终促进"南海航行自由"新规范的诞生。  相似文献   

6.
2014年2月1日,日本防卫研究所正式发布《中国安全战略报告2013》.这是日本防卫界自201 1年以来发布的第四份该类报告.作为隶属日本防卫省、有着日本兰德公司之称、集研究与教学于一体的防卫思想库翘楚,日本防卫研究所的职责是为日本政府提供防卫政策理论支持,其研究成果能对日本防卫政策产生重要影响.在中日关系紧张之际,探讨《中国安全战略报告》,有助于了解日本防卫界的中国安全观. 一 2011年3月,日本防卫研究所发布了第一版《中国安全战略报告》.①在发刊词中,该研究所明确指出,出版该报告的背景是日本国民对中国军事力量扩大的关心“日益增高”,同时中国军事力量扩大“使周边国家和相关国家感到担忧”;研究的目的是帮助日本“国内外读者理解中国的军事和安全战略,并成为进一步加深讨论的契机”,其中包括“加深日中两国在安全保障领域交流的全契机”.  相似文献   

7.
依照往年惯例,美国国务院于2016年6月2日发布《2015年全球恐怖主义形势报告》(Country Repots on Terrorism 2015,以下简称《报告》).①同日,美国务院反恐事务代理协调员贾斯汀·斯贝瑞尔(Justin Siberell)主持召开特别简报会,对《报告》中涉及的具体政策议题进行解释性说明.《报告》对2015年全球恐怖主义形势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总结,明确恐怖主义威胁呈现的新特点,以及国际社会在反恐领域取得的进展与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南海争议现状与区域外大国的介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海争议中,中国对西沙群岛(the Paracel Islands)、南沙群岛(the Spratly Islands)拥有主权的证据确凿,而周边某些东南亚国家对南沙岛礁提出声索的依据是站不住脚的。南海争议源自1951年《旧金山和约》,是美英插手亚太事务留下的祸根。如今美仍未改变冷战思维,继续插手南海问题,只不过其借口已从“遏制共产主义扩张”转变成“维护南海航行自由”。  相似文献   

9.
今年4月6日,隶属防卫省的日本最高军事研究机构防卫研究所对外发布了《中国安全战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分日、中、英三个版本,包括“前言”、“中国的对外姿态”、“活动范围的扩大”、“增强作用的军事外交”、“装备的现代化”、“结束语”及两个专栏八个部分,其中中文版共34页。这是日本首次针对特定国家发布此类报告。  相似文献   

10.
出于护持海上霸权、追求海洋自由、先发制人威慑和重塑同盟信誉的目的,近年来美国针对南海问题实施了一系列意图明显的军事化行为,事实上成为“南海军事化”的“最大推手”。通过前沿作战概念探索、军事基地建设维护、强化大型作战平台、空海抵近情报侦察、开展航行自由行动、构筑海上安全体系等多种手段和方式的综合运用,美国的南海军事化政策对于相关事态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和复杂的影响。这些强制性军事威慑行为客观上提高了美国对南海问题的影响能力,也为其深度干涉南海事务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美国的南海军事化政策加大了在该地区引发军事摩擦和冲突的风险,也增加了南海问题疏解和管控的难度,甚至可能导致印太地区安全局势的紧张升级,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中国经略南海的进程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对此,中国需要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为南海问题的疏解和管控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2015年10月5日,美国、日本等12个国家结束《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的谈判,达成了TPP贸易协定.越南于2010年加入TPP的磋商,并最终成为创始成员国之一.TPP作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政治层面又有经济层面的考虑,其中遏制中国崛起是一个不容否认的目标.越南是与中国山水相连的邻邦,然而近年来,其与中国在南海主权上的争端日趋激烈,中越关系时常陷入紧张.在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中,越南作为重要棋子的作用日益凸显.为此,我们有必要探讨越南参与TPP的动机,分析其利益考量,以便中国能够采取更有效的策略对待这一“关键性邻居”.  相似文献   

12.
抗战之初与英美等国对日绥靖、大搞“远东慕尼黑阴谋”相反,苏联对中国抗战采取了积极支持和帮助的态度.因此,1941年以前,中国舆论的主流是对苏联友好.但是《苏日中立条约》签订以后,以《大公报》为代表的中国舆论界对苏联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由友好到不满、指责.《大公报》是中国著名大报,抗战期间其地位更是举足轻重,通过对它的分析,可以管窥当时中国舆论的这种转向.  相似文献   

13.
艾亚 《海内与海外》2011,(11):11-14
2011年7月29日,在中国投资协会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主办的“首届中国创业投资行业峰会暨评优表彰颁奖盛典”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金融司和中国投资协会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联合发布了《中国创业投资行业发展报告2011》。这是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与中国创投专委会第二次联合发布创投发展报告。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副司长冯中圣对《创投发展报告2011》进行了解读,揭示了中国创投业发展呈现出的十大特点,同时,他也指出:中国创投业短期投资占比较大。不利于扶持和支持中早期的企业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14.
"航行自由"在当代国际社会已经发展成为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核心,其他公约和国际习惯法为补充的国际法律制度,体现出从关注"自由"转变为规范"航行"的权利义务、从强调航行不受干涉转变为协调航行权与沿海国利益、从国家间的利益博弈转向博弈与共同治理并存的特点。与此同时,若干新问题需要国际立法作出澄清和协调,如专属经济区内资源利用开发及海洋环境保护与航行自由的冲突、专属经济区内军事活动与沿海国安全利益的冲突等。充分利用航行自由制度,积极参与该制度的后续国际立法完善将是中国适应角色转变后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南海航行自由"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剑指中国的"撒手锏",超越"南海航行自由"陷阱是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际法和实现海洋强国梦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美国打着维护"南海航行自由"的幌子行"舰机"航行自由,目的在于护持美国的亚太霸权地位。中美南海航行自由纷争的本质是海洋霸权国与新型海洋强国在南海战略矛盾和战略利益的竞争,其法理诱因是双方对航行自由原则的认知分歧,也是美国理想主义"海洋自由"传统和实用主义"航行自由计划"的延续。中美"南海航行自由"问题的不断发酵对中国海洋军事安全,海洋战略空间的拓展以及海上崛起的舆论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中国应当在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思考该问题的解决路径。中国超越"南海航行自由"陷阱的首务是要保持战略定力,为实现中国海洋强国争取战略机遇期;要加强与美国的战略对话,在南海构建稳定的航行自由机制;要在国际舆论、海洋法律秩序和区域海洋公共产品提供中争取外交主动,适时适度推进南海岛礁建设。  相似文献   

16.
2015年2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一、美国发布新《国家安全战略报告》。6日,奥巴马发布其任内第二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报告认为,美最大潜在威胁仍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特别是核武器的扩散和滥用,但也面临多重安全威胁,且这些安全挑战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部解决。报告指出,美国将把注意力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转向应对恐怖极端主义、网络攻击、乌克兰问题、传染病疫情、气候变化等挑战。同时,报告呼吁美加强与亚太地区的安全和贸易联系,称美将重  相似文献   

17.
美军在中国南海岛礁邻近区域定期实施"航行自由行动"等举措,标志着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对华制衡政策正进入新的阶段.美智库和政策界人士围绕中国南海政策走向等问题展开争论;美军方和白宫就如何在南海问题上应对中国存在政策分歧,奥巴马政府力避南海问题成为其"负向遗产".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加大对华制衡的核心策略是"成本强加",即在不与中国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的情况下,通过外交、政治、军事、法律等综合手段,增加中国推进南海政策的成本.南海问题将深化中美关系的"战略漂移"状态,两国围绕该问题的博弈料将更趋复杂.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三面环海的海洋大国,海权战略是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国内对亚太海权战略和南海政策发展方向及限度的研究掀起新的热潮.2016年8月,美国国防部依据《2015年国防授权法案》(FY2015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规定,发布了《亚太海上安全战略》(Asia-Pacific Maritime Security Strategy).这是美国首部聚焦亚太的海权战略,是其“亚太再平衡”战略在海权方面的具体实施,也是美国2016年继修订《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A Cooperative Strategy for 21st Century Seapower、)居推出的又一重要海权战略文件.本文拟从四个角度梳理美国亚太海权战略及其南海政策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美国自1979年提出"航行自由计划"以来,始终以此为指针,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对其认定的他国"过度的海洋主张"发起挑战。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这一计划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即行动频率上升,行动区域集中于南海,行动目标主要指向中国,行动方式由单枪匹马向裹挟盟友转变,美国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计划"正在使南海军事化。美国在南海实施"航行自由计划"的实质,在于维护其在南海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霸权,并以此遏制中国。对美国可能常态化的军事巡航,中国须做好主动应对的准备,以战略性思维对国际法进行解读,为自身政策提供法理依据;同时以重在开展海洋合作的海洋命运共同体认知对冲以军事宣示为主的"航行自由计划"认知;提供有关"航行自由"的公共产品,赢得其他国家的信任。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后,日本越来越重视和加强其“西南诸岛”的军事防御,开始在“西南诸岛”部署武器并派驻自卫队,以实现该地区的军事化.近年来,日本逐步加快了“西南诸岛”军事化进程.在政策上,2013年12月17日,日本三大防卫文件(《国家安全保障战略》、《防卫计划大纲》、《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相继通过实施.三大防卫文件对自卫队在西南地区的防卫作出了指导.在军事部署上,日本防卫省先后在与那国派驻自卫队,建立雷达设施,并成立了与那国沿岸监视部队,负责以陆上雷达监视附近的船舰、飞机.2015年5月,防卫省宣布计划在石垣市部署地空导弹和地海导弹.2016年2月,日本在石垣岛、宫古岛部署了PAC-3拦截系统.客观上,“西南诸岛”的军事化对中国周边安全产生了消极影响,如何应对日本“西南诸岛”军事化已成为中国当下面临的一个挑战,需要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