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Al-Qaeda in the Islamic Maghreb,以下简称北非分支)是“基地”组织在北非的分支机构,它活跃于阿尔及利亚、利比亚、马里等国,2012年初以来,北非分支趁北非乱局尤其是马里北部动乱之机在北非、西非大搞扩张,一度控制马里北部大片区域.2013年1月,法国出兵帮助马里反恐,北非分支迅速失去对马里重要城镇的控制,但是其实力未遭严重折损,退守马里边远山区以游击战、伏击战等手段继续与反恐部队展开周旋,同时北非分支还加紧向利比亚、尼日尔等国渗透蔓延,2013年以来在阿尔及利亚、尼日尔等国策动多起重大恐怖袭击,对地区与国际安全的威胁日增.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国”的极端主义理念、政治追求和战略战术决定了其扩张需求.“伊斯兰国”对外渗透和扩张主要指向伊斯兰世界,包括位于中国周边地区的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这种渗透和扩张严重威胁相关地区和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增加了世界各国面临的核恐怖主义风险,也对中国的安全和利益构成了多重挑战.  相似文献   

3.
郭强 《国际资料信息》2016,(4):21-25,30
“基地”组织与“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简称IS)是当今世界两大极端组织,这两大极端组织在意识形态方面是“近亲”,都信奉瓦哈比一萨拉菲主义(Wahhabi-Salafism);①在行事手法方面,两者都惯用包括爆炸、绑架以及自杀式袭击等在内的恐怖主义手法;两者还有很深的历史渊源,IS的前身伊拉克“基地”组织是“基地”组织的分支,其间曾存在长期的合作关系.为此,不少人认为IS与“基地”组织别无二致,但自2014年以来发生的包括“基地”组织与IS公开决裂、大打口水战乃至双方频发冲突等事件表明,IS与“基地”组织之间的关系充满着不信任和敌对.有学者认为,IS与“基地”组织已经进入了公开竞争阶段.②因此,对这两大极端组织进行比较研究,认清两者的渊源和区别,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国”在阿富汗的渗透经历了悄然崛起、迅速扩张和扩张停滞三个阶段.其活动特点也随之调整,从和平宣传招募转向暴力控制威慑.阿富汗政府治理缺失、安全力量不足、经济落后是“伊斯兰国”势力在其境内蔓延、扩张的根本原因.当然,“伊斯兰国”在阿富汗扩张的制约因素很多,主要有意识形态上的抵制、部落传统文化的对立以及阿富汗塔利班的牵制.目前,“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已无力恢复到全盛期的规模,但其圣战萨拉菲思想的影响不容忽视,不能排除其可能进行战略北移,从阿富汗北部向中亚渗透.  相似文献   

5.
利比亚是中东和北非地区的重要国家.长期以来,利比亚和俄罗斯是重要合作伙伴.2011年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俄罗斯在利比亚问题上从冷静的旁观者逐步转变为积极的调解人.俄罗斯介入利比亚事务有其战略、安全和经济方面的考量.通过国内、地区和国际三个层面,俄罗斯在后冲突时代的利比亚转型中扮演了特殊角色,成为影响利比亚和平进程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由于历史和经济等原因,非洲国家比其他地区国家受外部影响的程度更深。利比亚即是如此,自独立起一直受到外部干预,其干预方式伴随内外环境的变化而演变,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11年利比亚战争爆发,西方大国以"保护的责任"名义对其实施军事干预,致其发生政权更迭。战后,西方大国及地区多国从自身利益出发,有选择地参与利比亚战后重建和冲突斡旋。外部干预加剧了利比亚的动荡和灾难,其外溢效应也殃及干预国自身。2019年4月,利比亚对立两派间战事再度升级,引发土耳其干预和相关国家之间新一轮博弈。由此说来,利比亚冲突前景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前,阿富汗动荡局势愈演愈烈.过去的2015年被阿富汗塔利班(简称阿塔)称为自2001年以来其在战事上最为成功的一年.①在这一年里,阿塔卷土重来,频繁发动攻击,取得了“丰硕战果”,其中包括对阿富汗北部重镇昆都士的短暂占领.而另一极端势力“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简称IS)在阿富汗的地位也在不断加强.联合国2015年9月的一份报告显示,阿34个省份中的25个都有IS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自2016年以来,在美国主导的国际联盟、俄罗斯及叙利亚政府军等国际力量的打击之下,"伊斯兰国"(ISIS)在中东正面战场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并加紧向中东地区外渗透和扩张。进入2017年,ISIS在中东战场的败退态势仍难以逆转,向外谋求全球生存空间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东南亚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成为ISIS向外扩张的重点地区。在此情形下,文章对当前ISIS渗透东南亚的态势及其对地区及我国周边安全局势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就东南亚国家及中国如何应对这一形势给出思考。文章认为东南亚国家急需调整反恐战略以切实加强地区反恐合作,中国方面应高度重视同东南亚国家的反恐合作,采取积极对策防范和应对。  相似文献   

9.
孔凡河 《西亚非洲》2007,80(7):69-73
*2006年5月15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宣布,美国决定全面恢复同利比亚的外交关系,重开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馆,并将利比亚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上删除;利比亚也宣布,从当天起正式恢复与美国的大使级外交关系。至此,冰封达25年之久的利美关系终于冰破雪融,期间双边关系经历了由“盟友”到“死敌”再到“伙伴”①的曲折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美国认定的利比亚与恐怖主义的“亲疏”关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美修好对美国反恐斗争、中东局势、伊朗核问题与朝鲜核问题等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九一一事件前的利美关系回顾利比亚是地中海南岸的…  相似文献   

10.
2011年利比亚战争爆发以来,利民兵武装组织日益滋生坐大,已逐渐成为左右利安全局势和政治过渡的关键势力。2014年5月以来,利政治危机加剧,民兵武装火并频仍。尤其是利比亚战争后,其国内长期掩盖的教俗矛盾、地区矛盾和族群矛盾迅速爆发,成为引发利民兵武装冲突的温床。同时,地区国家插手利比亚事务,进一步加剧了利冲突烈度并拖长了冲突周期。  相似文献   

11.
正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Al-Qaeda in theIslamic Maghreb,以下简称北非分支)是"基地"组织在北非的分支机构,它活跃于阿尔及利亚、利比亚、马里等国,2012年初以来,北非分支趁北非乱局尤其是马里北部动乱之机在北非、西非大搞扩张,一度控制马里北部大片区域。2013年1月,法国出兵帮助马里反恐,北非分支迅速失去对马里重要城镇的控制,但是其实力未遭严重折损,退守马里边远山区以游击战、伏击战等手段继续与反恐部队展开周旋,同时北非分支还加紧向利比亚、尼日尔等国渗透蔓延,2013年以来在阿尔及利亚、尼日尔等国策动多起重大恐怖袭击,对地区与国际安全的威胁日增。  相似文献   

12.
《西亚非洲》2012,(1):3
自20世纪中期以来,非洲大陆的民族国家建构(或构建)就一直备受学界关注。近期,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苏丹的分裂、利比亚卡扎菲政权的消亡,以及部分国家发生的不同烈度的国内冲突,需要学界再次透过这些事件表象,  相似文献   

13.
在近年南海争端被不断炒作之时,东南亚地区面临的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却在不断上升.正如新加坡《联合早报》在2016年“香格里拉对话会”召开之际的报道:“南中国海问题其实是可控的,因而并不对任何国家构成真正的安全威胁.对比这个‘虚’的安全议题,对各国国内设施乃至公民展开恐怖袭击的威胁,才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①为此,本文试图就东南亚地区的恐怖威胁,特别是“伊斯兰国”对该地区的渗透和影响,以及相关国家的应对举措作一简介和评估.  相似文献   

14.
一、欧盟对“这些国家”政策调整的具体内容  所谓“无赖国家”是指美国国务院认定公布的所谓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 ,它们是伊朗、叙利亚、朝鲜、古巴、伊拉克、利比亚和苏丹 7国。近年来 ,西方国家从其自身需要出发 ,不断松动对这些国家的全方位遏制与严厉制裁政策。特别是欧盟国家明显加快对其中大部分国家的政策调整步伐 ,这给国际关系带来了重要影响。欧盟对“这些国家”的政策调整可以说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一 )与其中大部分国家进行多层次政策对话与磋商。从 1 998年开始 ,欧盟每年与朝鲜举行一次关于人权、核开发及地区安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持续6个多月的利比亚战争是冷战后西方干预非洲内部事务的最新案例,其产生的影响和相关启示至少有以下六个方面:1.利比亚战争反映出西方干预弱小主权国家内部事务的新模式,是当前全球力量由西向东转移过程中的必然产物;2.非洲国家担忧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可能会借利比亚战争借尸还魂,对非洲的自主外交和一体化进程构成冲击;3.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有可能出现“向北看”和“向东看”,而不再是卡扎菲时代的“向南看”;4.围绕利比亚战后重建的大国利益博弈,再次暴露出国际关系中“强者为王”的丛林法则迄今尚未退出历史舞台的严峻现实;5.利比亚战争造成的武器大量扩散还客观上使得恐怖主义在非洲趁势蔓延,这不仅使非洲的和平与安全成为利比亚战争负效应的牺牲品,而且还使美国借机进一步加强其在非洲的军事存在;6.对西方借利比亚战争挤压中国在非洲的生存空间和影响力的动机不可不察。中国作为国际社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也应该在利比亚战后重建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洛克比空难事件之后,利比亚备受国际社会制裁之苦,阿拉伯国家在帮助利比亚解除制裁方面无所作为,促使利比亚将外交政策重点转向非洲.卡扎菲高举泛非主义的旗帜,积极发展与其他非洲国家的关系,使利比亚摆脱了被国际社会孤立的处境,并在非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7.
自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以来,中东、北非地区战乱不断,大量难民流亡海外,欧盟国家尤其是德国成了接收难民最多的国家.德国记录申请庇护者初始分配信息的“Easy”系统的数据显示,2015年共有109万余名难民在德国登记申请避难.①德国副总理加布里尔直言不讳地说,应对难民潮是德国“统一以来最大的挑战”.②本文在介绍德国难民政策变化过程的基础上,试图分析其选择并坚持开放性难民政策的原因及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欧洲难民危机的解决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新安全观与安全合作构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的新安全观与安全合作构想阎学通自1993年2月中国代表参加在加德满都举行的“亚太地区建立国家安全和国家间信任会议”以来,中国对开展地区安全合作的积极性不断上升。中国对建立地区安全合作机制不断提出建议,倡导以新的安全观念指导安全合作,并就建立新型的...  相似文献   

19.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维持生存与发展的总体能力,是由资源力、经济活动力、宏观调控能力、对外经济影响力、社会发展力、外交力、军事力等多种要素组成的巨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既有属于物质领域的诸多“硬因素”,也有属于精神领域的诸多“软因素”,各种因素相互渗透、交叉、影响,共同有机地构成了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概念所具有的综合性、概括性、战略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使其成为判断国家兴衰沉浮、分析国际格局变化、制定国家战略方针的重要标尺,因而自综合国力的概念提出以来,它就成为国际关系特别是国际战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联合国宪章》禁止在国际关系中侵犯主权和使用武力,但将一国“威胁国际或地区和平与安全”规定为例外,同时又高度重视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家在鼓吹“人权高于主权”论调的同时,推动安理会将一些国家内部侵犯人权的行为解释为“对国际或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威胁”,进而在它们的领土上设立了禁飞区.作为国际人道主义干涉的新模式,设立禁飞区已经在伊拉克、波黑和利比亚进行了三次实践,显示其正在演变成一种国际规范,但它的适用条件非常严格,因而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