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被视为我国的新型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和促进,然而,目前我国文化立法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不相匹配,文化立法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立法位阶低,缺乏总体的文化产业促进立法。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是繁荣文我国文化市场的必要选择与可行路径,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文化产业促进法作为一部基本法,其立法要遵循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坚持市场主导、保护我国文化安全等原则,在内容设计上,顾名思义,促进法应该以促进措施为主。  相似文献   

2.
帅恒 《公民导刊》2016,(7):42-45
正立法"短板"的困境文化是民族血脉、制度之母,是国民的精神家园和根基。从许多国家的经验来看,以文化立法推进文化建设,是塑造文化强国的关键路径。多年以来,我国文化立法虽然取得了相当进展,但与其他领域的立法进展相比,却迟缓滞后、差距巨大。2013年8月的统计显示,其时我国立法中有关文化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全国性规范性文件为1042件,仅占全  相似文献   

3.
论文化立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文化立法指明了方向,指出"加快文化立法,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文化科技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正处在关键的培育发展阶段。推动文化产业领域内科技的发展以及科技成果向文化产业的转化,促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文化产业开疆拓土,文化科技产业的专项立法在我国兼具单项产业促进法以及单项不景气产业对策法的属性。  相似文献   

5.
2007年年底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程序的社会保险法草案,已成为全社会热议的焦点。2007年以来,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关涉劳动者权益的法律相继诞生,而在年底浮出水面的社会保险法草案,既是有"劳动和社会保障立法年"之称的2007年的收官之作,又是社会保障法制的开山之作。这种不断向民生倾斜的立法努  相似文献   

6.
分层次加强文化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的来看,我国的文化立法仍未形成完整合理的科学体系,现有文化法律法规的数量、层次还不能满足我国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法制理论研究薄弱;二是文化立法盲点较多;三是文化立法效力层次偏低;四是文化立法内容的现实适应性不强。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法制建设成效很大,已经基本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但在文化法制建设领域而言,如果从1999年文化部发布了重点文化立法信息,一直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至如今10多年历程文化立法依然迟缓,空白点非常多。从现实发展看,国家治理理念转变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的要求,为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8.
阿计 《人民政坛》2007,(10):10-15
今年6月,历经四审的劳动合同法成功通过;8月.力图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就业促进法获得通过。而早在年初公布的全国人大常委会2007年立法计划中.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险法等关涉民生利益的立法占了重要内容。社会救助法和慈善法也已列入了人大的立法规划。在地方立法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陆续出台了一些保障民生的地方性法规。许多迹象表明,中国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正、关怀弱势群体的立法开始大规模启动,这既是对日趋严峻的民生问题的直接回应.也是对以往失衡的立法天平的有力纠正。这寓示着中国立法战略的重大调整,中国立法正在经历一次历史性转型,将对中国社会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有理由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保障民生法规的出台,普通百姓的权利、生活、安全,将获得更多、更有力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要"建立健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有利于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法律制度"。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对文化立法工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全会明确提出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更是直接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一、加强顶层设计,合理确定文化领域的立法项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0.
当下地方数据立法从形式到内容以及立法质量呈现出差异较大、分层明显的态势,其原因不仅在于各地的基础差异,更在于数据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国家层面的数据立法涵盖面以及国家立法权分配体系等结构性问题。现阶段地方数据立法应秉持其促进法定位,恪守立法分权理论下的立法权限,在保护数据安全、个人信息的底线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数据之一新型生产要素的价值,激活数字经济。  相似文献   

11.
艺园  保林 《楚天主人》2012,(11):35-36
8月至9月,省人大常委会就《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条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条例》,展开密集的立法调研。近年来,我省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面临新的形势任务,地方立法是先实践再规范,还是"立法先行",加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而完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依然任重道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社会立法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立法重心。相对于日趋完善的经济立法和蓬勃发展的文化立法,社会立法严重滞后,社会管理法律体系依然有待进一步完善。客观地讲,我国现有的社会法体系相当薄弱,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的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必须加快社会立  相似文献   

13.
改善立法技术是我国立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立法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法律的质量、法律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本文从立法技术的内容入手,以就业促进法为例,说明我国立法技术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提高立法技术水平,增强立法的实际有效性,以改善立法质量。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我国广东、上海等地已开展了质量促进立法的相关探索,为质量促进立法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基础。我国已制定实施了《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多部促进型立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具有制定、实施促进法的丰富经验。全国政协委员梁鸣提交提案,建议从国家层面制定质量促进法,以质量为立足点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他说,目前,我国制定质量促进法的时机已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反映了贵州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民族团结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下一步需继续加强民族自治立法工作并提高立法质量,从而在推进"法治贵州"构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立法的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立法宗旨是"促进"民办教育,但因教育事业的"公益性"与"民"出资办学的"逐利性"相矛盾,其所设置的法律框架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尴尬和困惑,难以真正实践"促进"。如何从公法与私法的结合中探讨出一套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实现教育公益性和资本逐利性的最佳平衡和有机统一的法律制度,以保障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郭俊 《人大研究》2008,(2):29-32
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法律法规,它不像以往的法律法规一样以管制性、约束性规范为主要内容,而是重在提倡、促进某项事业的发展。近几年直接以“促进”命名的法律就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小企业促进法》以及正在制定中的《就业促进法》;除此之外,虽未直接以“促进”命名,但以提倡性、促进性内容为主的法律还有很多,像《科学技术进步法》《公益事业捐赠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另外,在笔者从事地方立法的实际工作中也经历过一些此类地方性法规的制定,除了为实施上位法而制定的促进性实施条例外,  相似文献   

18.
如何提高立法质量,是当前立法工作中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这方面,不论是全国人大,还是地方人大,都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以全国人大为例:从物权法草案的七次审议,到监督法草案的反复修改论证;从个税法立法听证会的举行,到劳动合同法草案和就业促进法草案提交全民讨论。通过一个又一个成功的立法范例,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为提高立法质量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相似文献   

19.
如火如荼进行的"五个重庆"建设,推动了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在这一重要时期,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紧密围绕"五个重庆"开展地方立法,深刻体现了立法工作服务中心、关注民生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正人类社会正在走向一个"电子民主"时代,为民意超越时空限制、广泛介入立法创造了无限前景。因此。立法公开应当将立法程序的各种环节。以及阶段性的立法成果,都向社会开放。并允许公共参与、民意介入。纵观近年来的立法实践,一个极其鲜明的标志是"开门立法"的长足进步。相对于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闭门立法"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