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飞 《人民论坛》2015,(8):238-240
文章通过对广东省某贫困县的儿童进行抽样调查,采用数据分析方法,得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技能、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最后得出结论,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在与父母亲关系、社区活动、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需要社会对留守儿童的亲子问题、社区环境方面做出更为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儿童精神世界:困境与多方协同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儿童精神世界所凸显的消极依赖意识、自我封闭意识、唯我独尊意识及放任自流意识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已逐渐成为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瓶颈。当前,塑造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应该在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着力提升留守儿童独立自主意识;扎实推进农村教育,创新留守儿童德育培养新模式;落实政府相关决策,夯实留守儿童精神关爱的现实基础等方面,经多方协同治理从而实现留守儿童精神世界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黄虹 《传承》2008,(4):108-109
本文对宁远县1000名留守儿童与1000名非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等状况进行了比较性的调查,以期为解决留守儿童的各种问题提供实证材料和理论参考,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宁远县1000名留守儿童与1000名非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等状况进行了比较性的调查,以期为解决留守儿童的各种问题提供实证材料和理论参考,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5.
洪涛  睢艳卿 《前沿》2014,(1):126-127
随着我国社会化的转型,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普遍存在着父母关爱和监护的不到位、学校教育和措施的不完善、社会环境和相关法律的不健全等,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及安全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进而阐述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原因,从而提出改进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行之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魏博通  戴逢波 《人民论坛》2012,(36):154-155
随着"民工潮"的兴起,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以江西省靖安县仁首镇的小学为例,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性格、学习成绩、日常行为、父母亲和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问题依赖于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7.
论点摘编     
发展寄宿制学校切实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随着邓州市劳务经济的发展,留守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目前,全市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总数为8.81万人,其中贫困留守儿童占16%左右。父母的缺位使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生活、心理、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岳蒙  熊伟 《传承》2011,(14):38-39,41
现阶段,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长期缺乏关爱和呵护,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教育以及安全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地方政府、学校、家庭应对留守儿童更加积极关注,齐抓共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同时留守儿童个人也应该主动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促进留守儿童能够健康成长,逐而成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日益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权益受侵犯现象不断发生,解决留守儿童权益保障问题迫在眉睫。农村留守儿童的受监护权、受教育权、人身权、发展权等法定权益实现不足,甚至受到侵害,保护现状堪忧。农村留守儿童权益受损或保障不足,既有现行法律规定难以落实的因素,也有城乡二元制度差异造成的影响,还有留守儿童法定监护人监护责任的缺位和社会保护机制的缺失等原因。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法治保障,需要完善相关立法,特别是鼓励各个地方创新立法,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行政保护力度,加强针对留守儿童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司法制裁,增强全社会保护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法治意识,发挥监护制度的约束作用和中小学校管教及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龄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但大龄农村留守儿童却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各项基础信息也十分缺乏.本文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估算了全国15-17周岁大龄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地域分布等基本情况,并针对大龄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重点阐述了大龄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就业状况、家庭关爱和引导状况等.  相似文献   

11.
学术前沿     
《中国民政》2014,(6):51-52
<正>★尽快完善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机制根据2013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6102.55万。文丰安、曹兴华在2014年5月4日《光明日报》上撰文认为,应当尽快完善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机制。完善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法律制度。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人身权与财产权,确立留守儿童法律援助制度。要厘清监护人的法律责任,明确家长、学校等的责任划分,明确规定哪些法定监护职责不得委托他人行使,防止相互推诿现象的发生。要建立监护人监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江西赣县两所农村初中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数据,研究了多重创伤经历和绝望感对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抑郁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抑郁发生率均高于平均水平,但是他们的抑郁发生率统计上并无显著差异。儿童期创伤、同伴欺凌侵害、师生关系伤害和绝望感可以显著预测非留守儿童的抑郁。儿童期创伤、师生关系伤害和绝望感可以显著预测留守儿童的抑郁。在儿童期创伤、同伴欺凌侵害、师生关系伤害和绝望感对抑郁的影响中,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均没有显著差异。因此,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抑郁问题值得同样关注。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支持理论的基础上,从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提供者和留守儿童的互动关系出发,在社会支持的互惠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等几个方面对留守儿童干预措施进行评价,提出现有的留守儿童干预措施的作用和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为优化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环境,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精心组织,强化措施,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营造了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一 是部门联动,营造关爱氛围。颍州区高度重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成立了以颍州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张银军任组长,区人口计生委等23个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相似文献   

15.
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危机呈现出自卑、性格孤僻、冲动叛逆等症状,这不仅关乎留守儿童自身和家庭的命运,同时也关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未来。为此,需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入手,采取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建立留守儿童寄宿制等措施对存在心理危机的留守儿童进行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16.
社会化结果: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较大规模问卷抽样调查的结果,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会化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性格及行为特征、生活技能、社会交往、社会规范、生活目标、成人意识六个方面的发展状况来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结果表现出非常大的差异性,表现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结果不及非留守儿童.文章最后从家庭、学校、社区三个角度对促进留守儿童社会化进行了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7.
媒体热点     
本月,贵州毕节四名留守儿童非正常死亡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留守儿童话题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随着《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和《为留守儿童守住一片天--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两份有关留守儿童的报告相继出炉,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对此予以报道。留守儿童的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  相似文献   

18.
随着邓州市劳务经济的发展,留守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目前,全市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总数为8.81万人,其中贫困留守儿童占16%左右。父母的缺位使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生活、心理、安全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教育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尤其令人担忧。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问题,针对目前正在发展、学生爆满的寄宿制学校,  相似文献   

19.
赵建 《青年探索》2009,(3):43-48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我国学术界早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已开始关注并进行研究,其重点主要集中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问题、人生安全问题、监护人类型问题等方面,并由此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从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出发,通过对重庆市开县X村开展实证研究,主要对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厌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全社会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针对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大、分布广、困难多等明显特征,文章以广西为例,提出应以"儿童为本、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庭主线、社会参与"为基本路径,以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网格化网络、组织队伍、机制平台、行动计划和乡土资源基地为着力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留守儿童的关爱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