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型教学理念"在《民法学》课程中的贯彻落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雷 《学理论》2009,(28):237-238
当前,我国高校的《民法学》课程教学模式正在由传统的"注入式教育"向"研究型"模式转变。在此过程中,积极树立"研究型教学理念"并将其切实贯彻落实到课堂中去是当务之急。本文拟就如何在《民法学》课程的具体教学环节中贯彻落实"研究型教学理念"的问题做一简要分析,以期对相应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一是对外向型经济工作干部队伍的建设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多数“三资”企业的中方经营者在对外经济的“海洋”里还是“旱鸭子”。有的在“缴足”了“学费”以后学会了“游泳”,有的缴了“学费”仍在学“游泳”,有的干脆甘愿长期当“学生”,听从外商的“指挥”。在对外经济业务交往中显得捉襟见肘,不能“游刃有余”。企业被外商在设备、原料、销售等环节上“砍三刀”吃哑巴亏的为数不少。二是在“三资”企业党的建设中还存  相似文献   

3.
Compstat模式创建于美国纽约市警察局,自问世以来无异于在美国警界掀起了一场警务革命。相对于社区警务模式中注重微小问题解决以及加强警民之间亲密关系的做法,Compstat模式更注重警方在打击犯罪和维护治安方面的成效。这种以准确及时的情报作为基础的"情报引导警务"模式,带来了犯罪率的显著下降和管理绩效的有效提升,也使得这种模式超越了警务事业的范畴,在政府的其他部门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Compstat模式的起源、创建理念、构成原则、构成要素及应用现状等层面对这种模式加以评述,以期探讨这一模式在现代警务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尧茗 《学理论》2009,(25):213-214
《国家税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笔者根据"免征额"、"起征点"概念在社会上出现错误认识的现实情况,为提起学生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关"免征额"和"起征点"的教学思路。在引入个人所得税出现"起征点"错误说法现实后,从讲述两者概念入手,重点对这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实质区别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再以案例讲解和课堂习题辅助两个手段,加深学生对这两个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这两者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上大学不用缴学费,这曾是我国教育层次越高国家包得越多的一个注脚。改革开放后的头10年间,当数万人分别筹措上万美元学费迈出国门自费攻读学位时,人们仍不在乎高等教育大多实行收费的国际惯例,而津津乐道于我国所特有的“免费”上大学的“优越性”。谁能说不曾优越过呢。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还很低的50和60年代,为了尽快培养高层次人才而把高等教育作为义务教育,政府不仅负担  相似文献   

6.
彭丰 《学理论》2009,(25):227-228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是各级学校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形成"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应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与需求,在理念、体系、目标、结构和内容加以充实和调整。  相似文献   

7.
陈群 《学理论》2010,(25):137-139
中国儒家传统法文化博大精深,而和谐理念贯穿始终,并形成独特的"无讼"、"息讼"的价值追求,与当代和谐社会的总体精神相契合。可以借鉴儒家和谐理念的现代特质,通过重新配置法院和当事人在诉讼中的权力与权利关系,从理念与制度层面建构革新当代和谐主义民事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8.
葛敏  宗平  季一木 《学理论》2009,(25):230-231
切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关键。笔者认为,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还存在着"高"学历心理与"低"技术含量的矛盾;"高"学历层次与"低"业务素质的矛盾";高"工作要求与"低"待遇保障的矛盾";高"工作期望与"低"落实效率的矛盾。并提出高校应完善辅导员队伍选拔制度;专兼结合,改善辅导员队伍结构;健全辅导员队伍管理制度;探索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基于网络的非营利组织募捐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内学者和实务界对募捐模式的认知和实践大多停留在线下募捐,对线上募捐的论述鲜见,且缺乏对实践的梳理和总结。那么,网络募捐模式的实践有哪些类型呢?应当如何构建呢?本文通过对网络募捐的可行性分析,提出了基于流程的网络募捐模式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四种网络募捐模式,同时对上述模式进行分析并进行论证,最后指出了网络募捐的最有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张志军 《学理论》2012,(20):225-226
语文课程是中国一门传统学科,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变迁模式与表现形式。考察语文课程文化视阈的历史变迁,得出古代社会道德教化型语文课程、现代社会知识工具型语文课程、未来社会自觉本体型语文课程的变迁模式,语文课程文化视阈解读现代语文课程,得出课程目标编制的"工艺学模式"、课程内容概念的"无故化缺席"、课程文化理念的"先天性缺失"等现代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预先设定型"向"生成发展型"转变、"训化传授型"向"对话互动型"转变、"分散刻板型"向"聚合情景型"转变的语文课程文化视阈的可能路向。  相似文献   

11.
"行政国家"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托克维尔以来的政治理论家已经注意到一个现象,即国家内部的行政机构在历史因素的作用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与复杂性;这一趋势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大强化,行政开始包裹政治。当代的行政学家将这一公共行政领域的发展趋势称之为"行政国家"现象。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已经是行政国家。人们针对行政国家的问题,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政治的方案与管理主义的方案。迄今为止,没有真正有效的方案可以解决行政国家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异端论"客观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其与"正统论"辩证对应.以实践标准检验它们正确与否.是处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有正常形态和非正常形态,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临界转型的表现.立基于实事求是的根基性原则,要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临界转型中的"异端"和"正统"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关于承接传统"孝道"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年的思想道德研究中,关于承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问题一直是人们进行理论探讨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以一个具体的传统道德观念——“孝”为例,从理论上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和阐释,使其富有传统的魅力和时代的特征,成为全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新观念,为新的思想道德体系提供养分,从而实现传统美德与新思想道德体系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在不同关系上有不同的涵义,从归根究底的意义上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的世界的根本目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标准。它不是本体论命题,也不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基本命题。它只是体现世界观和历史观的重要方面的价值观命题,在不同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中具有不同的涵义和要求。  相似文献   

15.
刘清芝 《学理论》2010,(17):252-253
学习与研究领导科学,是加强领导队伍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增强领导力的一个根本途径。要学生真正掌握领导科学,培养学生的领导素质与能力,必须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对领导科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索:教学目的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具有合理性与现实性,教学方法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考核方法要科学化。  相似文献   

16.
张颖 《学理论》2013,(6):157-158
小说《红字》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开创者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也是整个美国浪漫小说中最有权威的作品。笔者从社会的、道德的、心理的角度来探究小说的主题,使这部小说复杂的创作思想和多层次意义得以清晰展现。拟就此对《红字》主题寓意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7.
金登"多源流分析框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国 《理论探讨》2008,(1):125-128
通过对金登的多源流分析框架与公共政策阶段分析、伊斯顿的政治系统和"垃圾桶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金登的多源流分析框架将公共政策阶段分析的触角向前伸了一步,拓展了政策阶段分析的研究空间;多源流分析打开了政治系统的"黑箱",提供了政策过程参与者的全景分析图;多源流分析修正了"垃圾桶模型",将其运用到国家政策层面进行分析,提升了其价值.但是,多源流分析框架作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分析框架,有些学者针对其中的某些缺陷提出了批评意见;有些学者则对其进行了扩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中,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看作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直接对立物和代替物,并把未来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称之为一个“联合体”。这个“联合体”被看作是联合起来的个人的集合,是首先实现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并在此条件下能够使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成为现实的自由人联合体。    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这样一个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是建立在如下一些理论和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1)过去的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法"与"实质"的内在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法"的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揭示其"实质",只有内生性"方法"才能真正表现其"实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内在本源方法"具有基本的"自足性",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及理论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范畴,在其内部可以得到根本和合理的理解、阐释和建构;另一方面,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之外的方法作为必要的辅助和补充.将方法抽象多元化,就忽视、回避或游离了"实质"问题,绝对地拒斥外源方法,就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和思想进程的"实质"线性化和单质化了.研究的"方法"只是副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才是研究的正题,"方法"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单一和贫乏,而在于是否科学和彻底地揭示"实质",这需要在研究过程中自觉地理解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法"和"实质"的内在性关系,对中国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今学界关于儒家“超越性”的争论,因言说方式缺乏分层,故多有混淆。实际上,该话题肇始于明清之际,是耶儒双方围绕着“因性”与“超性”问题而展开的交流实践。重回明清之际,梳理阿奎那关于“超越”术语的几种用法,比较耶儒双方关于“超越性”的言说方式,可以发现儒家并非以神为中心进行自上而下的言说,而是从现实出发,对“超越性”问题进行自下而上的回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