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杨光斌 《廉政瞭望》2014,(21):58-58
华人世界首富李嘉诚曾经是无数香港年轻人的偶像和人生奋斗的坐标,但似乎一夜之间.李嘉诚由英雄变成了部分香港人眼中的“恶霸”。现在一些香港年轻人把自己生活的困境、失业和低收入都归罪于以李嘉诚为代表的富豪们。这绝对是观察香港社会的指标性事件。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0,(6):45-45
《福布斯》最新公布的富豪榜排名显示,李嘉诚蝉联香港首富,身家增加三成,达213亿美元。2009年,81岁的李嘉诚刚刚被《福布斯》评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富豪”,并且在前20位中居第8位。  相似文献   

3.
正从妖魔化李嘉诚,到"占中"事件,泛民派已把港人的民生需求转化为政治诉求,其背后是殖民统治留下的结构性负资产。华人世界首富李嘉诚曾经是无数香港年轻人的偶像和人生奋斗的坐标,但似乎一夜之间,李嘉诚由英雄变成了部分香港人眼中的"恶霸"。现在一些香港年轻人把自己  相似文献   

4.
蔓延全球的金融风暴来临后,香港经济也走入一个严峻的寒冬,大部分投资者的腰包都缩水过半,就连华人首富李嘉诚控股的公司股票,市值也大幅缩水上千亿港元。  相似文献   

5.
李嘉诚是蝉联多年的华人首富,也是煲心灵鸡汤的大户与高手。记录他励志名言与成功经历的书有多种版本,且一直都很畅销,譬如,“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这是讲信心;“因害怕失败而不敢放手一搏,永远不会成功”,这是讲勇敢;  相似文献   

6.
大陆富豪对慈善事业和捐赠没有太多兴趣几乎成为公认的事实。与大陆富豪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最近,华人世界首富李嘉诚宣布,将自己个人财富的1/3(大约480亿港元),捐给旗下“李嘉诚基金会”。这是华人富豪最大的一笔善款捐助,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李嘉诚的善举不禁让人联想到比尔·盖茨,想到巴菲特,他们都将自己的巨额财富捐给了慈善事业。比尔·盖茨、巴菲特、李嘉诚为什么如此慷慨捐赠,而内地企业家为何如此“小气”?一个常见的观点是:税收制度使其所以然。因为“巴菲特”们通过捐赠可以避税,所以他们非常乐意大做善事,而中国目前的税收制…  相似文献   

7.
宋代理学家程颐说:“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以术驭人者,人亦以术而待。”华人首富李嘉诚也说:“您对人好,人家便会对你好,做起事来心悦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1,(16):22-22
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日前公布“全球慈善家”排行榜,19名曾捐出逾10亿美元的慈善富翁榜上有名,其中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以280亿美元巨额捐款蝉联“世界首善”。身家500亿美元的“股神”巴菲特,至今已捐出83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盖茨的全球第二大慈善家。李嘉诚是唯一上榜的华人富豪,自1980年创立“李嘉诚基金会”以来,他持续资助各地教育、福利及对抗疾病建设,累计捐出16亿美元。  相似文献   

9.
作为成功华人的榜样,李嘉诚吐露了他的成功之道:肯用心思去思考,抓到重大趋势,赚到巨利,便成大赢家。李嘉诚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级富豪,其财富秘诀自然有多条,但“肯用心思思考未来”却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可谓字字是金,是很值得企业家们学习和借鉴的“财富”真经。多多“思考未来”,才能看清方向,把握商机。李嘉诚正是由于“经常  相似文献   

10.
李遇秋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被誉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长征组歌》的曲作者之一,离休前任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副团长。2006年的一天,笔者慕名来到北京军区政治部第一干休所,采访了李遇秋。毫不夸张地说,与李遇秋接触,你不会感觉到他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他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腿脚灵便、话语铿锵有力。回忆起《长征组歌》这部“红色经典”的创作过程,老人打开了  相似文献   

11.
正香港名校圣保罗学院最近更有名了,为啥?香港首富李嘉诚今年主动向圣保罗学院捐款9000万港币,该学院竟然婉拒了。李嘉诚为什么主动向圣保罗学院捐巨款?学校接受社会的捐助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圣保罗学院为什么婉拒李嘉诚的巨额捐款呢?圣保罗学院婉拒李嘉诚巨额捐款的消息一经传开,各种各样的说法随之而来,圣保罗学院一下子更加有名了:李嘉诚捐款被拒一事对圣保罗学院来说,事实上成了该校一个非常成功的广告。透过这一事件的风风雨雨,我们既可以看到李嘉诚热心公益的情怀和  相似文献   

12.
1942年6月12日,在陕西汉中西北联大医学院附属医院,一个穷学生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就是这位被病魔夺去性命的大学生,当年在重庆《国民公报》副刊《文群》上,在香港《时代文学》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诗作.在西北大学为他举行的追悼大会上,杨晦教授致的悼词中曾把他比作英国诗人雪莱.著名作家端木蕻良在40年后的一篇纪念文章中说:“假如给他以充足的时间,他会表现出与马雅可夫斯基近似的锋芒来.” 他就是在抗日救国的时代洪流中涌现出来的东北青年作家群中的一名斗士和诗人——李满红.  相似文献   

13.
他与香港的李嘉诚、马来西亚的陈必新齐名,被称为世界华人最著名的三大巨富;他曾买100平方公里美国的土地赠送给家乡;他让邓小平发出感慨,如多来两三个王永庆,两岸事情就好办多了……  相似文献   

14.
香港最早的报刊是英文《香港公报》。第一份中文杂志《遐迩贯珍》创刊于1853年,除政治、科学、宗教等内容外,该刊首先登载商业广告,开中文报刊刊登广告之先河。 香港最早的中文报纸是1858年出版的《中外新报》,而第一份纯粹由华人资本经营的中文报纸则是1874年诞生的《循环日报》。 到1900年,孙中山先生授命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该报馆成为革命党人聚集并传播革命思想的阵地,该报亦是香港最早的爱国报章。二十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历经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内地不少文化人和报人南来香港,使香港报业人才辈出。如爱国报人邹韬奋流亡香港期间,于1936年创办《生活日报》,宣传抗日救亡。抗战期间,中共中央南方局总书记周恩来决定派夏衍、邹韬奋等来香港建立文化宣传阵地,于1941年4月创办《华商报》,由梁漱溟、萨空了、俞颂华创办的《光明报》也在香港出版,由乔冠华、胡一声主持的《香港中国通讯社》亦相继成立。这期间,香港进步新闻事业迅速发展,为宣传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据报载:在美国,属第一流专家的华人有3万名,约占美国13万尖端人才的1/4。美国著名大学中有1/3以上的系主任是华人;美国机械工程学会所属的12个分会中有6个分会的主席是华人;参加阿波罗登月工程实验的华人技术人员有1400多名,约占总数的1/3,美国最尖端的电脑中心研究机构也有华人1000多名,该机构所设的19个部中有12个部的主任是华人。华人在高科技领域中遥遥领先,超级大国的尖端科研部门几乎处处有华人的足迹,国人很引以自豪和骄傲 然而,自豪和骄傲之余,是否应当警醒,这是否是在“楚材晋用”?“楚国”耗费巨资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楚材”,却被“晋国”无偿地拿去用了。对“楚国”来说,  相似文献   

16.
冯仑在《伟大是熬出来的》一书中谈到,有一次,他们CEO班30几个同学到香港,此行的安排之一是见李嘉诚。冯仑说,见李嘉诚之前他有几个预想:一是,他们到达后,肯定是先见到李嘉诚的空座椅,而不会一下就见到本人。二是,见面后,他们一拨人会递名片给对方,而对方不会派名片。三是,吃饭时肯定有主桌,这么多人不可能都和李嘉诚坐在一张桌子上。四是,李嘉诚不会等饭吃完,就推说忙而先行离开。结果却如冯仑的记叙:"首先,电梯刚一开,70多  相似文献   

17.
世界公认香港“经济自由”第一;权威的美国《财富》杂志评它为“最佳商业城市”之首;维多利亚港已连续5年保持全球第一货柜港称号;香港是全球最大的成衣、手表、玩具出口地;香港转口贸易额每年达looo多亿美元,居世界第一。此外,香港人均贸易值达6.26万美元,仅次于新加坡居世界第二;香港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仅次于纽约和伦敦。香港启德机场是全球最繁忙、效率最高的第三大国际机场;在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系评比中,香港位居美国、新加坡和日本之后,排名第四;香港与伦敦。纽约、苏黎世并称世界四大黄金市场;香港已超过瑞士…  相似文献   

18.
邹韬奋(1895—1944)是中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也是杰出的爱国者和共产主义者。他一生多难却奋斗不息,经历过1次入狱,3次流亡,其中2次流亡香港。他一生创办过六刊一报,其中《生活日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大众生活》周刊在香港出版。贫民窟里办报刊韬奋因宣传抗日。身处逆境,但他不改初衷,以笔代剑,与敌斗争不止。他在上海主编的《生活》周刊,顺应时代要求.反映群众呼声,积极宣传抗战,在读者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发行量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数字3O万份。同时,他还当选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执行委员。因此…  相似文献   

19.
美国落选联合国人权委员会 5月 3日,以“人权卫士”自居的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这是自这一机构 1947年举行首次会议以来,美国第一次没有选为成员。 中国健儿第三次囊括世乒赛冠军 5月 6日,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囊括第 46届世乒赛冠军,这是继 1981年、 1995年之后第三次全夺世乒赛 7座奖杯。 江泽民出席“ 2001《财富》全球论坛香港年会” 5月 8日江泽民主席应邀出席了“《财富》论坛”开幕晚宴并发表了主旨演讲。同时,还会见了泰国总理差他信、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美国在线时代华纳集团董事会成员、世界知名企业家和香港工商…  相似文献   

20.
世相     
王友元 《党建文汇》2007,(12):52-52
一个戴眼镜的青年在电话里说:“我叫苏若甫,苏东坡的苏,郭沫若的若,杜甫的甫。”一个红光满面的男人,从小轿车里钻出来,说手机没电了,拿起路边公用电话。他在电话中说:“我叫李美发,李嘉诚的李,美女的美,发财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