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敏 《法国研究》2013,(4):83-88
米歇尔·图尼埃是法国当代作家,于1970年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其作品笔触冷峻、哲思深远。笔者通过对作家的细致采访,和对作品中“花园”意象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文学作品及现实生活所蕴含的“田园倾向”和“花园情结”,体现了作家对于纯净自然的价值观和静谧安宁的幸福观的不懈追求,阐释了作家在宗教、哲学方面获得思想解放和灵魂升华的思想特点。最后,笔者谨以此文表达对作家的崇高敬意  相似文献   

2.
陳可之作品     
陈可之思想广博,技艺精湛、中西融汇,作品以历史人物和人文绘画著称于世。1979年,年仅18岁的陈可之所作油画《历史》,成为文革后闻名的“伤痕画派”代表作之一;1985年所作《又一春》,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带来希望和活力的真实写照;1987年所作《冬日晨曦》获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中国油画展“中国油画奖”(名列第一);1992年所作《东方之子》被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选人瑞士国际奥委会博物馆收藏;1997年其作品《三峡晨曲》成为人民大会堂悬挂的第一幅油画;1999年《长江魂•三峡纤夫》获文化部“群星奖”金奖;巨幅油画作品《重庆大轰炸1938—1943》,2004年获日本广岛颁发“和平贡献奖”。  相似文献   

3.
菲利普·德莱尔姆 (PhilippeDelerm)是当今法国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其成名作《第一口啤酒以及其他微妙乐趣》一书 ,收集了 3 4篇叙述日常生活趣事的小型文章 ,在法国引起轰动 ,业内人士称法国文坛的 1 997年为德莱尔姆年。本文梳理归纳了作者的生平、作品及主要写作风格 ,并浅析《人行道上的羊角面包》一文 ,以展示德莱尔姆作品中的“微妙乐趣”。  相似文献   

4.
《局外人》简论邓有堤中篇小说《局外人》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大师加缨的成名作,出版于一九四二年。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主人公莫尔索即作品中的“我”,直面读者,以极其冷漠的口吻,好象叙说他人的故事似的,讲述了他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小说分为两部,按时间先后顺...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东北文学与日本文学关系研究的大前提,对日本文学中关于以中国东北(主要指伪满洲国)为题材的作品予以界定,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1.日本作家以不同身份在中国东北生活期间所著述的文学作品;2.日本作家以各种理由来中国东北短暂滞留期间撰写的作品;3.日本作家在归国后,基于在中国东北的经历或体验,所著以中国东北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后一类作品中,较早问世、且具有一定影响者,首推长谷川四郎的《张德义》。短篇小说(张德义)发表于1952年第8期的《近代文学》,后收入作品集《鹤》。小说根据作者的切身经历,以日…  相似文献   

6.
加缪(Albert Camus 1913—1959)1913年11月7日出生于北非的阿尔及尔。出版过戏剧作品与两部著名的小说:《异乡人》和《瘟疫》,以及两册沉思集,《薜西弗斯的神话》和《反叛者》。1957年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本文试图根据加缪的主要作品以及他早期的一些日记、随笔,并联系他的家庭背景,对他的“荒谬哲学”作深  相似文献   

7.
《恶之花》不是一本普通意义上的诗歌集 ,而是一部构架严整的作品。本文通过描述和分析其中《巴黎图画》一章“白昼”和“黑夜”两个系列间的回旋特征 ,探索作品内在的“隐秘结构” ,揭示波德莱尔对待诗歌创作的独特态度 ,并阐释其作品整体在谋篇布局上的美学根据。  相似文献   

8.
一 黄皙暎文学的现在性 黄皙暎的登坛之作《立石附近》(1962)与 《塔》(1970)以及2003年的《沈青——莲花之 路》,把韩国社会矛盾的时空卓越地描写出来,因此 黄皙哄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基于自身的经 历所勾画的劳动者、城市贫民、打杂工、军人、知 识分子等人物,成为当代现实生活中的模型,他的 作品主要以“现实主义”框架为依托,所以被称为 具有代表性的“20世纪70年代的作家”。 黄皙暎的小说主要关注20世纪60年代以后韩 国社会飞速发展的工业化、近代化、城市化所引起 的现…  相似文献   

9.
也许是出于偏见或浅学,我在评论作品时,一般不引用作者及其周围人的话。作家应在作品中畅所欲言。为理解好作品,读者也不应过多地考虑作品以外的东西。然而,评论《魂火》时则要例外地引用作者的话。这是因为在理解《魂火》故事的主题、结构或文体之前,感到我们分享作家把“魂”倾注于这个作品的意识和苦恼这一点很重要。  相似文献   

10.
法国著名作家勒·克莱齐奥喜爱老舍的作品,称老舍为“师者”。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末,老舍重要的家族史作品《正红旗下》和《四世同堂》三部曲等陆续在法国翻译出版,而新世纪以来勒·克莱齐奥的一系列作品也隐含了更多的家族史因素。本文试图通过搜集勒·克莱齐奥针对老舍的文论、访谈等信息以及对比研究其与老舍创作的家族作品,探究勒·克莱齐奥对老舍家族叙事的接受。两位作家以家族叙事框架铺呈所处时代之特征及其影响下的人物情感,并充分与个人回忆相结合,展现日常生活图景。此外,他们仍奋力为“正在消失”的文明和族群发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