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太营运中心”是去年台湾当局制定的《振兴经济方案》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所谓“亚太营运中心”指的是亚洲太平洋区域的经济中心,它包括产品的研究制造、人员培训、经济管理、航海货运转运及分装配送、航空货运及旅客转运、货物快递转运、电讯传输、媒体事业和金融等九项内容,目的是要把台湾建设成一个高度自由开放、真正符合国际规范的经济社会,使台湾成为一个投资的乐园.这个目标确实相当宏伟,被台湾当局视之为“跨世纪的大战略”.可是,这一口号喊出来以后,岛内民众关心的却很少,“国策顾问”赵耀东先生则不无讥讽地说:“现在高喊亚太营运中心,自我陶醉的成份多,就像小孩唱小调,自己不知道自己唱的是什么调.”赵先生的评价虽然比较尖刻,但笔者还是比较赞同.从台湾的现状出发,“亚太营运中心”的口号至少目前是在“自我陶醉”,是在唱高调,其根据有五:  相似文献   

2.
自尊需求与“台湾人认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社会认同论的视角研究“台湾人认同”,认为“台湾人认同”是为了满足台湾民众提升自尊的要求,对于凝聚社会共识、建构社会认同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台湾人”的自尊是通过与“大陆人”(或“中国人”)的社会比较而实现的,因而必然出现“内群偏好”与“外群敌意”,形成一些刻板印象与偏见,而且已经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造成一些障碍和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加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郭雪筠 《台声》2022,(17):56-58
<正>作为一个4岁开始就在北京长大的台湾人,方承暄听过台湾人认为她“不是台湾人”,也听过大陆人说“你是台湾的,不是大陆的”,她曾经陷入一个“到底我是哪里人”的迷茫时期。在高考作文时,方承暄曾这样写,“或许我对台湾不了解,但那里是我的家乡;或许北京不是我的家乡,但我对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很熟悉。”这位台湾“80后”女孩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逐步认识“两个家乡”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郭雪筠 《台声》2022,(21):67-69
<正>“我是九二共识之子”,这是厦门大学台湾教师邱士杰,对自己为何成为“左统青年”的一个总结。“左统”,顾名思义,左派并且支持两岸统一。别说在台湾,可能很多大陆民众对于“左统”这一词都感到陌生。“我的立场是‘左统’,就是作家陈映真自称的‘左翼统一派’。这在台湾属于小众群体,甚至会有一些人戏称我们是‘奇葩’。就算在大陆,碰到一些大陆朋友,对‘台湾左统青年’也会觉得好像‘很怪’,不象是他们会遇见的‘传统台湾人’。但我就是一位普通家庭出来的台湾人,  相似文献   

5.
高希均 《台声》2003,(5):45-46
新台湾人《远见》杂志曾在1994年9月制作了一个“新台湾人”专题,引起热烈回响。次月我在《远见》写了:《新台湾人:改写台湾生命力的新剧本》。时间上比一些政治人物用“新台湾人”大概早了几年。文中,我对“新台湾人”有这样的诠释:“新”台湾人的最大特征是,不再自怜于历史捉弄所带来的悲情与委屈。“新”台湾人的共同分母来自于教育普及所带来的自信。“新”台湾人正在逐渐摆脱“移民与流民”中蕴藏的狠、自私、机会主义、西瓜靠大边……的性格;代之而起的是要讲求一个民族得以绵延的“信”与“义”。“新”台湾人也正由内向外地将岛屿性…  相似文献   

6.
我与电影     
清朝末年,我的祖父从晋江石狮塘边村迁到台湾新竹。我父亲出生于此,我们兄弟姐妹的籍贯也来源于此。小时候,我对于自己的籍贯不甚了了。读初中时,有一回与同学吵架,我的这位对手,姑且称之为“坏小子”,指着我骂:“你们家是台湾人,我打一支牌让你到!”(到,就是麻将中的和HU,闽南话,那意思大致相当于北京人所说的“我让你吃不了兜着走。”)我不理解身为台湾人竟会成为被人恫吓的理由,于是告诉大人。大人默然。不久对我说,以后如果填什么,你就填你的籍贯是泉州。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家的孩子们在籍贯上既有写台湾的,也有…  相似文献   

7.
蔡子民 《台声》2000,(3):50-51
2000年是台湾人民“2·28”起义53周年。“2·28”起义遭到国民党当局的残酷镇压,一直到“2·28”45周年纪念会时,国民党当局才承认“当时的政府犯了很大的错误”。“2·28”已有历史定论,是台湾人民要求民主自治、爱国爱乡的正义行动。可是今天“台独分子”还在说什么“2·28”是台湾人要求台湾独立,又有人说“2·28”是“台湾人与中国人的冲突”、“起义的口号是扑杀支那人(中国人)”。本文拟正面阐述台湾光复初期的文化思潮,以使大家了解“2·28”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台湾终于摆脱日本殖民统治…  相似文献   

8.
蒋建春 《台声》2006,(2):76-79
“谁是正港台湾人?李敖:蒋渭水!”去年7月5日,我在互联网上看到这几个字。蒋渭水是我的祖父,讲台湾半个世纪之久的抗日史时一定会有他。许多他同时代的台湾人和后人,受到他的影响,毅然决然投身到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非武装的文化运动中。2005年7月5日台湾海峡出版社出版的《蒋渭水全集》增订版新书发表会在台北“二·二八纪念馆”举行,李敖大师便是在那如是说的,他认为蒋渭水是不屈不挠?求台湾人尊严的人,才是真正的台湾人。非武装抗日的社会影响力我祖父有篇名作发表于1921年,即?篇被后人?是为台湾开出的第一处方的《临床讲议》。这“处方”…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建成了强大繁荣的国家,从而使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反动派的侵略和欺侮的宿愿实现了。回顾这50年,我心潮澎湃,感慨无限。我于1933年出生在台湾台南市的工商家庭。1941年举家搬到日本。当时台湾人无论在台湾或日本,均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压和凌辱,动不动就被骂“支那奴”,无故挨打受骂。那时虽然幼小,但前生一个想法——台湾人不能总这么被欺侮。1945年8月日本投降,台湾回归祖国,我们旅日台胞无木欢欣鼓舞。但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贫穷落后,日本人仍然看不…  相似文献   

10.
台湾经济“全球布局战略”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经济“全球布局战略”就其经济向度而言有积极的一面 ,但由于台湾当局在两岸经贸关系上掺加过多政治考量 ,致使台湾经济“全球布局”和“两岸经济一体化”由本源的一致性趋向现实的对立化。从国际政治经济学、地缘经济学理论考察 ,台湾经济“全球布局战略”具有一定的经济合理性和政治“劣根性”。台湾经济要真正实现“全球布局” ,就必须顺应市场规律 ,务实地推进两岸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1.
何标 《台声》2000,(12)
林海音是情系台海两岸的台湾作家,她的这个“情”是来自她心灵的、明确而理智的两岸观。她曾经说过,自己“比北平人还北平”;也说过,自己是个“番薯仔”。我们的父辈--老北京台湾人,往往自称是“番薯人”,因为台湾岛形似番薯,台湾人在历史上经历过任人宰割的心酸,所以都有着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有一颗中国心。   “台湾人就是中国人”、“中国是台湾的祖国”,这在老一辈“番薯人”心目中是毫无疑问的。所以当 1895年 4月 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割台的《马关条约》时,在京参加会试的台湾举人和台籍官员痛心疾首地上书光绪,斩钉…  相似文献   

12.
台湾的“兴与败”掌握在您的手里,曾记否?20世纪80年代我们台湾人引以为豪的盛况“金钱淹脚目”的岁月?时至今日,台湾经济每况愈下,老百姓怨声载道,前后不到20年的短暂光景事出有因,国民党的  相似文献   

13.
郭雪筠 《台声》2022,(19):65-67
<正>很多媒体开始报道“武汉薛导”,是在2020年武汉爆发疫情之后。在武汉疫情最严峻之时,身在武汉的台湾导演薛颖穜没有跟着专机一起撤离回台湾,而是选择继续在武汉。谈起为什么当时没有离开武汉,薛颖穜只是淡淡地说“反正我一个人,年轻力壮,身边有更多需要回台的人,就把机会留给别人。”当时正逢春节,留在武汉的台湾人本就寥寥,于是更多媒体知道了这位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候、仍选择留下的台湾人,更有许多人好奇那时他在武汉的生活。近日薛颖穜的网络电影《梦里杜鹃花》在搜狐影视平台上映,这是他努力不懈数年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一) 今年4月2日,宋楚瑜在给台湾省“议会”作《施政报告》时,称这次台湾“总统”直选结果,充分体现了台湾人“政治上追求民主自由,经济上追求开放发展,不分族群,和衷共济,一起为台湾这块土地打拼的精神”。他把这种精神谓之“新台湾入主义”。 笔者发现,早在此前几天,李登辉在台中“谢票”时,就已经把“新台湾入主义”的概念提了出来,宋楚瑜只是跟进,及时做出解释和宣传罢了,但他说的不全。于是4月14日李登辉在苗栗讲话时,又给“新台湾人主义”的内涵,补充了文化上要营造“文化新故乡、文化新中原”的内容。 再溯其源,笔者还发现,这个“新主义”与李登辉过去所提倡的“台湾命运共同体”、“台湾利益优先”、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每当选举或危机来临,陈水扁当局的“台独”梦呓就会发作。2007年和2008年是台湾选举的重要年份,各界对陈水扁当局的“台独”蠢动早有心理准备。果然,3月4日,陈水扁在出席海外“台独”组织“台湾人公共事务会”成立25周年晚宴的过程中,抛出了“四要一没有”的主张,即所谓“台湾要独立、台湾要正名、台湾要新宪、台湾要发展、台湾没有所谓左右的问题,只有统独的问题”。陈水扁的言论再次表明,他是一个毫无诚信的“台独”政客,  相似文献   

16.
肖剑 《两岸关系》2001,(3):14-16
吕秀莲是“台独”急先锋,台湾新领导人上台后,她成为“副总统”。她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即领头闹“台独”,九十年代,她又跑到日本发表《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是台湾人的大幸,幸亏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等厥词,上台后并在台湾鼓吹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遭到海内外中国人的一致谴责。 新世纪伊始,惯讲“台独”惊人之语的吕秀莲又在台湾民众面前上演了一出“好戏”,折射出了台湾某些政客令人忍俊不禁荒唐可笑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连横先生是日据时期台湾人的优秀代表。我从两个方面来说明。第一,在日据台湾的时期,每一个台湾人都必须面对祖国认同的问题。对于被动取得的日本国籍,绝大部分的台湾人在情感和认知上会选择“我不是日本人”或“我是日本的二等国民”的选项。  相似文献   

18.
李家泉 《台声》2001,(5):13-14
自李登辉以来,台湾社会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这就是凡主张“台独”或倾向“台独”的人,都说他们是“爱台湾”的。最近一年来愈演愈烈。   李登辉是自称“爱台湾”的人,主张“台湾优先”、“台湾第一”、“台湾生命共同体”,并且自比摩西,希望率领台湾人“穿越红海”,去自建“台湾人的国家”。   吕秀莲是自称“爱台湾”的人,张口闭口“台湾人民的利益”、“台湾人民的意愿”、“台湾人民的幸福”,说什么“台湾是属于台湾人民的”,“台湾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金美龄是自称“爱台湾”的人,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在最近台…  相似文献   

19.
潘春华 《群众》2017,(24):58-59
时下,我们的干部队伍中,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和重视,一些党员干部“只学习不思考”,口号倒背如流,“鲜词”张嘴就来,可就是对其不求甚解.不求理解透彻,不往深处思考,不观大势、不谋全局.这种现象在基层干部身上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台湾人创业大上海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雨文  杨胜云  张敏 《台声》2002,(8):16-18
从6月22日到7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台声》杂志、《今日中国》、“海峡之声”、“金陵之声”5家媒体,以“台湾人创业大上海”为主题,联袂到上海采访多家台资企业,透视台商投资上海热的现象。到上海来是为了求发展2000年,讲述一个台湾人在上海10年商海坎坷经历的书———《我的上海经验》,在岛内十分畅销。时隔两年,该书作者陈彬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尽管开始我在上海做生意失败了,可每次到上海去,我都是很愉快。但是回到台湾时,我感受到的不是天灾、地震,就是贪污、八卦新闻之类,台湾的气氛我感觉不怎么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