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了研究虚假广告代言人民事责任,文章以虚假广告代言人民事责任案例为出发点,介绍了虚假广告和虚假广告代言人的具体含义,然后进行了虚假广告代言人民事责任研究,最后对虚假广告代言人承担侵权责任进行了分析,文章的研究可以作为完善我国法律和法律执行过程中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虚假广告的法律责任广告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合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违反广告法的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的,即为虚假广告。虚假广告的法律责任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虚假广告的表现形式(1)商品广告中有关...  相似文献   

3.
黄婧 《法制与社会》2011,(31):163-165
随着我国的广告业的蓬勃发展,虚假广告也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近年来,国家对虚假广告的治理力度正在逐步加大,如何有效治理虚假广告,完善我国的广告法制和监管体制等成为了现实难题。本文从虚假广告法律规制的不足处入手,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明确虚假广告的认定标准、健全对典型虚假广告的法律规制、建立独立的广告审查制度以及建立并完善虚假广告公益诉讼制度等一系列建议,以期彻底的清除虚假广告这一溃堤蚁穴,促进我国广告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对虚假广告行为的惩治张春和虚假广告行为的概念与特征所谓虚假广告行为,是指以牟取非法利益为目的,利用不真实的广告损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它包括虚假广告的设计、制作、编审、刊播、设置、张贴等。从本质上讲,虚假广...  相似文献   

5.
建议增设制作虚假广告罪张春和一、虚假广告行为的概念与特征。所谓虚假广告行为,是指以牟取非法利益为目的,利用不真实的广告损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从本质上讲,虚假广告行为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所以,《反不正当竞...  相似文献   

6.
由于广告媒介本身具有覆盖面大、传播速度快、影响度深的特性,使得虚假广告较一般违背商业道德和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危害结果更加严重。它不仅侵害了商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损害,还可能侵害其他竞争对手的名誉权、商标权、专利权等,使消费者提心吊胆,使诚实竞争者防不胜防。虚假广告已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公害。因此,我国的广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均规定了虚假广告的法律责任。一、虚假广告的行政责任根据广告法第阿条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4条的规定,发布虚假广告的行政责任有:广告主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  相似文献   

7.
曹元 《法制与经济》2009,(15):60-60
随着我国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广告业的迅速发展,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虚假广告现象日益增多。据统计,1995年全国共查处虚假广告案件2.6万件,相当于10家大型媒体的全年广告件数。如此众多的虚假广告,不仅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虚假广告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公害。  相似文献   

8.
虚假广告是指以欺骗方式宣传的内容不实的广告。近年来虚假广告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已成为危害消费者权益的第二号杀手。要有效整治虚假广告,需要广告主、广告经营者、政府、消费者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关键在于建立标本兼治和全社会参与的综合遏制机制。  相似文献   

9.
明星代言广告已成为企业提升品牌形象、追求企业效益所普遍推崇的。然而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问题却屡见不鲜,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危害。关于虚假广告的监管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保护已是媒体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我国现行法律制度的缺陷,分析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民事责任,提出完善我国明星代言虚假广告民事责任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第三章第八节扰乱市场秩序罪中专设了一条规定虚假广告罪,意味着对虚假广告的治理跨入了一个新阶段。一、设立虚假广告罪的重大意义目前,在商业领域内,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用以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虚假广告。这不仅挫伤公众对广告的感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及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正当的竞争关系,也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因此,打击和取缔虚假商业广告历来是我国广告立法的重点。1987年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的《广告管理条例》第3条规定“广告内容…  相似文献   

11.
谈谈审理虚假广告损害赔偿案中的几个问题康长庆广告法颁布实施以来,因虚假广告形成的诉讼日益增多。这类案件,大多是通过新闻媒介发布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情况比较复杂,影响也大。因虚假广告引起的诉讼,往在是集团诉讼,损害后果严重,常常引起社会上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广告的罪与罚——以首例虚假医疗广告案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7年11月9日宣判的中国首例虚假医疗广告案为例,分析这起案件的得与失,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虚假违法广告的具体情况,剖析“虚假广告罪”的主体认定和量刑适用。因此,在《广告法》修订一时尚难完成的情况下,有法必依、法尽其用才能更有效地遏制当前各种虚假违法广告。  相似文献   

13.
刘卉 《法制与社会》2013,(11):58-59
广告已经成为现代商业社会中的普遍现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建立,大量的虚假广告开始充斥市场,对我国的经济、文化、道德、政治等各个方面产生极大危害,目前我国虚假广告的法律规制中对虚假广告的界定上存在的困难,虚假广告的违法成本低也是其出现的一种原因,在虚假广告的审查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虚假广告的法律规制上,必须要认清虚假广告的界定和违法成本,完善虚假广告的立法,健全我国虚假广告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4.
虚假广告罪的构成和易混淆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广告,从广义上说,是以公开的书面。影像或口头等形式广而告之,为不特定人所知晓。《广告法》对广告规范为: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虚假广告是指对宣传的商品或服务内容故意捏造、歪曲和掩盖事实,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广告。对虚假广告罪,新《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界定为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犯国家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行为。一、虚假广告罪的犯罪构成:(一)本罪的主体名义上是特殊主体,即必须是广告…  相似文献   

15.
虚假广告的若干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虚假广告的法律界定虚假广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欺骗性虚假广告;另一类是误导性虚假广告(当然,有些是两种特性兼而有之)。对于欺骗性虚假广告的界定一般并不困难,识别这类广告只需将事实与广告显示说明两相对照便知真假。就误导性虚假广告而言,情况则要复杂得多。所谓误导性虚假广告,是指利用受众对特定对象产生的错误理解,使受众对商品或服务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造成了负面社会效应的广告。目前社会上存在的误导性虚假广告主要有如下四种情况:  相似文献   

16.
虚假荐证责任是指广告荐证者在广告中进行虚假荐证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广告进入契约的立法实践并不能为广告荐证者承担契约责任提供可能,其本质上系侵权责任,属于广告侵权责任而非产品侵权责任.对于虚假荐证责任我国立法采“虚假广告说”,这实际上模糊了虚假荐证与虚假广告的界限,我们应还原虚假荐证责任“虚假荐证”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论虚假广告侵权的归责原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虚假广告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的虚假广告不仅包括商业性的,还包括非商业性的,如公益广告、科普广告、征婚广告等等。狭义的虚假广告则仅指商业性的。本文采狭义一说。所谓虚假广告,是指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以及广告推荐者为牟取非法利益而在广告中采用欺诈性的手段,对商品或服务的主要内容作不真实的或引人误解的表示,导致或足以导致消费者对其产生高期望值从而做出错误判断的广告。生活中各种虚假广告层出不穷,因虚假广告侵权的案件越来越多,有关虚假广告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拟从虚假广告侵权归责原则的“二元性”…  相似文献   

18.
虚假广告罪若干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希慧  沈元春 《河北法学》2005,23(12):16-18
虚假广告行为是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但自从1997年被纳入刑法规制以来,被定为虚假广告罪而受刑罚处罚的尚不多见。而虚假广告罪网络虚假广告在理论和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试对虚假广告的界定、本罪的主体和客体以及网络虚假广告等问题略抒浅见。  相似文献   

19.
虚假广告罪是新刑法增设的一个罪名。它是指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行为。由于广告主体作虚假广告的程度不一,形式多样,目的各异,以致虚假广告罪的认定问题令人困惑。一、虚假广告罪与非罪的界限从新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规定可以看出,虚假广告罪是情节犯,“情节严重”是构成该罪的必备客观要  相似文献   

20.
虚假广告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造成了市场秩序的混乱,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加强对虚假广告的打击和治理,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有必要运用法律手段对虚假广告进行有效治理,本文通过分析虚假广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如下法律治理措施:对虚假广告的认定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加强广告监管机关对广告的监管;建立广告预审制度;加大对虚假广告的处罚力度;建立虚假广告公告制度;建立诉讼救济制度和完善悬赏举报制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