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认真解读"插甸经验",笔者认为有这么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是干部下得去。我们党的根基在群众、在基层、在最广大人民群众中,"插甸经验"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干部不喊空口号、不唱高调,真正深入基层,把握基层所需、所急,并帮助基层群众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二是干部立得住。以往我们的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大多都流于形式,很难做到与群众打成一片。"插甸经验"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典型,就在于派下去的干部真正立足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深入基层的实践中,为群众排忧解难,赢得  相似文献   

2.
"插甸经验"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其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可供各级党组织学习借鉴的、做群众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给大家作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示范。我认为,要真正学习、推广和落实"插甸经验",要注重"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深化思想再认识。要真正把学习、宣传、推广"插甸经验"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使广大党员干部知道、了解、熟悉"插甸经验"。要认真把握工作的基本原则、基本规律,明确工作目标及工作任务,认真对照"插甸经验",检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分析深层次原因、制定整改方案、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插  相似文献   

3.
省纪委省监察厅机关在深入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中,以务实创新精神,认真践行"插甸经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自觉摆正位置,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与群众的感情、虚心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加强党性锻炼、培养  相似文献   

4.
在学习"插甸经验"的过程中,有些干部认为扛起旗子、拿起锄头摆个造型、拍张照片就是在学习"插甸经验",我认为这显然有违"插甸经验"的本质。"带真情融入、带思路进村、带实惠入户"的工作模式才是"插甸经验"的本质,我们学习"插甸经验"要学的是它的精神和理念。借鉴"插甸经验"重要的是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实践,一要真情融入,把村组和田间作为第一现场,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相似文献   

5.
"插甸经验"是省委组织部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实践总结,也是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插甸乡开展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活动的成果。成效和启示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在插甸开展的成效如何?透过插甸乡的变化可窥见一斑。走进武定县插甸乡,原来靠天吃饭的"雷响田",已有3280亩得到自流灌溉,1113户吃水困难群众也喝上了自来水。原来坑洼不平、晴通雨阻的3条乡村便道,现在变成了30.8公里的平坦水泥路。党的生活杂志社出资  相似文献   

6.
深入开展"四群"教育以来,武定县插甸乡的变化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绽放出更加灿烂的笑靥。是什么力量让一个闭塞落后的少数民族杂居地在短短时间内发生巨变?让我们——6月的插甸,山青水秀。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伸向远方,崭新的楼房从泥瓦房拥簇的村庄中探出头来,张扬着现代农业气息的塑料大棚在田野中悄然立起……"28年了,村里的变化不如这一年多来得快!"在插甸乡乐茂河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王由衷感叹。201 1年乐茂河村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2012年人均收入达5000多元。面貌焕然一新的不仅有乐茂河村,还有插甸乡另外11个行政村。  相似文献   

7.
"插甸经验"的特点很多,让我最受触动的便是"同吃同住同劳动,原汁原味真情体验"。换言之,"插甸经验"的核心就是真情为民。那么,什么才是"真情为民"呢?一是把村组和田间作为第一现场,与群众打成一片,做群众的朋友、知心人,思想感情和工作方式回归本色,回归认真,回归本源。二是千方百计抓基层打基础,贴近百姓,突出党建,整合  相似文献   

8.
到插甸乡学习,我感到"插甸经验"可感、可亲、可学。学习"插甸经验",我认为应该从思想意识、制度建设、科学运用上下功夫,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一要解决好"做样子"的问题。"插甸经验"是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创新实践,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重要意义,才能有效防止雷声大雨点小、走过场做样子的现象发生,才能让"插甸模式"的成功实践经验深入各级部门和党员领  相似文献   

9.
自2009年以来,思南县坚持开展"三进三同三定期"主题实践活动,其内容即:惠民政策进农家、法律法规进农家、文化科技进农家;与村组干部同议科学发展之计、与基层群众同商增收致富之策、与广大党员同办群众关注之事;定期召开群众会议、  相似文献   

10.
黄鹂 《支部生活》2013,(7):14-15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领导关于进一步总结宣传"插甸经验"的重要指示精神,近日省委组织部组织课题组深入插甸乡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领导、专家在座谈会上从不同角度作了发言讨论。现将发言进行摘登,以飨读者。从即日起,本刊将与云南网络党建、党的生活网等一起开展"插甸经验"讨论活动,欢迎广大读者关注和参与。  相似文献   

11.
时下,似乎有一种怪现象:有少数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为了"联系群众"、"为群众办实事",不惜"集中兵力",动用车辆,前呼后拥地"下基层"。然而,对于"走上门"来反映情况、请示问题、咨询政策的基层群众,却漠然置之、无人问津,每每给"上门"群众的感觉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其实,"联系群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下基层"联系群众和接待从基层"走上门"来的群众,这都是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2.
邓春雷  王长欣 《党建》2012,(7):43-43
新疆阿克苏地区党组织在开展“各级干部赴基层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中,推广向基层群众发放“民情联系卡”和记“民情日记”的措施。在走访群众6万余户中,谁家有困难他们都仔细记录,能当场解决的就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  相似文献   

13.
省委组织部在深入开展"四群"教育活动中,积极先行先试,把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插甸乡作为"挂县包乡驻村联户"的工作责任区,每年向插甸乡12个行政村各派出1名机关干部,担任"四群"教育工作队员。结合实际勇于创新为让工作队员下得去、待得住、融得进、干得好,省委组织部积极实践创新,让驻村工作队员担任所在行政村(社区)党组织常务书记,主要工作职责是抓基层党建、做群众工作、促科学发展。这是一个让工作队员既是战斗员又是指挥员的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做法。  相似文献   

14.
东宁县在“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中,全力推行“五字令”,确保工作出实效。一是“听”。认真听取来自基层群众的心声民意,找出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的工作切入点。二是“说”。通过宣讲政策、讲授知识,推广新产品新技术,为基层群众带去科学、先进的知识理念。三是“学”。虚心向基层群众学习,为进一步开展好基层工作积累经验。四是“写”。深入基层搞调研,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形成工作报告,为党组织谋划未来工作提出参考意见。五是“为”。切实为基层、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有所为要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有作为要经得起组织的考察和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15.
<正>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认真总结驻村帮扶、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经验,全面推行民心党建"十颗心"驻村工作法,切实做到真蹲实驻、真抓实干、真帮实促。今年以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认真总结驻村帮扶、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经验,结合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需要、新常态下推进精准扶贫需要、新阶段锤炼党员干部作风需要,全面推行民心党建"十颗心"驻村工作法,要求"第一书记"、驻村干部驻到村里要安心、学习实践要虚心、制定规  相似文献   

16.
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党的十八大要求,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深入农村调查走访发现,近年来农村党组织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实效明显,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基层党员、干部学习能力不高、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2,(15):7-7
中青年干部要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必须了解群众关切,熟悉群众生活,对群众疾苦有切肤之痛。要经常到群众中去,和群众打成一片,特别是要到艰苦环境和基层一线经受锻炼,亲身体验普通群众的甘苦,真心实意与群众交朋友。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本领,直接联系群众,了解真实情况,发扬民主作风,善于总结运用群众创造的经验组织动员和引领群众。  相似文献   

18.
"以前,我有什么难事就向街道反映,现在身边有了党代表工作室,又多了一条反映诉求的渠道。"垡头地区党员张翔这样说。如今,在朝阳区43个街乡,都有这样一个地方——党代表工作室,通过开展党代表接待党员群众、走访基层联系群众实践活动,架起了党和政府与基层党员群众民意畅通的"连心桥"。驻室接待与上门走访:倾听民意零距离每周三是崔各庄乡京旺家园社区党代表接待室的定期接待日。时针刚转到上午九点,居委会主任沈广增就拿着记录本到了接待室,紧接着另一位负责接待的党代表张万昆也来到接待室。随着热心居民杨大姐的一句:"上次说的路灯不亮问题,这次彻底解决了吧?"今天的党代表接待工作正式开始了。"您二位提的问题,我们都去核实了,咱们一条条地说。"沈广增边打开记录本,边向前来反映问题的居民代表李大叔和杨大姐告知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正在深入推进,要从"关键少数"向"全体党员"拓展,农村是关键一环。如何有效地在基层开展学习教育,关键是要重视"阵地"作用的发挥。具体来说,既要有办公场所的充分利用,也要有支部堡垒作用和党员旗帜作用的充分发挥。笔者调研走访部分村发现,存在村办公阵地大门紧锁、闲置许久,办事无人,群众冷清的现象。抓好阵地建设,是基层党建题中之义。村级阵地作为基层政权巩固的核心,基层组织建设的  相似文献   

20.
干部下基层,目的是要访民情、知民声,解民困,增进和群众的联系,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如何与基层群众进行有效交流,获得基层的真实情况,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关键。要说得了“农家话”。到基层了解民情,听取民声,和群众谈话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有的干部在机关坐得久了,习惯摆架子、打“官腔”,不善于与群众交流,和群众谈话没有“共同语言”,这样的干部显然不受群众欢迎,不能让群众接受。和群众交流要避免说“官话”、大话、套话,朴素实在的“农家话”才能说到群众心窝子里去,群众也愿意把这样的干部当成自己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