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世伟 《法制与经济》2013,(1):17-19,21
著作人身权受到侵害而受到财产损失,当然可以对侵权人主张赔偿责任。而对于权利人受的精神损害是否应当得到赔偿,赔偿数额如何确定的问题,我国法律并未做出十分明确的规定,同时理论界对此问题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导致司法实务中对此问题存在裁量标准不一的尴尬。因此,文章拟就此问题进行分析,并偿试性地提出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法律关于人身权保护范围的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未出生胎儿的民事权利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此,有必要通过司法解释或者在司法实践中对人身权的保护范围予以适度的扩张。本文试图从人身权延伸保护理论出发,对胎儿损害赔偿问题进行法理分析。  相似文献   

3.
我国立法上没有明确规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通说也认为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不应予以赔偿,但司法实践中却存有许多支持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判例。本文立足于民法的基本理论和现行法律法规,采用宏观比较分析的方法、考察了中外诸多国家的立法、判例及学界观点,提出我国应承认违约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比较法与历史分析法的方法,指出造成违约责任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合同法的许多制度受到旧法的影响,历史的惯性使得人们无视它存在的现实基础。随着现代各国合同义务的扩张,合同责任的基础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承认违约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才能反映社会现实的变迁对法律的新诉求。此外,本文对反对违约责任中精神损害赔偿的意见进行了分析,从而对立法的完善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关于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责任,大多数国家已经不再适用一般侵权行为的责任法理。机动车作为一项"高速运输工具",我国的民法意识到了其所带给现代社会的危险性,在立法精神上采取了无过错责任原则,应该说与世界潮流是相一致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更加明确了这一法理精神,从人本主义的立场,规定了严格责任制度,这就为我们的司法实践指引了道路。然而就具体的赔偿操作问题,以及与之相应的配套改革,我们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机动车交通事故无论在我国还是在世界上都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由此带来的机动车肇事侵权纠纷也日渐增多。如何加强对受害人权益保护也成为当今司法实务中的重要课题。《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施行给此类事故的处理带来了新的思路。机动车肇事侵权应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以及重点引入精神损害赔偿,可以加强对受害人权益的救济,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7.
人身权的延伸法律保护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关于对死者名誉的法律保护,经过数年的讨论,学术界与实务界均已有定论。但是,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终结,却引起人们对于人身权法律保护的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思考。其中最为重要也是最有意义的问题,就是借此举一反三,对死者和未出生的胎儿的其他人身权的延伸法律保护,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探索其中规律性的东西,以丰富学理,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国忽视对于著作人身权的刑法保护,《刑法》仅规定了对于美术作品署名权这一项的保护.本文将在对于我国著作人身权刑法保护的现状予以分析并阐述加大著作人身权刑法保护的必要性之后,提出完善我国著作人身权刑法保护的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9.
一、违约判处精神损害赔偿的现实存在性对这一问题我们先从近年来的司法实践进行考察。2001年初,原告阮某一家参加了被告上海市某国际旅行公司组织的泰国、香港、澳门三地游。在港期间,旅行公司将旅游团交由香港一旅行社接待。旅行中,该社派出的导游对原告夫妇进行恐  相似文献   

10.
精神损害赔偿一直是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精神损害和精神损害赔偿的含义、立法现状、性质及赔偿标准等方面谈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对精神损害赔偿的分析,从精神损害、精神损害赔偿的基本理论知识出发对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传统理论认为精神损害只能通过侵权责任获得救济,精神损害赔偿属于侵权法范畴,不能扩展到违约责任中。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许多关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件。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国外许多国家、国际性立法文件均肯定了在特定情形下对违约行为所致精神损害的赔偿,然而我国立法却没有明确规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有鉴于此,本文将对其内容做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3.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因侵害人格权而产生的赔偿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重在分析精神损害赔偿的性质、归责原则、责任构成和责任形式.  相似文献   

14.
论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精神损害赔偿.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公布实施而在我国建立的一项新的民事法律制度.是我国公民权益的拓展。但这一制度在实践中,反映出诸多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已经成为司法领域的争论焦点,向理论工作者和立法部门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一制度的课题。本文试就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赔偿范围及赔偿标准提出浅见。 一、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分析 精神损害赔偿出现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其完备的制度形态以《德国民法典》的颁布为标志。该法第523条规定:“因故意或过失侵害他人的生命、身体、健康、自…  相似文献   

15.
精神损害赔偿之我见○尚明东精神损害是指受害人生理、心理(或精神)上的痛苦,它与财产之增减无直接关系,属于非财产损害的范畴。在侵害名誉权等人格权的案件中,非财产损害既包括精神损害,也包括外部名誉损害(社会评价之降低)。笔者试就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与法制观念的增强,人们对自己精神利益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从而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成了许多学者及人们探讨的焦点,本文将围绕民法的基本理论和现行法律法规,从精神损害赔偿的涵义、范围和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精神损害赔偿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民法通则》的颁行,因精神损害提起的诉讼逐渐增多起来。继报上披露了著名电影演员杨在葆向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控告《啄木鸟》杂志、北京市药材公司等单位侵犯其肖像权之后,上海、天津、沈阳、安徽等许多地区的人民法院也先后受理了不少关于侵犯公民、法人的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尊严的案件。其中有的已经审结,从而有  相似文献   

18.
1896年《德国民法典》首次将非财产损害可以获得金钱赔偿这一论点引入民法发展的视野,从某种程度上确立并发展了民法意义上的人格权保护制度。本文首先从精神损害的各种观点出发,明确了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其次简单地概括了精神损害赔偿的历史沿革;再次则是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及其原则,接下来阐述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的特殊问题,最后就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提出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9.
20.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民事主体人身权的民法保护问题日益重视,在理论上进一步研究我国目前人身权利立法的现状和缺陷是法学工作者的一个重大课题.人身权保护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身权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民事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