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与共同目标,也是一面能够最广泛、充分、持久地调动全民族一切积极因素的最富感召力的精神旗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定地担负起的神圣使命,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旗的先锋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民族伟大复兴有机统一起来,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我党素来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十六大报告把“弘扬民族精神”的习惯提法变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新增“培育”二字,标志着我党对民族精神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在弘扬优秀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更加注重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民族精神增添新因子,更加强调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中,培育新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昂扬向上的精神动力。在五千多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民族产…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就是创造、奋斗、团结和梦想精神,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世界东方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之源;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大力弘扬这一精神,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牢精神支柱,为人民群众干事创业增添精神动力,为巩固和谐稳定局面提供精神纽带;弘扬这一精神,必须将其升华为共同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并与伟大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反思和整合,积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潘正祥  胡珺 《理论月刊》2003,2(7):105-106
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现阶段,我们既要坚持弘扬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坚持弘扬上个世纪无数仁人志士创造的“革命精神”,又要积极培育科学、民主和法治等现代精神,方能与时俱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源源不断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脊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使我们中华民族自信、自立、自强,团结和谐,奋发有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7.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要求集中到一点,就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民族精神的支撑。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胡锦涛总书记把这一问题作为事关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课题郑重向全党提出。我们必须回答好这一时代课题,不断丰富全民族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8.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要抓好学生党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精品培育 ,以良好氛围促进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相似文献   

9.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民族大团结,有利于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要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多次强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性,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也为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对近十年来国内民族精神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不仅可以具体呈现民族精神研究的实况,还有助于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宪萍 《湖湘论坛》2005,18(5):95-96
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高等学校的神圣职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深刻理解民族精神的实质及其重要作用,理解民族精神的历史性、时代性,不断创新和发展民族精神培育的形式。要突出爱国主义这一核心内容,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同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 4 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要求集中到一点,就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民族精神的支撑。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胡锦涛总书记把这一问题作为事关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课题郑重向全党提出。我们必须回答好这一时代课题,不断丰富全民族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一、深刻认识重大意义,奠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生存智慧和发展经验的长期沉积,是一个民…  相似文献   

13.
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客观分析,更加彰显了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需要我们用新的思维、新的视野去研究和探索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爱国统一战线始终是铸造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战胜艰难险阻、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我们必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团结一致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内隐形态的本质要素 ,从内和外、本质和现象、核心和核外的关系看 ,民族精神处于内在和核心的位置 ,民族凝聚力是民族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联结、互相渗透 ,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总体说来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消长呈现一种正相关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 ,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中华民族精神的丧失 ,导致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削弱。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能振奋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削弱 ,则使中华民族精神沦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整合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就是我们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文化家园建设离不开传统民族文化作为依托,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以优秀民族精神文化为基本内核,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内涵,拓展其外延,将民族精神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逐渐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7.
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民族精神是每个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形成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精神表现为大无畏的气概、夺取胜利的决心、自信自强的能力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加快现代化建设速度,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涂用宏 《政策》2003,(8):43-44
审视天下大势,纵看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自主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依靠一种高昂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昂扬奋进的民族精神、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和万众一心的民族志向。当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灾害袭击中华大地的时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又一次考验和锤炼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要打赢这场防治非典的攻坚战,亟需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近日,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结合《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通俗理论读物的出版,召开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专题座谈会。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实际工作者、群团组织的代表、从事教育和出版工作的代表以及媒体的代表出席了座谈会。大家围绕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战略任务。近年来,社会各界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大力…  相似文献   

20.
当前,全国范围内正在进行一场抗击非典型肺炎灾害袭击的斗争,肆虐的疫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也是对民族精神提出的严峻挑战。要打赢这场防治非典的攻坚战,亟需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