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决羁押应当进行严格的司法审查,应当有司法权保障,令状主义,比例性,例外性等权利保障的要求。西方国家普遍建立了针对未决羁押的司法审查,而我国缺乏羁押的有效的司法审查机制,必须建立针对未决羁押的司法审查机制。  相似文献   

2.
未决羁押制度的理论反思   总被引:70,自引:0,他引:7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刑事诉讼中 ,未决羁押与刑事拘留、逮捕无论在实体条件还是适用程序上都没有发生分离。同时 ,无论在审判之前还是审判阶段 ,羁押的适用几乎完全依附于刑事追诉活动 ,而没有形成独立的、封闭的司法控制系统。由此 ,未决羁押制度在启动、审查、期限、场所、救济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要完善对未决羁押的法律控制 ,就必须贯彻法治原则 ,引入针对未决羁押的司法审查机制。而这会直接涉及到整个司法体制甚至宪政体制的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3.
未决羁押制度的种种问题已是中国刑事司法中的顽疾。对未决羁押制度的改革,首先就是要建立押捕分离制度,其核心在于将未决羁押的授权、审查、救济等诸多环节逐渐纳入到司法权的控制下,使未决羁押摆脱侦查工具、追诉手段的命运。以法院的权力制衡公安机关、检察院的权力,从而达到尽量减少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侵犯。本文主要通过对西方一些法治较发达国家羁押制度的比较,来探讨我国押捕分离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在刑事诉讼案件进行过程中,要对犯罪嫌疑人实施未决羁押,这涉及到了公民的人身自由,因此,在实施未决羁押时要万分谨慎。未决羁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羁押:刑侦羁押、起诉羁押、以及审判羁押。当前,我国的未决羁押制度尚不完善,逮捕与羁押在其程序上尚未分离,未决羁押救济等工作也不到位,这严重侵犯了刑事人的人身合法权利。本文主要对未决羁押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当前的未决羁押现状进行了阐述,结合国外先进的未决羁押经验、手段,对我国的未决羁押制度构建完善提出了几点意见,以期能够为我国的未决羁押制度的重组构建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未决羁押作为一项独立的刑事强制措施,我国立法并未设置,而是作为逮捕后之状态自然延续。尽管未决羁押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发挥着特定的作用,但是这不能掩盖其非公正的实质。在理念层面,未决羁押无可避免地与无罪推定——现代刑事诉讼核心原则相冲突,也与以保障具体人权为目标现代司法相背驰;同样,在实践中,未决羁押执行权的非独立化,未决羁押使用率的高居不下,超期羁押事态继续蔓延等致使公正的天平早已失衡。因此,基于保障制度公正之需要,未决羁押例外原则,控告式司法审查制度及通过立法赋予未决羁押场所中立化等改革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我国未决羁押制度现状做了简单的叙述,进而得出形成我国未决羁押制度现状的原因并对形成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本文从观念的更新和制度的保障两方面对我国未决羁押制度的改革方案提出了建议。文中指出在我国司法改革的不断推进下,在司法人员和广大公民司法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下,我们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最终会在我国建立起一个高效、健康、科学的未决羁押制度。  相似文献   

7.
羁押启动权与决定权配置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卫东  陆而启 《法学》2004,(11):73-81
西方法治国家在其特定的检警关系、检法关系基础上 ,对逮捕后的羁押措施的决定和羁押期限的延长 ,羁押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救济等实行司法抑制模式 ,可分为事先的司法授权和事后的司法救济。我国在羁押制度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同样讲究对羁押权进行制约和监督 ,其“中国化特色”有二 :一是强调羁押权的内部制约 ,缺乏司法审查机制。二是强调检察机关对羁押活动的检察监督 ,缺乏司法救济机制。应借鉴国外的羁押分权和程序模式 ,引入司法审查观念 ,引进诉讼对抗机制 ,并明确羁押审查的主体和方式 ,确立羁押的司法救济程序。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比较世界主要法治国家的未决羁押制度,分析我国未决羁押制度的主要缺陷和问题,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司法实践,对未决羁押制度及其替代措施的改进和完善提出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9.
无罪推定原则为刑法的核心原则。未决羁押有背离无罪推定原则的嫌疑。现代法治国家,主要通过取保候审制度限制、减少未决羁押的适用。我国新通过的《刑事诉讼法》对取保候审制度有这较为详尽的规定。但是,也存在着不尽完善之处。本文比较分析了两岸的取保候审制度,针对我国大陆地区取保候审制度的一些不完善之处,在吸收借鉴台湾地区司法改革的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对审前羁押的司法控制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江宁 《河北法学》2001,19(4):112-115
刑事诉讼的目的一是打击犯罪,二是保护人权。在审前羁押中公民的各项权利都处于危险中,如果没有司法控制,其结果必然是人权的被大肆践踏。因此西方各国都建立了有效的司法审查制度,这是符合权力的本性和程序正义的。以此为借鉴,对我国的审前羁押现状与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超期羁押、高羁押率属于我国司法体制的顽疾之一.虽然其具有方便侦控进行及保障社会安全等实用主义方面的价值,然而却属于对公民基本权损害最为严重的措施.因此,这也是羁押必要性审查确立的最主要立法目的.对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而言,其具有相对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法治进步之体现.但是,其在审查主体、审查程序、审查理由/标准等方面存在设计技术方面的缺失,因此需要在现有的体制限度内进行修正或者调适.这可以通过确定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作为羁押必要性审查主体,增强程序的对抗性及公开性,保证被羁押人上诉/申诉救济权利等方面,从而在一定限度内实现被羁押人基本权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羁押是所有的强制措施之中最为严厉的一种,其运用会使受无罪推定保护之人自由被剥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未决羁押得到了广泛和普遍适用,成为一种常态。羁押措施在我国法律中不是一种法定的强制措施,同时羁押的适用也没有制度化,没有一整套相关的制度加以规范。未决羁押制度的缺失,导致了我国未决羁押出现了恣意化、惩罚化的倾向。从无罪推定的理念考察,未决羁押应当受到比已决羁押更加严格的司法控制,被羁押人应当受到比已决犯更佳充分的制度保障。因此,必须对我国现行未决羁押措施进行制度化、法制化。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法治体系现代化。而作为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监督政府依法行政、解决行政争议的司法审查制度在整个法治体系中不可或缺。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新时期,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必将助力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有效推进。完善《行政诉讼法》的关键在于消除立案难、审判难、执行难的制度性障碍,有针对性地构建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相称的司法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14.
论宪法性基本权利的司法保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民宪法性基本权利的司法保障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由于观念和制度的偏差 ,使宪法不能直接适用于司法。宪法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是控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 ,它的法律性决定了公民宪法性基本权利可以通过司法途径加以保障。公民宪法性基本权利进行司法保障的途径是改革法律制度 ,建立宪法委员会和宪法法院 ,赋予法院司法审查的权力。  相似文献   

15.
司法审查制度是法治国家的典型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法治的进步,人们要求人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而我国侦查机关权力过大,对公民权利构成极大威胁,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措施之一就是建立侦查程序司法审查制度。本文主要探析了侦查程序司法审查制度的理论基础,我国侦查程序司法审查制度的缺失,并提出构建我国侦查程序司法审查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未决羁押",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法院作出生效裁判之前被剥夺人身自由的法律状态,它是司法机关依法对因涉嫌犯罪而受到刑事追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措施。未决羁押是以剥夺人的基本权利(人身自由)为代价的,那么,在现代法治观念和无罪推定原则框架内,究竟应当如何辩证地看待刑事诉讼的人权保障功能进而认识未决羁押的公正性问题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未决羁押具有当然的公正性。对我国未决羁押制度在立法及司法实践中暴露的各种损害其公正性的问题,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程序性的制度保障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羁押率过高、羁押期限过长一直是我国刑事诉讼领域中的一大难题,刑事司法过程中对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利的保障缺失。为合理规制羁押在刑事司法活动中的适用,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对羁押问题进行了特别规定以减少不当羁押对当事人造成的侵害,但是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在可操作性上的缺失又带来了司法实践中的种种问题。因此,探究一种法治化的羁押适用模式,尤其是建立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已成为提高刑事司法效率,促进法治和谐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司法独立需要司法公开、表达自由、陪审制度以及更加合理的法官遴选程序等各种制度来配合以避免司法专断、司法独裁.现代法治国家的典型特征是司法审查制度的确立,但刑事侦查行为很严厉,却没有司法审查制度,公民缺乏必要的司法救济手段。  相似文献   

19.
马贵翔  谢琼 《时代法学》2006,4(1):50-55
未决羁押正当性的实体目的是防止未决羁押期限超过法官最终确认的徒刑期限,其制度设计的直接目的,当然是设置一种程序机制来尽可能准确预测法官的最终判决。达成未决羁押正当性的措施以实现审判结构的科学性为前提,在此前提下主要考虑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确立对未决羁押的司法审查程序,包括对自然羁押与正式羁押的区分以及警察、检察官的风险选择;另一方面实现侦查权与关押权的分离。  相似文献   

20.
柴靖静 《法制与社会》2013,(33):109-110
审前羁押与犯罪嫌疑人的权益密切相关。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审前羁押程序做出了修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此次修法没有确定司法审查程序。本文拟通过分析我国未能对审前羁押进行司法审查的原因,提出未来我国对审前羁押进行司法审查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