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暂缓起诉制度作为一种起诉裁量制度,是起诉便宜主义发展的结果。该制度的适用对节约司法成本、提高诉讼效率以及犯罪嫌疑人的人格矫正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一些基层检察院正在试行该制度,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因此,我们应在借鉴国外发达法治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基础上构建符合中国语境下的暂缓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2.
暂缓起诉是起诉便宜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检察机关行使起诉自由裁量权的方式之一。我国检察机关也在试行暂缓起诉,这不仅符合建设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司法理念,也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必要选择。我们需要在借鉴域外关于暂缓起诉的立法和司法运行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暂缓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3.
朱景雄 《前沿》2006,(5):126-128
暂缓起诉是针对特定对象予以附条件不起诉的一种制度。当前,学界进行着热烈的讨论,一些基层人民检察院正在审查起诉部门试行该制度。但是,就我国目前状况而言,暂缓起诉制度的全面制订、运行的条件尚不成熟。本文将从法律文化、司法成本、权力以及制度设计四个方面对该项制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李良富 《求索》2010,(6):141-143
暂缓起诉这一颇具特色的司法制度在我国现行刑事诉讼制度设计中并未取得应有的合法地位,致其良好效用难以在实践中获得充分发挥。为此,有必要借鉴他国经验,结合本国具体国情,提出有中国特色的暂缓起诉制度构想,以为立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唐启迪 《求索》2012,(2):170-172
在刑事诉讼中,暂缓起诉制度体现了并和主义刑罚目的论和起诉便宜主义理念,是各国较为普遍采用的以避免短期自由刑弊端的制度。当我国人大没有将暂缓起诉制度纳入到刑事诉讼法典之中,尚无这方面的具体规定。文章首先探讨暂缓起诉制度存在的理论基础,对比研究德日两国暂缓起诉的具体运作,然后深入分析了暂缓起诉制度的正当性,立足我国实际,提出了构建我国暂缓起诉制度的具体方案,力求对司法实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刘文莉 《求索》2010,(3):153-155
不起诉裁量权是与起诉便宜主义密切相关的由法律特别规定或认可的公诉机关对起诉与否的选择权。本文探讨了不起诉裁量制度存在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两大法系主要国家不起诉裁量权具体运作的比较研究,重点阐述我国检察机关的不起诉裁量权应如何正确定位及其在司法实务中的实施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事诉讼法起诉条件的规定是造成当事人“起诉难”的直接原因。以解决当事人“起诉难”为初衷的“立审分立”,反而加剧了“起诉难”。究其实质,在于我国民事起诉制度中诉权理念的缺乏。重构我国民事起诉制度应以保障当事人诉权为基点,将起诉条件变更为诉讼要件,赋予当事人程序参与权。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事法中没有规定未成年人暂缓判决制度,但实践中已有不少司法机关在试行该项制度。未成年人暂缓判决制度对于未成年被告人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理论上对该项制度有很多的争议。未成年人暂缓判决有刑的暂缓宣告和罪的暂缓宣告等不同类型,我国应当建立可以不进行罪刑宣告的未成年人暂缓判决制度,法律应该对该项制度作出明确规定,并具体规定其适用对象、条件和程序。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取消了免予起诉权,在公诉制度中吸取起诉便宜主义,设立不起诉制度,是顺应刑事诉讼发展潮流,也是符合诉讼经济原则的。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发现立法上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本文拟就此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对法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涉及法治的方方面面,法治能否在这些方面适应和谐社会的需要,直接关乎法治对于和谐社会构建作用的发挥.也关乎法治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自我发展的情形。法治为和谐社会服务,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1.
附条件不起诉是程序性的诉讼制度,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弥补现行不起诉的局限性。附条件不起诉作为刑事诉讼法上的一项新制度,不仅涉及到理论问题,也涉及到实践问题。分析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设立的背景和意义,反思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不起诉制度是刑罚理论由惩罚论到目的论转化的产物,是刑事起诉便宜主义的具体体现。1996年刑事诉讼法取消了"定罪免刑"的免于起诉制度,通过规定酌定不起诉保留了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的自由裁量权,增设证据不足不起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安机关由于证据不足超期羁押的现象。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司法实践,我国不起诉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法定不起诉立法范围过窄、相对不起诉的自由裁量空间有限、证据不足的可以不起诉违反了疑罪从无的精神。完善我国不起诉制度就要通过扩大法定不起诉和相对不起诉的范围来发挥其便宜主义的功能、实行暂缓起诉制度在被害人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寻找平衡点。  相似文献   

13.
韩红兴 《求索》2011,(9):180-181,132
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下,我国检察机关不起诉裁量权不断扩大,导致不起诉权被滥用的风险性随之增加,加强对不起诉的诉讼制约变得十分迫切。囿于重监督轻制约的权力观,我国不起诉制度的诉讼制约机制存在着诸多缺陷。完善被害人不服不起诉决定的司法救济程序,改革不起诉公开审查制度,是有效防止不起诉权滥用的重要诉讼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4.
考察现行行政起诉期限的各种规定 ,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建议通过建立保护行政相对人的诉权能充分实行的基本起诉期限制度、建立最长期限制度、合理衔接行政复议申请期限与起诉期限以及确立期限中断和延长制度来完善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  相似文献   

15.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规定了对未成年人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本质上,附条件不起诉是检察机关对行为已经构成犯罪的犯罪嫌疑人暂时不予起诉,体现了检察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作为一项新的诉讼制度,应当从罪和刑的两方面合理界定附条件不起诉的案件适用范围,最大程度发挥其适用效果:建立客观、具体的适用条件,保证附条件不起诉的正确适用;进一步明确所附加的义务,促使对犯罪嫌疑人的考察落在实处;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的作出,应取得犯罪嫌疑人的同意;应当建立附条件不起诉的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6.
在法治观念要素的历史演进中,宗教社会观念为法治社会开启了信仰命题,契约社会观念提供了法治社会的理性命题。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法治社会观念的和谐命题日益成为可能。和谐理念是对法治的信仰危机、理性的工具化及风险社会等社会现实的反思性认定中不断形成的法治理念要素。  相似文献   

17.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以起诉便宜主义为理论基底,综合刑法谦抑性、特殊群体状况、诉讼效率等多方面因素做出的价值考量,对于保护被害人、侵害人、社会等多方主体的权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制度从试点运行到正式颁布实施经历了较长时间,且实践中适用的案件数量因适用范围狭窄而较少。要在适用主体、案件性质、刑度标准等方面做出相应放宽,从而使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实践中得以扩大适用,以满足制度设立的初衷和意义所在,实现多方权益的均衡兼顾。  相似文献   

18.
附条件不起诉是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权的一种延伸,是检察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必然要求。附条件不起诉的理论基础是起诉便宜主义、恢复性司法和刑罚个别化思想。它符合国际上"轻轻重重"的刑事政策趋向,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使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得以贯彻,可以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益,同时也是对我国现行不起诉制度的完善。目前,附条件不起诉存在着法律依据缺失,司法标准各异,考察机制缺失等问题,有必要构建我国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19.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指对于符合起诉条件的犯罪嫌疑人,综合考量其涉嫌犯罪的事实和人身危险性以及公共利益,暂时对其不提起公诉,而是设定一定的考验期,责令其在该期间内履行相应的义务,如果在该期间内履行了相应的义务并且没有发生法定的撤销的情形,期限届满就不再提起公诉,否则就将  相似文献   

20.
不起诉制度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犯罪分子实行区别对待、惩罚与宽大相结合的一贯政策。但我国的不起诉制度仍有它的缺陷,我们应就它所存在的问题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不断完善我国的不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