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珠子 《中国妇运》2000,(2):26-27
当我踏上新疆的土地,心里又激动又兴奋。新疆在我心里是那么的美好而神奇,多少音乐家为她怦然心动,写出了无数赞美的歌。今天,天山南北的民族兄弟,尤其是那美丽而豪放的新疆妇女们在新的时代又是怎样地生活着呢? 掀起了盖头的维族妇女 古丝绸路在中国境内最西部的终点是喀什市,那里是维吾尔族最集中的地方。市中心的艾提尕大清真寺周围毗邻相依的是各式小商店。清真寺的庄严肃穆与市场的繁荣喧闹形成鲜明的对照,成了喀什市一大景观。在市场里做生意的绝大多数是维族人。维族男人是最早经商的,他们很有做生意的头脑,但维族妇女历…  相似文献   

2.
走在喀什的街道上,满眼的维吾尔族人,汉族人才是真正的少数,这里维吾尔族占了80%。有句话“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指的就是喀什浓厚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3.
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红色经典影片《冰山上的来客》别具一格的边疆景色,勾画的就是喀什地区帕米尔高原的壮美风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者在喀什采撷到极质朴而鲜活的答案。喀什,古丝绸之路交通要冲和东西方文明荟萃之地,人口380万,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有残疾人21.5万。在喀什地委、行署重视支持下,喀什残疾人工作者牢牢把握大建设、大开放、大开发历史机遇,正推动残疾人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每一个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积淀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内容。以回族为例,仅节日一项就有许多,其中主要节日有三个: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开斋节,为伊斯兰教历10月1日,穆斯林庆祝一个月的封斋结束。这一天,回族群众不论斋戒与否,都聚集到清真寺参加庆祝活动,大家互相祝贺,互道友谊。宰牲节,为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  相似文献   

5.
南顿“回民秧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顿“回民秧歌”是河南省惟一的回族民间舞蹈,它流传于项城市南顿镇(旧时称南顿集)。至今,南顿还流传着这样两句歌谣:“南顿集靠沙河,男女老少跳秧歌。”“回民秧歌”是一种带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据老艺人讲,“回民秧歌”的产生及流传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不仅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而且还受到清真寺教规的制约。南顿清真寺大阿訇褚奉一说,清真寺教规不允许回族群众搞此类文艺活动,后来由于回族群众的迫切要求,就背地里搞了起来,逐渐由不公开到公开地跳起来了。秧歌艺人马仁杰说,“回民秧歌”流传到他这一代已经很长时间了,仅…  相似文献   

6.
<正>华灯初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永安村五昌屯文化广场上的音乐如常响起。明亮干净的篮球场上,一群中年妇女伴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孩子们在树下追逐相嘻,老人们在旁边聊着家常,五昌屯的夜色中处处弥漫着怡人的文化气息。"现在每天晚上我们都要出来跳一下舞,不但心情好,身体健康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了。"潘林菊高兴地说。潘林菊是村里的文化协管员,大家都亲切地唤她"妇女主任"。在这之前,潘林  相似文献   

7.
《中国统一战线》2011,(11):71-71
河南省宝丰县突出重点,多措并举,做好民族调研工作。一是印发了《宝丰县民族工作调研提纲》,提出具体要求。二是组成调研小组,深入到清真寺和少数民族群众聚居村,就清真寺管理、基础建设情况;少数民族群众聚居村特色经济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有何建议;少数民族群众贫困状况,  相似文献   

8.
《小康》2020,(16)
正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漂亮姑娘米娜总是传递着快乐和美好,在高考之前她没有出过新疆,如今却成了大家眼中的"最美宁波北仑人"。米娜瓦尔·艾力是一位生于南疆喀什的维吾尔族漂亮姑娘,在高考之前她没有出过新疆。幸运的是,高考让她如愿来到宁波这座美丽的海边城市,从此她就深深爱上了它。  相似文献   

9.
司马义·铁力瓦尔地简介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副书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维吾尔族,1944年11月生,新疆疏附人。1973年5月入党,1967年9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历任:疏附县色满喀什米力克公社、县拖拉机站翻译,县委组织部干事;喀什地委组织部干事;喀什地区人事处副处长、处长;喀什行署副专员,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自治区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兵团党委常委、副政委;自治区党委常委、政法委副书记。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相似文献   

10.
徐勇 《协商论坛》2012,(7):50-51
在平舆县城南的西洋店镇,有一个2000多人口的回民聚居的马楼村。提起马楼村清真寺,大家都会说到年轻的清真寺管委会主任马辉煌。为了重修这座清真寺,他捐资30多万元,也就是这位刚到而立之年的热血青年,给马楼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并将大爱播撒开去……  相似文献   

11.
人类遥远的影子——非洲艺术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洲鼓 非洲人与鼓的关系极为密切,每逢节日、婚丧、祭祀,人们总要击鼓,并且载歌载舞,鼓已经成为非洲人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非洲人从出生到死亡一刻也离不开鼓,因为有舞便有鼓,而非洲人是跳着舞来到这个世界,跳着舞生活劳作,又跳着舞离开人世的。 在非洲,制鼓是一个专门的行当,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制鼓工匠。掏空一节树干,然后蒙上兽皮,下端再安上三条木腿,一面鼓便制成了;也有用椰壳或葫芦制作的小鼓。非洲鼓中最大的要几个人才能抬动,最小的只要一个小手指就能拎起来。有一种鼓,约有1米多高,被誉为会说话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一个近万平方米的大型广场上,约两千余人或歌或舞或唱或跳,一派热闹的景象。一些人好像是外地人,在一边绕有兴致地谈论着,或开心大笑,或模仿唱跳……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族民间习俗,常常有扮哑巴角色的活动。比如宋代中原市井傩戏中就有“粉墨其面”的哑巴出现;白族“田家乐”演出中,哑子、哑妹(又称来兴、来妹)是必不可少的角色。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公郎镇盖瓦洒的彝族村寨中,240多年来也一直流传着一种古老神奇的舞蹈——“哑巴舞”,又称“跳哑巴”、“哑巴会”。这舞每年只跳一次,时间为农历二月初八,原来舞者是全部裸体的,近年来才开始着裤。舞者身上涂有油彩图案,戴着面具,舞时大家都不能出声,更不能张灯照明,故名为“哑巴舞”。相传多年前,离盖瓦洒不远的一个村子叫阿须落,村中庙内供…  相似文献   

14.
肖迎 《今日民族》2005,(4):15-19
2003年7月20日,由“211”工程大学云南大学组织实施,“211”工程大学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参与合作的“中国少数民族村寨调查”维吾尔族调查组一行飞赴新疆南部喀什,展开了对维吾尔族的调查。南疆之行一月余,作为调查组成员的我走进维吾尔族农村,走进维吾尔族社会,亲身体验到了维吾尔族以正己、自律、博爱、礼仪、勤劳、智慧、豪放、幽默为主旋律的生命特征和生活写照。  相似文献   

15.
在尉氏县,提起县政协委员、县伊斯兰教协会秘书长齐石头,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称他是穆斯林的好儿子。 现已年过半百的齐石头,早在10多年前就担任着尉氏县张市镇清真寺管委会主任。在此期间,他想回族同胞所想,急回族同胞所急,为他们办了许多实事。 20世纪90年代初,部分富裕起来的张市镇回民群众要求对已经柱歪墙裂的清真寺大殿进行修复。时任管委会主任的齐石头带领管委会一班人,深入走访、座谈,统一认识,调动了大多数回民的积极性。他带头捐款1万元。在他的带领下,大家踊跃捐款。资金到位后,他又忙着跑图纸设计、跑工料。经过15个月的紧张施工,一个投资18万多元、颇具民族特色、宏伟壮观的清真寺大殿落成了。紧接着,齐石头又经多方努力,聘请到一位颇有学识的阿訇,重新修建了沐浴室。回族群众由衷地称赞说:“像齐主任这样的人,十县八县也难找到第二个。”  相似文献   

16.
阎颖  田强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2):107-111
跳丧舞是土家族特有的民族丧葬舞蹈,至今仍流行于鄂西土家族聚居区。其基本动作和表现的内容同古代巴族歌舞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关系,是古代巴族歌舞的继承和发展;其表现出的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寓意,成为别具一格的民族标识。随着时代的变迁,跳丧舞发生裂变,形成官方与民间的文化分野,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7.
到了喀什,不能不到"高台民居"去看看,那里可谓"都市里的村庄"。我称"高台民居"是"都市里的村庄",是因为这片高地就在喀什市中心地带,距艾提尕尔清真寺、大巴扎都非常近,四周几乎全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唯有这片足有二、三百年甚至更"高寿"的老住宅区,仍傲然矗立在一帮时髦"小伙子"中间,丝毫不因自己的老迈、土气而自暴自弃,自卑自叹。  相似文献   

18.
昌平五街清真寺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历史悠久,其木结构均系上选名贵木材所建,建筑风格独特,气势宏伟,是昌平地区穆斯林群众的重要活动场所。解放初期和“文革”期间遭受严重破坏,聚礼大殿横梁被锯下,各种砖、石雕刻和门窗被洗劫一空,大殿被严重拉斜,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南北大殿更是荡然无存。后来在清真寺大院又建了五街小学校,致使穆斯林群众失去活动场所。近年来聚礼大殿因年久失  相似文献   

19.
涉台问答     
台胞可在祖国大陆哪些地方过宗教生活? 目前祖国大陆约有6万多处宗教活动场所。大陆上所有佛教寺庙、道教宫观、清真寺、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都欢迎台胞来参加宗教活动,但应遵守大陆宗教独立自主自办和大陆与台湾宗教团体互不干涉互相尊重的精神。台胞若作为普通信徒去参加寺庙、教堂、清真寺的日常宗教礼拜,只要遵守当地主人的安排与规定,不须事先联系,如希望在宗教仪式前后会见寺观庙堂的负责人、管理人员,了解情况或座  相似文献   

20.
维吾尔族男性出门时,一年四季都要戴帽,女性则要戴头巾。男的参加送葬或"乃孜尔"(丧后宴)则一定要戴帽,否则被认为不礼貌或不尊重对方。同时参加喜庆活动也要戴帽子。这种习俗,被维吾尔族看成是一种美德。由于地区、职业和年龄的差异,维吾尔族的帽子也变化多样,所以帽子也是辨别维吾尔族人的籍贯、职业和年龄的重要依据。维吾尔族的帽子有三种,即皮帽、单帽和花帽,总称为"巴西克依木"。每种帽子的地区性也很强,例如花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