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目前民事经济案件多、大、新、难的特点,我国法院系统推行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强调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是改革的主题之一.把举证的权利还给当事人,不仅有利于审判效率的提高,而且,这一新型审判模式的充分运作,也是强化庭审功能的前提与基础.为使当事人举证有针对性,提高办案效率和效果,人民法院有必要对当事人举证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2.
黄平 《法学》1995,(11)
在规定当事人负举证责任的同时,规定法院也要在一定范围内调查收集证据,是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特点。在以往的民事审判实践中,法院一般不重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无论当事人是否举证,审判人员都要全面地调查收集证据,以致形成“当事人一张纸,法官跑断腿”的不合理现象,严重影响了审判质量和审判效率的提高。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把举证和查证的关系由原来的重叠关系,变为相辅相成的关系,显得科学而切合实际。笔者认为,根据民诉法第64条规定,举证和查证的关系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民事审判方式曾在我国的审判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它逐渐暴露出一些明显的弊端,主要表现在:第一,举证责任倒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了“谁主张,谁举证”,使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而传统的做法是由法院调查取证。相当一部分案件,本应由当事人举证的没有举证,而由审判人员四处奔波,收集调查证据,来证明当事人的主张。有的当事人不但不觉得自己有举证责任,甚至还责问审判人员“为什么还没有查清?”有的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在庭审中只是对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进行辩论,然后…  相似文献   

4.
目前,许多基层人民法院在乡、镇、街道设立了人民法庭。其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便利群众诉讼、便利法院审判”的原则,解决群众“告状难’的问题。但有些人民法庭在工作中过份强调发挥群众调解组织的作用,有的甚至要求当事人起诉前都得先经过基层调解组织和司法助理员调解,否则不受理。这虽然使一些纠纷解决在基层了,减少了法院的诉讼,但却给当事人带来了麻烦,形成了新的“告状难”。  相似文献   

5.
浅谈举证时限的设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谈举证时限的设立赵争平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有关当事人举证的时间限制方面没有作出规定。为此,在审判实践中,不少法院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决定当事人举证的期限。这在当事人诉讼法律意识不高或诉讼法律知识缺乏的情况下,是有效果的。因为当...  相似文献   

6.
在审判实践中,关于当事人超过举证期限所提交的证据如何处理,目前存在着两种相反做法:一种是依传统习惯,一律组织当事人质证;另一种是以遵守举证时限制度为由,全部按失权证据处理。证据取舍不同,足以导致案情相同、判决相反情况的发生。如此严重的法律后果,不能不引起每位审判人员的警觉和深思。如何克服上述两种片面做法的弊端,已经成为审判实务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笔者在此提出法官处理逾期举证的第三种方法,为合理逾期举证找寻一条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使举证时限制度真正发挥应有功效。一、防止和减少当事人合理逾期举证的建议(一)…  相似文献   

7.
难近年来,人民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执行难”的问题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以至于许多赢了官司但因为败诉方没有履行能力而导致判决确认的权利无法兑现的当事人,由于不能明白这主要是市场经济风险所致,片面地迁怒于人民法院,埋怨人民法院的判决是打了“法律白条”,是开的“空头支票”。在司法实践中,“执行难”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除被执行人确实没有执行能力外,客观上也存在着严重干扰和阻碍执行工作顺利开展的情形,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严重,有的地方甚至规定,凡是外地法院要到本地执行案件的,须报经…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在人民法院的信访工作中,了解到当事人“告状难”的一些情况。主要表现在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案件管辖上互相推诿,造成案件旅行,当事人来回奔波。笔者就“告状难”几个问题,谈点粗浅之见。  相似文献   

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第32条至46条设定了举证时限制度。这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从“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向“证据限时提出主义”立法原则的重大演变。在两年多的司法实践中,这一制度总体上实现了公平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提高审判效力、降低诉讼成本等立法预期,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制度设定本身的,也有对制度理解和执行方面的,集中体现在举证时限的确定上。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举证时限确定实务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做认真研究,一方面,在现行制度框架内为法院和诉讼当事人在确定举证时限时…  相似文献   

10.
审判方式改革刚开始的时候,不少人心里没底,存在“四怕”:一怕当事人举证不可靠,二怕一步到庭会乱套,三怕审委会放权无依靠,四  相似文献   

11.
举证责任是法院判定当事人胜诉和败诉的规则,是保证法院正确处理民事案件的一项法律制度。目前,我国的举证责任在举证分担、举证期限和证人作证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影响了我国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加强这几方面的建设是完善我国举证责任制度,推动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如果我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诉讼请求”是审理每一起民、经案件的起点和判决结果的落点的话,那么,势必形成如下的审判思路:首先,在立案环节上,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确定职能管辖。其次,案件移入审判庭后,审判人员从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入手,审查“两状”,复核起诉证据和答辩证据与诉讼请求(含反诉请求)的关系,补充调查与诉讼请求有关的证据,要求当事人围绕诉讼请求举证。再次,开庭审理时审判人员紧  相似文献   

13.
陈天合  张伟 《山东审判》2006,22(2):76-79
在讨论新的证据的时候,首先涉及的是对举证时限制度的理解。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认为,根据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的举证采取的是“证据随时提出主义”。这种程序模式所尊崇的哲学理念为实事求是、追求客观真实以及有错必纠,是以追求实体真实为主要目的,以丧失正当程序与诉讼价值为代价,是一种重实体轻程序的必然反映。①由此,当事人不仅可以任意决定在一审过程中的任何时间向法庭提交证据,而且在进入二审或再审程序之后,仍可以提交新的证据。由于没有时限的限制,当事人的举证权利被无限地扩大。其造成的后果,首先表现在与现行的审判…  相似文献   

14.
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五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由提出主张的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而不是由司法机关承担举证责任,这是民事诉讼区别于刑事诉讼的一个显著特点。经济审判适用民事诉讼程序,举证责在依法应当由当事人承担。而且经济审判涉及的法律法规多,当事人活动的地域距离跨度大,证据的专业性、时间性强。基于上述特点,在经济审判中,强调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对提高经济审判的办案质量和效率,更有重要意义。 根据民事诉讼法(试行)的有关规定和我们的审判实践,我们认为,在经济审判中应当着重从诉讼的  相似文献   

15.
浅谈举证时限的设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诉法和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对有关当事人举证时间限制方面没有作出规定。为此,在审判实践中,不少法院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决定各种各样的当事人举证的具体时间期限。这在当事人法律意识特别是诉讼法律意识不高或诉讼法律知识缺乏的情况下,是有效果的。因为当事人胜诉心切,法院要求他们怎样做,一般都会按照要求想方设法地去做的。实际上,这  相似文献   

16.
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民事证据立法时 ,笔者认为应对当事人举证责任及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作出明确规定 ,以解决民事审判实践中对举证责任认识的片面性和举证责任分配的随意性 ,进一步规范庭审的举证、质证和认证过程。  举证责任的性质和内容举证责任是一个理论问题 ,同时也是一个司法实践问题。虽然以上各种观点都有一定的理论和法律依据 ,但从审判实践的角度看 ,各个观点均有不足之处。“义务说”和“权利义务说”虽然论证的角度不同 ,但实质上都是强调了当事人举证的形式意义 ,即认为举证责任仅指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的行为。这样的观点笔者认…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案件执行难问题一直困扰着法院的审判工作,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力的保护,有损法律的尊严,影响法院的威信。针对这种情况,我院初步体会到,加强综合性措施是克服执行难的根本所在,我们的做法是: 一、加深认识,确立大执行观念。所谓大执行观念,就是在思想上把执行工作摆到与审判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后勤科室的同志支持,服务好执行工作,做到全院干警人人都有执行意识,个个都为执行着想。基于此,我们确立了执行工作的总方针,即落实“审执配合”“审执分立”的措施,坚持依法、以理服人的工作方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审判方式改革在全国法院系统广泛展开,其中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和强化庭审功能,要求当庭举证、质证、认证,避免庭审走过场。为此,许多法院推行了“直接到庭”的做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审判人员却感到,新的审判方式下当事人质证、辨论无序,没有针对性,庭审时间长,虽然提高了案件审理的透明度,但却达不到提高审判效率的目的,违反了诉讼经济的原则。针对这一问题,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探讨,笔者认为,建立庭前证据交换制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和办法,…  相似文献   

19.
在坚持当事人举证为原则、法院查证为补充的思想指导下,严格界定当事人举证和法院查证及当事人申请法院查证的范围、程序和时间,建立完整的举证责任制度,完善当事人取证制度,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建立健全当事人履行举证责任的法律保障机制,使审判方式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于瑶 《法制与社会》2011,(1):132-133
当今社会中,“法律白条”、“法院审判空判”现象逐渐增多,这些标志着我国司法工作“执行难”的问题普遍化。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被执行人财产难寻、当事人双方确有困难、执行人员素质低等因素困扰着执行程序的进行。当然,针对这些干扰执行的因素,也总会有解决的办法,例如建立执行救助制度,可以在双方都有困难时,国家提供给申请人一部分费用,维护申请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