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性骚扰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着深刻的人性基础和社会历史原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复杂化,性骚扰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参照世界各国对性骚扰问题的法律规定,我国应在制定和修改民商法律时,正视性骚扰问题,并加以合理、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2.
邓喜莲 《求索》2013,(3):206-208
时代变迁下女性走出家庭、参与广泛的职业活动,来自雇主与男性同事的性骚扰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台湾地区现有的三部反性骚扰的法律规范之内容,分析我国大陆地区反性骚扰的立法滞后,藉此为大陆地区反性骚扰的法律、制度和文化的形成和完善提供思路和依据,推进社会实现两性平等、消除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3.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显示,在工作/学习/劳动中遭受过性骚扰的女性占7.8%,而且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多地遭遇到不受欢迎的与性有关的身体触摸以及不愿意接受的与性有关的要求。调查同时也发现,在遭受性骚扰的女性中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比例非常低。文章以港台地区立法为例说明,除了观念方面的原因外,中国现行的规制性骚扰的法律过于原则概括,法律救济途径不通畅也是导致阻碍性骚扰受害者寻求法律救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苗爱军 《公安研究》2002,(11):29-29
湖北省团凤县公安局苗爱军来稿指出,目前闹丧事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突出治安问题。如何用法律武器预防、处置和打击闹丧行为,成为上述地区公安机关亟待研究的课题。 尽管引起闹丧的原因和规模各不相同,但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其性质是相同的。因此,治理闹丧的法律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5.
文章回顾了中国性骚扰国家立法的现状,指出性骚扰地方立法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分析了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在新修订的《湖南省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中所做的尝试,并对今后性骚扰地方立法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性骚扰随着性观念的变化和女性参与社会生活的增多也日益严重。性骚扰的女性被害人在心理、家庭、工作等多方面都受到了严重的伤害。性骚扰产生的主要责任在骚扰者,但有些被害人自身存在的被害性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机关组织、被害者、非诉讼救助、法律手段等共同努力,可以有效地打击、预防性骚扰,减少其危害。  相似文献   

7.
新修《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禁止性骚扰”,无疑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由于法律要件不完全,其它法律法规不配套,产生了法律制度供给的局部不足,立法仅具倡导意义,很难实现法律的预期效益。不仅如此,性骚扰人身权属性的立法设计,在事实上可能产生雇主和其他责任主体的缺位,而仅靠受害妇女投诉禁止性骚扰,在法律文化和程序障碍共存的情况下,等于将救济成本和诉讼风险同时分配给可能是潜在受害人的女性,这可能导致权利的义务化逆转,造成新的法律成本分配的性别不平等。  相似文献   

8.
“性骚扰”作为一个舶来品如何在中国法律制度中被良性借鉴,需要对其发源地美国的性骚扰法律制度进行全面理解。而雇主责任是其性骚扰法律制度中的最大亮点:在职场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下雇主有维护安宁的劳动环境的义务,违反这个义务则需要对受害人因此遭受的损害承担补偿甚至惩罚性赔偿的责任。因此,引进雇主责任是中国性骚扰救济制度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欧盟关于反性骚扰的立法认为性骚扰违反男女平等原则,属于歧视的一种。欧盟2002年针对性骚扰的专门立法对性骚扰的定义、受害人的保护、对性骚扰的处罚和举证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范,为成员国提供了立法范本。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和意大利等成员国根据各自法律制度的实际情况,将欧盟2002年条例规定的反性骚扰的各项具体目标转化为国内法。了解这些立法对于探讨中国当前相关立法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职场性骚扰受害妇女的法律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大陆发生了十余起性骚扰诉讼案件,以职场中女性遭受男上司、男同事性骚扰为主。因中国私法尚未对性骚扰侵权行为予以调整,致使当事人被动迎合现有案由,法院也因缺乏相应法律依据各自审理裁判。本文在分析几起典型的职场性骚扰案例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禁止性骚扰的立法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防止职场性骚扰的立法建议,以期对职场性骚扰受害妇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性骚扰是涉及人格尊严与人身权利的重要法律问题。综观中国有关切实保障公民人身权益的法律法规,发现尚缺少社会性别视角,亦缺少具体有效、操作性强的规定。已启动的立法举措具有立法视角与思路的突破,标志着性骚扰成为受社会与法律制约的行为,但性骚扰立法仍缺少系统科学立法模式的统筹。笔者认为应创建性骚扰立法模式,制定统一的反性骚扰法案,以预防与制止性骚扰。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结合民法人格权原理,分析已有关于性骚扰侵害客体的认识,指出所谓“贞操权”概念本身是男性对女性性压迫的传统社会性别意识的体现,它与当今社会人格平等的精神相悖,无存在之必要;“性骚扰侵害名誉权”的认识会导致对被搔扰者人格的贬低和被“污名化”;用人格尊严权解释性骚扰侵害客体,难以有效救济被骚扰者受到侵害的权利。而从性骚扰行为的基本特征出发,自然人的性自主权是它侵害的直接客体。文章还指出,职场性骚扰侵害的客体不限于受害人的民事权利,它还会侵害到其作为劳动者的工作环境权和就业平等权。  相似文献   

13.
性骚扰行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骚扰是指向他人发出不受欢迎的性信息。性骚扰行为会损害受害人身体、精神健康 ,导致受害人情绪消极 ,降低受害人交际能力 ,影响受害人婚姻关系 ,造成受害人经济损失 ,影响受害人职业发展。性骚扰受害人应认识性骚扰者的心理状态 ,冷静处理性骚扰行为 ,向性骚扰者明确态度 ,并且积极寻求帮助 ,以规避性骚扰行为的侵害。  相似文献   

14.
日本职场性骚扰立法和实践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以来,随着性骚扰问题被正式写入中国法律,职场性骚扰备受社会各方关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职场性骚扰问题实际并未得到有效解决。日本职场性骚扰立法和实践着重对雇用劳动者的雇主进行规制,强调雇主的义务和责任,为我们解决职场性骚扰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了女大学生在学习、求职的过程中所碰到的性骚扰问题,发现性骚扰已经成为危害女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严重危害了女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文章从女大学生自身、社会环境以及法律制度缺乏等方面分析了女大学生遭受性骚扰的原因,并提出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打工妹之家的维权经历和调研结果,分析了家政服务员性骚扰问题的职业特点。其特点表现为: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相比,家政服务员更容易遭受性骚扰,且受害者都是女性;此类性骚扰容易导致犯罪而且取证更难。因此,改变家庭服务员遭受性骚扰的状况,需要加强法律保障和行业管理,建立多部门多系统的联合预防和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对国内外学界有关性骚扰的定义进行分类和梳理,分析目前学界在性骚扰定义上的一些特点和异同点,目的在于从各种性骚扰的定义中剖析和归纳性骚扰的实质,为深入研究性骚扰的防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