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和实践找到的正确道路,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2.
党外代表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主体之一。推进党外代表人士参与协商民主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生长点。协商民主的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分析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加强组织领导、宣传教育、党派建设和调动积极性、拓宽工作领域、创新方式方法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3.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贯彻落实。明确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价值目标定位,深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找准现实着力点,在其政治功能作用的发挥上做出新的努力,不断提高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对于进一步探讨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规律,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中取得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政治共识,是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和谐的政党关系不断巩固的政治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求我国多党合作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十六字”基本方针,必须坚持遵循宪法的准则。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巩固和发展多党合作制度,在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5.
党外代表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主体之一。推进党外代表人士参与协商民主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生长点。本文从协商民主的视角,论证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了重庆理工大学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考与举措。  相似文献   

6.
党外代表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主体。推进党外代表人士参与协商民主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生长点。文章以协商民主为视角,论证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重庆理工大学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概况,提出了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党外青年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新鲜血液。加强对党外青年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使用工作力度,促进党外青年干部健康成长,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要求,是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促进党外青年干部成长工作应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营造有利于党外青年干部成长的生态环境,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健全科学有效的培养运行机制,实现培养机制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包括丰富的内涵:以选举民主为主要标志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协商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治协商制度,以直接民主为主要标志的群众自治制度,以党内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党政治制度。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环节在于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9.
党外代表人士是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党外人士的职业生涯管理,从而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有利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本文通过对党外人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分析当前党外人士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状况和问题,并在党派团体加强党外人士职业生涯管理的可行性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生涯管理视角下的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发展对策。认为基于生涯管理视角下的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发展,重在构建一个完善的职业生涯管理的支持促进系统,包括引导系统、评价系统、平台拓宽系统的一个完整有效的实施系统。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坚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实现形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1.
党外代表人士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做好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工作。是巩固、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的需要;是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需要;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从上海青浦区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和问题看,进一步提高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着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领导职务,并对建设高素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政治优势。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根本在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相似文献   

14.
党外代表人士深刻理解“同心思想”的科学内涵,树立同心理念,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于推进新时期参政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把握能力,增强道路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政治发展是一个以政治民主为向度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更好地保障和发展人民民主。其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坚持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其核心实质是:发展民主、走自己的路,坚持领导、坚定方向,学习借鉴、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发展史,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为人民民主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追求和实现民主政治价值目标上的魄力与智慧。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精髓;巩固与完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石;规范与制约权力运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要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在于,我们党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发展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的实际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代表和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人民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法治途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代表性是党外代表人士的根本属性和核心特征,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决定的。党外代表人士的代表性是政治上的坚定性、专业上的影响力和群众中的公信力的有机统一。当前,党外代表人士的代表性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和缺失,采取多种措施增进和完善党外代表人士的代表性是统战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确保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必然要求。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稳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旺盛活力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20.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教育培训工作,努力培养一大批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亲密合作的代表人士,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是不断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需要,也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发展和无党派人士进一步成长进步的需要。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