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各类突发事件频发,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后果。为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使经济社会实现较好发展,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领导干部,作为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主体,要加强培养起一种意识,重点训练出一种能力,避免出现三种心理,积极做到五项要求,不断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究其原因,领导干部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是一个重要方面。加强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应从领导干部自身、政府组织以及国家三个层面入手来加强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敏锐的观察能力、正确的判断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快速应变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科学决策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现期并存的关键时期,各种危机事件无不考验着领导干部的应对处理能力。如何提升领导干部的危机管理能力,是我们党执政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提高危机管理能力,可从危机生命周期理论这一角度来分析领导干部在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各个阶段应该如何应对危机事件。  相似文献   

4.
2008年春运期间,广州火车站地区由于旅客大量滞留引发严重公共安全危机。广州应对此场危机的经验有:各级党政机关高度重视,靠前指挥;解放军、武警和警察在突发事件紧急应对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全局调控,灵活采取紧急应对措施;正确、积极主动的舆论引导。对于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应对的建议有:完善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与健全公共安全危机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与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保障体系;加强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宣传、教育和训练,增强整个社会的应急能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入发展,新的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如果不能协调好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必然导致社会突发事件的发生,增加潜在的社会风险。如果能够正确运用统一战线在预防和处置社会突发事件中的独特优势,必将大大降低社会风险和危害。社会突发事件难以预测,危害性大,所以必须重视统一战线在预防和处置社会突发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及时化解社会突发事件的风险和危害。  相似文献   

6.
在各类突发事件中,社会安全事件直接威胁我国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但因现阶段两类不同性质矛盾以及国内外多种冲突交织,社会安全事件难以预测和完全控制。考虑到由境外敌对势力与国内矛盾引起的复合型危机,将新型社会安全事件与重大群体性事件、严重暴力刑事案件共同讨论,同时利用突变理论对上述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与演变机理进行分析,参考加固、引导、阻断和对冲四种策略,思考公安机关的具体应对策略,推动营造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7.
建立系统和完善的社会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是现阶段我国构建应对社会突发事件政府危机管理机制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建设要注重采取增强人们的危机意识,加强法制宣传,制定应急管理预案以及充分的物质保障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并不否认矛盾和冲突的客观存在,承认并正视突发事件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存在,是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必须具有的理性认识。在认清突发事件的本质及其存在意义的前提下,通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角度探讨突发事件的应对思路,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
通过新任公务员和新任领导干部两组成员的比较分析,可以反映基层公务员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和需求,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工作压力大、心理健康状况差、心理疲劳现象严重、缺乏心灵沟通等问题,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建设,从加强社会各方的综合协调机制建设和公务员科学合理的心理支撑体系建设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高校危机事件频发,既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也对高校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焦点性、破坏性、严重性的特点,因此,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必须高效、稳妥.研究国外高校应对危机事件的成功经验,对构建我国高校的危机管理体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成功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既是领导干部思想觉悟、负责精神、政治态度、工作能力、领导水平的综合体现,更是领导艺术的一个重要衡量尺度。一、正确分析和认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找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是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前提和基础群体性突发事件,一般是指由各种社会矛盾引起,一定数量群众参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采取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上访请愿和…  相似文献   

12.
浅谈突发事件后的心理危机干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各种危机事件,尤其是灾害事件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往往会引发个体出现一系列与应激有关的障碍,即心理危机,主要包括调适障碍、急性应激障碍、极度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以上障碍如果不能及时得到适当的干预,有可能会造成永久的心理创伤。因此对突发事件及时进行适当的心理危机干预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策略、模式、步骤及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构建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网络的设想,以期为我国今后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我国已进入了一个突发事件高发时期,突发事件正在考验着我们的新闻媒体。新闻媒体作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值得研究。新闻媒体肩负着时代的话语权,要切实担负起社会责任,承担好职业角色,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更好地传递信息、维护好社会稳定,构建与政府良好的的互动关系,化解危机,妥善处理问题,展示新闻媒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策略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突发事件及其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在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对公共安全立法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理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文章在对突发事件界定的基础上,提出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大型群众性活动具有活动场所公开、规模大、参与人数多等特点,极易因突发事件而造成群死群伤。可以从群集理论、社会心理和组织管理的角度分析大型群众性活动中突发事件形成和发展原因。应以危机教育为基础,制定和完善预案为支撑,从事前范防、事中监督和事后处置三个环节积极应对大型群众性活动突发事件,构建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6.
当前无组织群体性突发事件已经成为我国转型期社会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和社会风险增大的重要信号。无组织群体性突发事件具有非直接利益性、难以预防性、强烈对抗性等特征,其发生具有多元化的社会诱因和情境性动因。针对无组织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和成因,借鉴伯奇和古斯的"三阶段模型",提出从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三个阶段采取相应的预防、应对和恢复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在信息化环境下,各级领导干部的危机应对能力,正面临反应更快、决策更准及更善于和媒体与社会沟通等一系列严峻考验。但由于理念、意识、机构、人才、法制等原因,部分领导干部还存在传统管控思维未完全转变、不时消极被动、防抗不力,不善于与媒体沟通等问题。为此,信息化环境下领导干部危机应对能力,必须通过确立公仆意识、保持积极主动心态、熟练掌握网络技术、锤炼心理稳定性、加大培训力度、优化法制环境等途径加以提升。  相似文献   

18.
突发公共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安全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具有发生突然、难以预料、危害大且影响广泛等特点,因此常引发个体出现一系列与应激有关的障碍,即心理危机,此时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十分必要。对国内外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诸多模式进行梳理与比较研究之后发现:预防性“医学一心理一社会”多维系统化的心理干预模式应是适合我国民众心理特征的综合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经济、社会、政治等利益主题结构性的重组与博弈,伴随这一过程大量的社会弱势群体也在不断产生与增多,并由此引发了诸多的社会矛盾.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已经发展成为类型各异的社会危机,严重破坏了国家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秩序正常运转.如何解决这些基于我国弱势群体为诱因所导致的社会危机,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应对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保障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文章从弱势群体诱发导致的不同危机类型入手,深入分析弱势群体所具备的主体特征在危机的催生演变过程中的内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力争有的放矢的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政府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从抗击SARS看政府职能转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效地应对社会危机和突发事件 ,既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又是检验政府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标志。这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危机暴露了政府的弱点 ,洗涤了政府的思维 ,也正在推动我国各级政府积极适应新形势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 ,实现政府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