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辉 《台声》2011,(8):66-67
6月28日,大陆游客赴台个人游首发团抵台,16名大陆游客从厦门经“小三通”先到金门,再搭乘立荣航空班机落地台中清泉岗机场,此团也成为大陆游客个人游赴台的第一团。个人游首发团中的69岁的叶素枝和67岁的叶素贞姐妹俩却没想到,赴台短短的几天里她们不仅成了台湾媒体争相报道的“名人”,还完成了赴台的三大夙愿:祭奠阿嬷;找到了姑姑的老宅;与在台湾失散多年的亲人建立了联系。  相似文献   

2.
黄翔 《两岸关系》2009,(5):60-60
“‘欢乐海峡、爱在福建’海西旅游年”活动4月6日在福州启动。“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到台湾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从空中飞,也可以从海上走,我们针对不同游客的需求设计了6条台湾游的线路,市民反映很好。”活动启动仪式现场,福建省中国旅行社总经理滕丽英在人头攒动的台湾游宣传点前这样告诉记者,  相似文献   

3.
没有“大山大水”,却有“万种风情”,这就是台湾。赴台个人游的开启,给了我们领略个性台湾的机会。无论您是富豪白领,还是驴友背包客,无论您的荷包是鼓或扁,总之,踏上这里。看到的都是别人没见过的宝岛。来,不管带了多少钱,我们先参考“达人们”的出游经,掌控台湾最最好玩游法,然后收拾好行囊出发!  相似文献   

4.
吴亚明 《台声》2013,(8):58-59
2008年7月18日,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正式实施,从那个时候开始,美丽宝岛不再“可望而不可即”。5年来,从团队游到个人游,赴台旅游有序推进,旅游人数不断刷新。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不仅为台湾经济增添了源头活水,两岸民众在交流交往过程中也增广见闻,增加了解,增进感情,有力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朱力南  卢雅  何金  吴在平 《台声》2008,(11):72-72
9月30日,大陆居民经金马澎赴台游首发团分别从厦门、福州、泉州三个口岸出发。 从这一天起,经“小三通”海上直航通道赴台湾本岛旅游,成为大陆居民赴台游又一新通道。  相似文献   

6.
范泉先生的遗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横地刚  陆平舟 《台声》2001,(5):38-40
范泉先生逝世快一年了。这一年以来每想起他,心里便充满伤痛。他在最后的信里全不顾生者的情感,写下“永别了”几个字即离我们而去。《遥念台湾》(人间出版社 2000年 2月)的出版通知和讣告几乎同时送到我这里,一时间 ?限的遗恨涌上心头,令人好不忧伤。过了几日,书寄来了,想到把这对台湾的无限遥念公之于众应是对死者的最大慰藉,心里才多少有了些释然。   从 1945年到 1949年,台湾与大陆处在相同的历史潮流之中。这是从台湾复归那一天开始到国民政府败退台湾为止 4年间的事。也是中国以民主革命为主题,从“抗战建国”到“和平建…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1,(7):3-3
季节,催生万物长成。 这个季节,台湾个人游渐渐开始长熟。 从2008年7月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以来,台湾就成为大陆居民最热门的出境游目的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5月31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累计已经达到了234万人次。可见,尽管设限“团进团出”,但仍挡不住大陆居民对宝岛的向往和情深。  相似文献   

8.
黄翔 《两岸关系》2008,(11):45-45
“宝岛台湾,我们来了!”9月30日上午,带着对宝岛台湾的向往,大陆居民经金马澎赴台游福州首发团的成员们向前来送行的亲友挥手告别。 大陆居民经金马澎赴台游首发团总计有9个团共257人,分别循厦金航线、泉金航线和“两马”航线三条海上直航航线,抵达金门、马祖,再中转赴台湾本岛。  相似文献   

9.
《台声》2009,(6):69-71
曾几何时,台湾同胞到大陆进行健康检查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现在,因为看好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带来的商机,台湾却推出了特色游“健康检查之旅”和“观光美容之旅”,以期让大陆游客利用到台湾旅游的机会进行健检或者美容。  相似文献   

10.
《时事资料手册》2005,(3):22-23
据台湾《联合报》5月初公布的民意调查,连战大陆行后,陈水扁的个人声望明显下滑.满意度由“3·26”游行前的41%降至34%,为其2000年上任后的最低点:不满意比率则由37%增加到50%,是今年以来的最高点。  相似文献   

11.
裴高才  朱芬 《世纪行》2013,(3):33-35
一 当下,中外游客前往北京城,往往把逛胡同、游四合院,作为一种时尚旅游;而光顾武汉的客人,不是乘兴前去探寻木兰山的佛道合一之谜,就是把观摩大余湾的明代民居建筑群当作首选之地。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台湾中天电视台“台湾脚逛大陆”节目组,专程来到黄陂实景拍摄“台湾脚逛木兰山”,并专访笔者。当笔者陪同他们登上木兰山“金顶”,放眼俯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的明代村落大余湾时,他们被一幅瑰丽神奇的“藏龙卧虎”画卷深深吸引:左边“青龙”(传说)游,右边“白虎”(山名)守,前面“双龟”(俩山丘形似龟)朝北斗,后面“金线”(木兰山脊岭峰线)钓“葫芦”(山名),  相似文献   

12.
应台湾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的邀请,从4月26日至5月6日,我随“大陆媒体台港澳记者访问团”在宝岛台湾进行了为期10天的参观访问。这是我第一次踏上这块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从台北到新竹,从台南到高雄,有一群人始终吸引着我的视线,那就是台湾的社会义务工作者——台湾称为“义工。在我们参观过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风景名胜旅游区和民间机构团体中,义工的人数占有很高的比例。以设在台北的消费者文教基金会为例,它的专职人员只有34人,而义工则有8O0多人。活跃在台湾社会各个领域的义工,主要由家庭主妇、退休人员和…  相似文献   

13.
见到痖弦     
数年前痖弦从台湾来信说:“你我都要保重,我们见面有期。”这语气很乐观,但我总觉得是一句梦话。到了1998年11月下旬他来信说:“我已从《联合报》退休,12月6日离开台北到温哥华居住,特向你告辞。”从未见过面,言说“告辞”,──真让人迷惘而悲哀。 痖弦50年前小小年纪离开爹娘东渡到台湾这块陌生地,50年后又继续东渡到一个更远的陌生地。先前他说的“见面有期”,渺茫了,是天边一缕消散的云。 然而,今年,即2000年5月8日,痖弦真是来到家中了。这个日子容易记住,旱了几个月,这一天忽然降雨了。甘雨遇上故知…  相似文献   

14.
李秀莹 《台声》2023,(2):73-74
<正>1月15日傍晚,李女士带着11岁的女儿小沂飞回台湾,结束在祖国大陆78天的“暖心之旅”。临别之际,她满怀感激:“谢谢东莞市妇幼保健院让我们见证了奇迹,这些天,真的感受到处处有温情。”回想2022年10月29日,她和丈夫鼓足勇气,带着患有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女儿,从台湾飞到厦门,再从厦门到东莞,终于在11月10日住进东莞市妇幼保健院。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1,(3):42-43
台“观光局”初步统计,去年大陆民众来台人数超过150万人次,来台旅客总数则逾500万人次,双创历年新高。台当局发展观光产业打铁趁热,正与大陆展开协商,希望今年中以前开放大陆民众来台观光“个人游”,以掀起新一波陆客来台观光热潮,为台湾经济注入“活水”。  相似文献   

16.
谭颖 《两岸关系》2014,(9):55-56
正"我发现很多朋友到台湾个人游,只有短短的几天,基本上是走马观花。我想写一本书,告诉大家怎么透过在台湾看到的景点去理解台湾,认识台湾,让大家知道现在的台湾人都在想些什么"——廖信忠因为《我们台湾这些年》一书走红的台湾青年作家廖信忠住在名人荟萃的上海静安区。邻居们谁也没有想到,这位来自台湾的"邻家大男孩"居然是畅销书作家,蜂拥而至的媒体都冲他而来……融入上海,成为"她的一份子"廖信忠,1977年出生在台湾士林,台北长大的他对大陆有着深深的好奇。2005年他退出兵役,摇身一变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1,(4):28-28
目前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还未正式启动,但大陆“驴友”却早已蠢蠢欲动。罗大佑歌中的鹿港小镇、侯孝贤电影中的九份、舒国志笔下的淡水老街、莫那能诗句中排湾人的部落……这些台湾的“非著名”景点,无疑吸引着大陆游客去探索阿里山、日月潭之外的别样风情。  相似文献   

18.
继前不久陈永扁发表“台湾要走自己的路”的“台独”言论后,8月3日,他又公宣称“台湾不是人家的地方政府或一省,也不能成为第二个香潜和澳门。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台湾与对岸,一边一国,要分清楚。对岸中国讲的所谓一个中国原则或一国两制,就是对台湾现状的改变,我们不可能接受,因为台湾的未来、现状改变与否不是任何国家、政府、政党或个人可以片面替我们决定的,只有2300万伟大台湾人民才有权利对台湾前途、命运、现状做选择或决定”。他还公然提出用“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台湾的末来和前途。  相似文献   

19.
黄扬  赵博 《台声》2023,(5):87-90
<正>在台湾“游漆园”“松林居”“万能锡铺”里,台湾艺人将大陆“诗画结合”的思路融入漆艺术创作中、将“泉州派”雕工细腻的木雕技艺世代传承、在传入岛内已有百年历史的锡艺中追求创新,从中他们身上,能够感受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情怀。“游漆园”里忆两岸情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台湾南投草屯镇群山间,一座名为“游漆园”的双层小楼坐落其中。小楼中,73岁的黄丽淑和她的4个学生正在漆画胎板上用心地绘制图案。  相似文献   

20.
互相监督与民主监督中共中央统战部游洛屏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夕,我们党提“互相监督”的思想,到新时期,“互相监督”发展为“民主监督”。但并不是说新时期互相监督就不存在了,就没有意义了。互相监督仍然是存在的,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互相监督与民主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