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祖国宝岛台湾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应台湾学界同仁台湾暨南国际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佘日新教授的邀请,我于今年4月7—14日访台,参加文化创意产业运营模式国际研讨会,终于有机会踏上这片充满热情和神奇的中华大地。在台7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如海绵吸水般地丰富了我脑海里对台湾的印象。尤其是我在台湾认识的几位企业家朋友,  相似文献   

2.
5月上旬,我随南京市“现代农业与乡村建设专题研修班”村支书学员赴台学习考察,感受颇深。在学习和考察中,通过与台湾“农业人’的接触、交谈,对台湾现代农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问必答 这次台湾研修学习,很注重于务实性,既有台湾高校中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又有台湾农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3.
阿柳的故事     
“我的名字叫阿柳,我在冈比亚出生, 我虽然从小就被遗弃,对双亲一无所知,但我很想念我的父亲和母亲。我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寻找我的爸爸,找到爸爸后,就能找到妈妈,我相信只有他能告诉我,我的妈妈是谁。” 有着一副黑色面孔和东方人面部特征的阿柳,体内流着中国人的血液,他甚至有“阿柳”这样一个很有台湾乡土味的名字,但是,他却始终与台湾这块土地无缘。 据台湾记者推算,阿柳今年应该是29岁,但实际上,连阿柳自己也不知道他是何时出生的;他本该有台湾的“中华民国国籍”,但现在拿的是冈比亚护照;他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  相似文献   

4.
李梦璠 《台声》2011,(5):54-55
每天打开MSN,都会留下想念的话,因为有3个女孩,她们来自台湾,我们隔着海峡,彼此挂念。她们的故事就是台湾的故事,她们和我的故事,也是我和台湾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王振林 《黄埔》2010,(4):55-55
2010年4月15日至24日,我随北京市人大农委考察团,应台湾有机农业研究基金会之邀,专程考察了台湾农业合作社和有机农业。通过实地考察和座谈,使我对台湾的农会和有机农业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从中受到了很大启发。考察之余,走马观花地环游了台湾岛,从而对台湾有了浮光掠影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台湾的学校“怎么办”徐晓燕赴台采访期间,虽然行色匆匆,但因我从大陆的暨南大学毕业不久,很想知道台湾的学校是怎么办的,于是走马观花,留下了台湾教育界的一些印象。此清华非彼清华在绵绵细雨中,我来到台湾“国立清华大学”。与北京的清华大学不同,大陆北方的校园...  相似文献   

7.
廖中武 《台声》2011,(2):65-66
我现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的是台湾政治问题,到台湾实地观察台湾的社会与生活一直是我的愿望。受台湾铭传大学大陆研究学会的邀请,2010年11月28日至12月3日的台北行程,终于让我实现了到台湾实地体验的愿望。  相似文献   

8.
林木 《台声》2001,(12):25-26
1981年春,由于做台湾人民的工作形势和台湾同胞的热切愿望,酝酿着成立台湾同胞的组织—台湾同胞联谊会。这个愿望得到党和政府的支持。与台湾一水相连的福建省,又是大陆各省市中台湾同胞最多的省,理所当然地积极推动台联会的建立。我有幸参加从倡议、筹备到召开台湾同胞代表会议的全过程,并担任省台联的副会长、秘书长。福建台联的建立,引起海峡对岸的注视。我自1981年5月1日福建台联成立直到1993年3月离职休养,做的、想的都是台湾的人和事;离休后,依然牵肠挂肚台湾的人和事,关心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我和台联有难舍…  相似文献   

9.
台湾是我国最大的宝岛。在一个炎炎夏日,我随考察团来到富饶美丽的台湾。考察之余,我和我的同事们尽情地领略了台湾宝岛迷人的风光。  相似文献   

10.
台湾岛的美丽在台湾东海岸风光中体现得最充分,让我大开眼界。我们从花莲一路东下,驱车赶往台东,沿途饱览台湾东海岸风光,其中,三仙台、北回归线标志碑、八仙洞、小野柳给我印象尤深。  相似文献   

11.
齐瑶 《台声》2013,(2):76-77
从小便知道,我的老家在台湾,那里是生养妈妈的地方,那里是妈妈成家后牵肠挂肚的地方……长大后,在课本上圈起地图上小小的地方,悄悄告诉同桌这里是台湾,台湾有我好多的亲人,从那时候起,能去台湾见亲人,成了我和妈妈一样的梦。  相似文献   

12.
陆逸佳 《台声》2013,(12):94-94
初到台湾总会有一些担心和顾虑,担心同学是否会用异样的态度对待我,担心老师是否会因为政治敏感等因素对我另眼相看,担心若是和台湾同学一起住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的不同会不会造成不和睦……各种担忧充斥着我紧张的心。但是经过在台湾学习生活的这一年,很多顾虑和担心都是大可不必的,反而我很庆幸当初能选择来到台湾度过我的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13.
应台湾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的邀请,从4月26日至5月6日,我随“大陆媒体台港澳记者访问团”在宝岛台湾进行了为期10天的参观访问。这是我第一次踏上这块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从台北到新竹,从台南到高雄,有一群人始终吸引着我的视线,那就是台湾的社会义务工作者——台湾称为“义工。在我们参观过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风景名胜旅游区和民间机构团体中,义工的人数占有很高的比例。以设在台北的消费者文教基金会为例,它的专职人员只有34人,而义工则有8O0多人。活跃在台湾社会各个领域的义工,主要由家庭主妇、退休人员和…  相似文献   

14.
陈嘉欣 《台声》2023,(3):109-110
<正>“你为什么想来台湾念书啊?”“嗯……想出来看看,扩大和这个世界的接触面吧!”在台湾待久了,很多陆生大概不加思索,就能条件反射地解释“为什么要来台湾”这个问题。我来到台湾,好奇台湾长什么样子,于是开始旅行。大一的时候去台东鹿野,我在那里和一个伯伯种菜、钓鱼,帮他煮饭,一起生活。  相似文献   

15.
那是1996年春天的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一通来自台湾的长途电话让我久久感动不已。电话是鄂籍台胞欧阳一打来的。其实,在此之前,我对欧阳一所知甚少,我仅仅知道他是台湾《远望》杂志的社委,毕业于国立中兴大学法律系,在台湾某公司任副理职。他在电话中告诉我:他从《远望》杂志上得知我的一篇纪实散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第八届“海峡情”征文中获了奖,特意打电话来向我贺喜。热诚的鼓励与赞美,有如一股温馨的风,吹得我浑身暖乎乎。可见,人世间的一切深情厚意,都是从小小的理解或共鸣开始的。从此,我便开始注意欧阳一这…  相似文献   

16.
情满宝岛行     
年少时,宝岛台湾是我向往又而深感神秘遥远的地方。参加工作后我与台湾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工作关系,我曾几度赴台湾考察交流.每次赴台归来,我都会带着对她的依依不舍和深深眷恋,那人、那情、那景,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记。  相似文献   

17.
杜少典  皮导 《台声》2023,(3):80-83
<正>我叫杜少典,1994年出生的河南人,如今带着台湾女友环游大陆。24岁,因为一次偶然机会,我来到台湾做交换生。那时候我有三个目标:一是在台湾跑一场马拉松;二是骑自行车环游台湾岛;三是找个女朋友。谁能想到,短短4个月的留学时间,我真的完成了这3件事,不仅找到了一个台湾女友,后来还把她带回大陆,开启了环游大陆之旅。  相似文献   

18.
曾重郎 《台声》2011,(5):42-45
1981年初,在邓大姐(邓颖超)的倡议下,中共中央党校开办了党校有史以来第一期台籍干部培训班。当时台湾班学员共25名,来自全国15个省市,学员中何标担任支部书记,董克担任副书记,我担任学习委员。与此同时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简称全国台联)筹备小组也宣告成立,台湾班中的董克和我成为筹备小组成员。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一直想去亲眼看看台湾,亲身体验一下它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成行。直到2011年10月,我如愿以偿地跟随一个旅游团队,登上了飞往宝岛台湾的航班,开始了8天的环岛游。  相似文献   

20.
何标 《台声》2001,(12):31-31
岁月飞驰,令人感慨。回首20年来我同全国台联的不解之缘、深情厚谊,真是百感交集。1981年全国台联成立时,我正在中共中央党校台湾班学习。举办这届台湾班的目的之一,是为台联的成立做组织准备。1981年12月22日,第一届全国台胞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时,台湾班全体学员应邀参加。全国台联的领导人中,先后有6位在首届台湾班学习;其他学员大多成为各省市台联会的领导。我1985年自原单位离休后,当选为全国台联第三、四届理事会理事和北京市台联第四届副会长。1983年国庆节期间,身为在京老台胞的我,应台联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