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心酒吧     
《工会博览》2006,(22):42-42
现在流行一种幽默方式叫做讲“冷笑话”。说起冷笑话的起源有这么个故事:小企鹅有一天问他奶奶,“奶奶,我是不是一只企鹅啊?”“是啊,你当然是企鹅。”小企鹅又问爸爸,“爸爸,我是不是一只企鹅啊?”“是啊,你是企鹅啊,怎么了?”“可是,可是我怎么觉得那么冷呢?”有点无厘头,有点无聊,说的好听一点,有点后现代主义。现代人讲那些原始的笑话讲的腻了,听的烦了,就想出了这些冷的东西了。冬天到了,说几个冷笑话给大家听,不知道您适应不适应……  相似文献   

2.
阿蓝,你跟我说,你只有3岁,我不信。 3岁的娃娃怎么能教我念难念的“水果经”?怎么会讲“边缘人”和“一千个太阳”的天方夜谭?3岁的孩子怎么知道企业文化的冲击波?怎么敢冲洛杉矶的高速公路?我们这有长江的潮水,长江的潮水涌向山石、小溪,你却说潮水涌进了交易大厅。 3岁的孩子怎么有那么大的诱惑力?我哥哥把你带到西安,北方人竟不想让你回来。难道你不怕他  相似文献   

3.
渴望真诚     
广州某报一位女记者某日收到张请柬,有一位公司老总请她赴宴。女记者将请柬锁进抽屉,考虑了一天,最后还是决定不去。 “一不是为工作二没有什么私人交情,请我吃那么贵的饭,必有所图。”女记者说,“我搞不清他有何图,所以不去。” 后来有好事者将此话转告公司老总,老总叹了口气说:“本来只想请几位记者聊聊天交流一下信息,她太多疑了。怎么人与人之间,连这点信任都没有了?”在场者无不感叹。 一位采访过北京亚运会的记者说,北京市为了迎接亚运,  相似文献   

4.
发明大师爱迪生解雇了一位知识基础扎实、干活利索的助手,令朋友大惑不解。爱迪生叹息道:“他没有我要的那种……骑马思维。”朋友更觉莫名其妙。于是,爱迪生讲了这个故事: 古代有一个国王,他觉得自己老了,想让儿子继承王位,但他有两个儿子,让谁来继承好呢?国王决定考考他们,看哪一个更适合。一天,他对两个儿子说:“孩子们,我想给你们两匹马,一匹是黄骠马,这匹马属于老大;另一匹是青骢马,这一匹属于老二。你们驱马到十里外的清泉边饮水,谁的马走得慢,谁就是优胜者。”比赛开始,哥哥慢条斯理,一  相似文献   

5.
放学时间过了许久,上初一的儿子才回来。吃饭时,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晚回家,儿子神秘地对我说,他和两个同学在商量一件大事。我禁不住有些好笑,便试探着问:“你能告诉我吗?”儿子有些犹豫地说:“这是我们三人之间的秘密。”“如果我替你保守秘密,能让我知道吗?”儿子思考了一会儿,向我投来信任的目光,尔后,把他们的秘密告诉了我。  相似文献   

6.
今年3月,一个清华大学的在读博士和大名鼎鼎的美国微软公司发生了一次“碰撞”,起因是微软公司的“维纳斯计划”。微软在深圳的轰轰烈烈的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几天,博士一篇《”维纳斯计划”福兮祸兮?》的文章引发了信息产业界的一场大讨论。文章直指微软的贪婪和凶狠,指出计划蕴含极大的阴谋,是试图控制中国IT业(信息产业)在21世纪的命运。几天后,博士又撰文解释写作动机: 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在美国本土四处碰壁的产品却在中国受到如此热烈的夹道欢迎。这就是《“维纳斯计划”福兮祸兮?》一文的原由。文章是有情绪的,可这场中国IT业数十年来前所未有的‘最高级别’欢迎会正常吗?文章是有倾向性的,可全国上下千百篇文章只有一个倾向时,一篇文章倾向另一边又怎么不行呢? 舆论是最好的镜子,忠实地反映着厂商的一举一动。这篇文章的许多数据都是厂商主动提供的(他们几乎全是微软的用户),有些甚至直接来自微软本身。没有这么多人的支持,本文是不可能写成的。如果微软仅仅把它视为一篇故意与其作对的文章,那就大错特错了!微软必须反省自己几年来的市场策略,必须正视在业界内外积累的怨恨,必须调整盛气凌人的心态。否则,微软永不可能真正融入中国软件业,否则,它还会受到人们更猛烈的批评。” 这几句话与其说像预言,倒不如说像檄文。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一本会让微软更加暴跳如雷的书在博士和他的朋友手中完成,书名就够触目惊心的:《起来——挑战微软霸权》。恰在此时,微软起诉使用了盗版微软软件的亚都集团,并提出巨额索赔,一时引起轩然大波。无数人和企业开始切实感受到微软的威胁。曾被中国人看作知识经济代表的微软怎么了?被称作“唐·吉诃德”的博士方兴东想挑战什么?对方博士的挑战姿态不以为然的人又在怎么想? 对争论的过多关注往往会让人忘了问题本身。但对争论不加梳理的话,双方争论的目标可能越来越南辕北辙。仔细审视了这场争论后,有几点感想: 一、“白手套经济”也会血淋淋,就像所谓的“白手套战争”。美国人在轰炸南联盟时说他们的战争是干净的“白手套战争”,作战人员只需戴上白手套,动动几个按钮,连敌人的影子都不需要见到,就已经让他们灰飞烟灭了。很绅士、很现代、很有知识味。但它的干净不能改变炸弹的本质:杀人。知识经济也曾让我们着迷,未来还会继续迷下去,也确实应该迷下去,但它绝不像有人想象的那样,是一种很“温文尔雅”的经济,是一种只比智慧的经济——中国5000年历史还怕少了智慧吗?相反,从竞争的本质和失败者的下场看,它比工业革命原始积累中“羊吃人”更血淋淋。 二、距离产生美。我们欣赏“知识英雄”比尔·盖茨,因为他一度高我们很远,像一个图腾,也像一片海市蜃楼,让入神往。但是,当我们能听到他的呼吸声,他的咆哮声。以及他不经意间透露的“心里话”(中国人爱偷),我们无法再平静。更值得注意的是,处于知识经济第一线,离微软最近的国内电脑厂商.在这场有关行业前途的大争论中几乎不置一词。不是没有委屈、没有情绪、没有愤怒,而是被恐惧的感觉封住了嘴。 三、别等刀架到脖子上才说“不”。当人思考时,有没有切肤之痛的感觉大不一样。微软的刀已切到了谁的身上?至少还没有切到很多急论者的身上,而被“切”的主流电脑厂商又并不奇怪地选择了沉默。所以隔靴搔痒的议论也有不少。近代仁人志士都曾热切地向西方学习,但一旦“老师”开始打“学生”,所有的痴迷和崇敬都荡然无存。 至于让微软控制一切意味着什么,或许已无需多官。我们热爱知识经济,但不热爱被人所控制的知识经济。被人用知识控制和被人用洋枪洋炮控制的滋味一样不好受。□  相似文献   

7.
蝉,俗称“知了”,我一直想得到一只。当然,这里说的是工艺品。 紫檀雕刻的蝉当然最好了,次之,璞玉也可以。知了,喜欢这名字,只有“知”,才能“了”。蝉,也通禅,再怎么想它的意义,都是天衣无缝,颇合心意。周日,与两个密友去宝墨园,一排小卖部摆满古色古香之物,大伙各挑所爱。我问店主:可有蝉?他拿出几只玉制的蝉来让我挑。  相似文献   

8.
留学?是的!过几天我就要去美国留学了。幸运?也许是吧!我的留学机会可是偶然捡来的。按北方人的话是:“天上掉下馅饼来”,按广州人的话说是:“行运行到脚趾公”。你问这机会是怎么捡来的?说起来也挺有意思。我有个大学的同学在我要去读的这家美国大学读硕士研究生:他们的系主任是个发展经济学教授。上课时他把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困境归结为两个恶性循环:一个是总供给的恶性循环,一个是总需求的恶性循环,而这两个恶性循环的中心环节是居民收入低,(见下图)  相似文献   

9.
某日,一个导游带着外国旅游团上越秀山居高观景。“东面蓝瓦穹顶的建筑物是中山纪念堂,在山下还有一座科学的殿堂,也就是广东省科学馆……”大家顺着他的手望去,只见一股浓烟腾空而起。“风景区怎么还有工厂?”“烟囱怎么竖在这里?”突然一名外宾叫道:“不对,是失火了!还有火光。”导游尴尬地答道:“已经不止一次了,可能是烧  相似文献   

10.
某日,在广州清平农贸市场一君子兰档前,有人问;“哩(这)棵几(多少)钱?”来自吉林的花主答曰:“实蚊(拾元)。”听到这南腔北调,买花的广州人随即“煲冬瓜(讲广味普通话)”:“呵,怎么那么贵?能种活么?”花主即用普通话说:“不贵,不贵……”于是,买卖成功了。卖花人告诉记者,他来穗一年多,租房住下,邻里及来买花的人都能与之操普通话,“广州人的普通话讲得很好。”他说。普通话还使外宾与“老广”做成生意哩。在一陶瓷档前,有个金发的外宾就用那洋腔洋调的普通话与上了年纪的档主在“煲冬瓜”,讨价还价。  相似文献   

11.
新泽西的吉姆把他的未婚妻领到朋友面前,介绍说:“这是南茜,怎么样,性感吗?”而旺角的阿伦在将女朋友“示众”时则无论如何不会这样讲。即使现在的香港人对传播媒介中的性渲染已“熟视无睹”,但香港的父母们仍和许多传统的中国人一样,对儿女们关于性的提问束手无策。他们依然学着老祖母的口吻对孩子们说:“你是妈妈在家门口拣来的。”孩子们不会满足。那么,怎样让孩子们正确地认识性,对于具有传统中国心理的人来说,是一件再头痛不过的事了。能否通过传播媒介向青少年面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1992,(3)
不久前,我接到一位朋友的来信,信中写道:他认识一位可敬的老人,有着共产党员的本色,却不甚被人理解,人们觉得这是“理想中的好人”,现实中不存在。朋友问,老人是政府信访处的干部,他能在你的《上班一族》里出现吗? 我回答他:当然可以,省长也是“上班一族”呢,怎么一个普通干部会划在其外? 由此我想到,世俗的力量真不可低估。有的人习惯把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当成是整个世界,习惯把自己所认识的朋友当成是全人类,习惯把自己所做的认为是至高无上的,殊不知,天外有天!其实,上班族中,最幸运的不一定是你,最倒霉的也不一定是你。所以,我们需要架起心与心的桥梁。就像那些在大街上巡逻的保安队员,看他们执行任务时铁面无情  相似文献   

13.
广州得了个“全国十佳卫生城市”之一的美誉,有朋友告诉我:“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据说在那一次卫生大检查中,南华西街是让检查团的成员大饱了眼福的。听了朋友的议论,我心生一个疑点:该街是不是靠突击搞卫生来装门面的? 我随便挑了一天下午,吹毛求疵地,逐条街逐条巷去挑毛病。我服了,时逢下午5点多,只见家家的门角都很有规则地放着一小袋垃圾——那是等着环卫工人来统一清理的,而路面则怎么也找不到一丁点垃圾。最奇的是,我左瞧右看也  相似文献   

14.
马年,春节喜庆的余兴未犹,广东粮食部门最大的官——张挑却坐不住了。顶着潇潇春雨,张挑来到广东商品粮基地之一的新会县,在睦洲粮管所他随便挑了几个粮仓看看,只见粮仓都装得满满的。“怎么那么巧都是满仓?莫不是故意给我看的,好多要点钱建仓?”这位粮食局长思忖着。待粮仓全都打开,局长发现,不少已列为大修和报废的危仓  相似文献   

15.
年轻的感觉     
近几年,来往的朋友尽是些比自己年轻好几岁的男孩子女孩子。比我年长的朋友看不惯,就说我怎么竟跟小孩子玩得来呢?他们都很不理解。交年轻的朋友,甚少受人呵护。你不能因为自己是一个女性,就要求得到这些年轻人的珍爱和重视,又或者希望他们尊重你的自尊心。就象我曾认识的一位年轻朋友,他智力超群,对世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他却偏偏是个鄙视女人的家伙。记得一次吵架时他对我说:“我是不会迁就人的!”而我则反唇相讥:“你连怎样踉人相处都不会,还谈什么迁就!”跟年  相似文献   

16.
一位日本歌舞伎演员,正在名古屋的一个舞台上表演时,观众席上突然有人喊出:“萝卜腿!萝卜腿!”,原来这位演员的腿型不好看,引起了有些观众的注意。然而,这位受到突然袭击的演员,却不慌不忙,以他一贯的台词腔调唱道:“萝卜腿是哪一个?”那位观众下意识地应道:“是我,是我!”,(意即是他喊的)。演员立即接下去唱道:“原来你是个萝卜腿!”于是引起了全场观众的大笑,掌声如雷,大家虽然明明知道演员确实是萝卜腿,还是为他的机智与幽默鼓掌。由此可见,说话的机智乃是相当重要。有句谚语说得好,一句话可以讲得人笑起来,一句话也可以讲得人哭起来。而这一句话引起的不同反应,说话人的音调有很大关系。音调处理得好,可以化冲突为喜悦,变危机为幸运,即使在充满了火药味的场合,也可以成为最佳缓和剂,帮助你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17.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尽人皆知的赢的策略,可真要做到就不容易了。有一次,一位美国的商人前往日本谈判,他带着一大堆分析日本人精神及心理的书籍上路了。一路上,他都在琢磨对付日本人的办法。飞机在东京着陆,他马上受到两位专程前来的日本职员彬彬有礼的接待,替他办好一切手续,把他送上一辆豪华的轿车,让他一个人坐在宽大的后座。美国人问:“为啥不来一起坐?”“你是重要人物,我们不应妨碍您休息。”  相似文献   

18.
午夜十二点,四十多名青年男女忽然出现在广州街头,他们走走停停,寻寻觅觅,特别留意那些避风黑暗的角落,一旦发现目标,旋即围上去……他们是谁?夜半更深还在干什么? 大概谁也想不到,这些“夜游神”竟是一批高等学府的大学生,而他们的出游,又与大学里的政治课有关。现在,政治课教学成了大学里的“老大难”问题。如果你问大学生:“假若政治课不是必修而是选修的话,你上不上?”他们十有八九会回答:“不上!”可是最近,广州师范学院的政治教师吴武在给学生讲认识论的时候,由于引用了《广州日报》上一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不同于传统发展观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强调了“以人为本”。它以“以人为本”与传统发展观的以物为本、以追求速度增长为本相区别。“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的发展。怎么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怎么理解“以人为本”中的“本”?这是理论界普遍关注的两个问题。一、理论界关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认识关于“以人为本”中的“人”的错误理解。在理论界,有的学者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成抽象的人,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他们认为,“以人为本”的…  相似文献   

20.
那不是张建生吗?他不是于去年八月间骑单车作环球旅行了吗?怎么他的身影又出现在街头?单车闯世界 1985年8月10日上午,34岁的《大众电视》杂志社记者张建生,与31岁的浙江电视台记者闵曙光,踏上征程,开始了为期两年、行程五万多公里的自行车环球旅行的壮举。行前,他们充满信心地说:“作为当代的中国青年,应该做些具有开创意义的事情,要让全世界看看中国八十年代青年的崛起和信念!”一时,海内外舆论界纷纷发表评论——《杭州日报》:“这样一项有胆识、有组织的世界环球旅行,在我国建国以来还是首次。”香港《大公报》:“这是一次勇敢的壮举,反映了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