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梭主权学说的理论前提是自然权利理论和社会契约学说.卢梭将基于社会契约而形成的"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称为"主权者",而主权不外是公意的运用.由于卢梭把公意与众意、个人利益对立起来,在理论基础和结论上存在矛盾,也没有明确指出谁的意志代表公意,所以既存在操作上的困难,也带有神秘性和唯心性.在保守主义者眼里,卢梭代表了不受约束的自由,代表了对权威、秩序与传统的挑战,代表了个人主义的极度泛滥.近年来,中国学术界既引进了贡斯当、伯林等自由主义思想家对卢梭学说的批评,但也出现了崔之元等不少学者为卢梭辩护.卢梭人民主权学说的思想光芒及其理论缺陷,仍然给我们以启迪,值得我们反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自由是卢梭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卢梭认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将自由与强制统一起来,表达了一种"无支配的自由"观点。卢梭从人的自主性重新界定自由,区分了自然的自由与社会的自由,认为社会自由就是服从公意,自由只能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在他看来,公民在共同体中通过服从公意就实现了自身的自由,而一位游离于政治共同体之外的人则根本没有自由可言。卢梭借助"公意"概念诠释了"人民主权"的思想,并把法治的国家即共和国看成是最有效的政体。卢梭继承了自马基雅维里以来的共和主义传统,可谓是"18世纪的马基雅维里"。  相似文献   

3.
很多西方学者都以负面的眼光来评价卢梭的政治思想,如人民主权思想、公意思想,认为其思想为日后的血腥革命、恐怖政策和极权独裁统治提供了理论铺垫,从而带来了人类历史上血腥的一幕幕。但是通过从平等与公意、政治与道德、人民主权等方面对卢梭思想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带来人民主权被僭越的不是卢梭的思想而是某些卢梭思想的所谓朋友和敌人。  相似文献   

4.
很多西方学者都以负面的眼光来评价卢梭的政治思想,如人民主权思想、公意思想,认为其思想为日后的血腥革命、恐怖政策和极权独裁统治提供了理论铺垫,从而带来了人类历史上血腥的一幕幕.但是通过从平等与公意、政治与道德、人民主权等方面对卢梭思想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带来人民主权被僭越的不是卢梭的思想而是某些卢梭思想的所谓"朋友"和"敌人".  相似文献   

5.
王健  任自然 《世纪桥》2009,(1):97-98
“公意”是卢梭政治哲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准确认识和把握公意的概念是理解卢梭思想的前提和基础。本文试图从公意的前提和归宿是自由和平等、公意的产生方式是全体公民大会的投票、公意的体现形式是法律、公意的执行机构是政府这四个方面对“公意”这个概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卢梭,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音乐家,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现代民主政体之父”. 《社会契约论》是其最重要的政治学著作,亦为世界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经典之一.书中,卢梭从国家与人民、国家与法律、自由与平等、国家与社会等角度对社会契约理论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卢梭认为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国家只能是人民自由协议即“社会契约”的产物.在他看来,这种自由是一种契约的自由,是由社会公意所确定、约束和限制的自由.因为卢梭对公共意志的推崇,处在革命时代的各国资产阶级皆曾把《社会契约论》一书当作福音,并在革命胜利之后参照其理论确立本国的政治、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7.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公意就是一种社会契约形成后代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公共意志。以博弈论观之,公意理论的分析逻辑在于:公意来源于人类捍卫自由的共同需要,确立于集体签订的合约,执行于一种设计精巧的政治机制,实现于外在的强制性法律,延续于可操作的选举权利,异化于走火入魔的人类理性。公意理论在当代世界仍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可以维护政治公平和推进自由民主;另一方面却又导致诸多恶行,比如多数暴政。  相似文献   

8.
卢梭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夜最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作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代表以及平民阶级的代言人,针对封建专制,他提出了自己的自由观,政治自由是他的自由观的集中体现。卢梭认为,平等、公意、法律、强制是实现这种自由的保证,而这种自由与平等也是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自由观平等观的重要思想渊源。虽然卢梭的政治自由缺乏一定的实践意义,一些思想家对此批评更是层出不穷,但是它却给人类带来了政治觉醒。  相似文献   

9.
马飞翔 《唯实》2002,(4):44-47
卢梭自由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彻底的民主和自由,这也是卢梭最大的渴望。但在他的自由思想中却蕴含着自身无法解决的巨大难题。这难题来自于其思想基础——公意本身的难题;来自于个人自由的难题;来自于政治自由的难题;来自于自由思想在实践上的难题。这些难题让卢梭的自由思想在现代社会好像走向他的反面——独裁和专制。  相似文献   

10.
卢梭法哲学思想是把公意(普遍意志、共同意志)等同于单个人意志本身,并把单个人意志视为自然状态中的自由,从而取消了其在文明社会中以现实自由面目的存在。这对于解读物权变动意思主义立法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正由于卢梭法哲学思想固有的不足,因而该思想折射下的意思主义立法例也是存在一定缺陷的。  相似文献   

11.
卢梭的公意说是贯穿于《社会契约论》一书的线索,也是他的许多其他重要理论主张的前提.公意是否具有正当性,在卢梭的整个学说体系中极为重要.不过,卢梭本人对公意的阐述十分模糊抽象而又难以界定,致使后世学者对他的公意说产生了极大的分歧并引发了争议,总体上可以分成民主主义与极权主义两派.根据当代诠释学的观点,两派均具有合理性,不能采取简单肯定或简单否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人类政治社会的起源和走向是政治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近代契约论思想家都作出了自然状态的理论预设.关于自然状态,霍布斯认为是赤裸裸的战争状态,洛克认为是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卢梭则认为是和谐完美的状态.他们都主张人类应该走出自然状态,订立契约,建立国家,步入政治社会.霍布斯认为人类走出自然状态时所缔之约是带剑的契约,洛克认为人类走出自然状态的要旨在于保障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卢梭则认为人类走出自然状态后必须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  相似文献   

13.
喻培萱 《当代贵州》2014,(32):58-58
卢梭,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音乐家,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现代民主政体之父”。《社会契约论》是其最重要的政治学著作,亦为世界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经典之一。书中,卢梭从国家与人民、国家与法律、自由与平等、国家与社会等角度对社会契约理论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我国政务公开制度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务公开是信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国建立法治社会的需要。我国对于政务公开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它在21世纪将倍受重视,成为热门话题。一、实施政务公开的法理基础及必要性卢梭认为,国家是根据人们订立契约组成的,大家必须服从公意。所谓公意就是最高权力即主权,主权应当属于人民。我国宪法第2条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说明对公民而言,享有获取信息的权利;从另一方面,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托马斯·杰佛逊曾说:“政府的基础,源于民意。因此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使民意正确。…  相似文献   

15.
张雷 《学习月刊》2014,(10):82-83
康德道德哲学从道德动机入手,阐明了善良意志、责任、规律的先验性,主观原则和客观规律的符合原则,定言命令的强制性、普遍性和必然性,得出"普遍立法"、"人是目的 "、"意志自律"三大道德法则。康德从双重立场看待人,解释了自由的积极含义,赋予理性无比崇高的地位,彰显了人作为道德最终的自在目的尊严和价值,并对我国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有着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林良山  陈佩 《世纪桥》2011,(7):60-61
中国古代儒家"志意"心理思想以其独特的心理和哲学角度阐释了"志意"的本质和功能,并从其本身出发,扩展到实现意志的过程和提高意志的品质层面,这一思想对塑造大学生人格乃至加强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参考和借鉴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德治思想体系中,"民本"是德治思想的核心,民为国之根基,以民为本构建了民本文化的基本框架。以民为本,顺民心,应民意可以固政权,定天下。"民本"思想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借鉴价值,将"民本"思想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尊重人的生命、情感、意志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本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积极贯彻"以人为本",才能真正提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围绕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和实现,提出了"执政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诸多观点,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民本思想。这一民本思想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核心要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着力落脚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行动导向和"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基本要义,最终实现"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追求,创造性地发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民本思想,为新时期人民群众利益的切实维护和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近代思想史上,洛克的“社会契约论”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之间的差异耐人寻味,双方在价值旨趣上虽然都强调“社会契约”对个性价值——自由、平等、财产、安全等“自然权利”的保护,但在具体路向上却各趋一途。在洛克看来,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是一种历史进步,因此,人们订立“社会契约”有利于每个人在公共权力的庇佑下获得更大发展;最好的国家是能保障个人“自然权利”的政治制度,这当然非“人民主权”的民主政体莫属。而依据卢梭的视角,人类由“自然状态”迈向“社会状态”意味着人的“社会——理性”异化,所以人们订立“社会契约”的目的在于解决异化问题;最好的国家是符合社会“公意”并克服“众意”(人们出于私心而杂合的异化理性)的民主制度,只有它才称得上名副其实的“人民主权”国家。卢棱的学说强调克服“社会——理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初,在行为主义政治思潮的统治之后,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以其恢宏巨著<正义论>重提自由、民主,平等这类重大价值性命题,对国家的政治制度、人类生活的基本价值这类传统政治学关注的主题重新进行研究,由此在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政治学界开始了"复魅"的思想运动.罗尔斯的"叙事"是传统的,但其"叙述"却是当代的.罗尔斯与西方近代传统政治思想的这种"文本"关联性,生动地体现在他在财产权理论上对卢梭与洛克的继承和超越.财产的占有是善还是恶,是自由之基还是不平等之根?在西方思想史上,洛克和卢梭给予了不同的回答,形成了两大不同的传统:前者张扬了自由主义精神,后者体现了平等主义取向.20世纪的罗尔斯,用卢梭调整洛克,在自由和平等之间进行了整合,体现了西方文明发展的较高成就,对目前中国的财产权制度也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