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源 《检察风云》2010,(11):62-63
凶手为何频频向年幼无辜的孩子们下毒手?隐藏在罪犯背后的心理值得我们深思。 以福建南平血案来说,郑民生的街坊邻居都说他不讨厌孩子,也有孩子跟他一起玩。甚至在临刑前还嘱咐兄弟照顾好各自的小孩。由此可见。他并非因为憎恶孩子而犯罪,唯一的心理解释便是孩子对他来说是更易掌控的弱小个体。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卧底     
背景:缉毒英雄陈新民的卧底经历曾经被改编为热播电视连续剧《行动代号626》。今年50岁的陈新民现任云南省公安厅禁毒局副局长,已经和毒贩打了25年的交道。他通过卧底与毒贩周旋,参与近百次卧底行动,从未失手过。一名大毒枭在临刑的前一天晚上,提出了死前的最后一个愿望:要见陈新民一次,当面证实一下这位曾经与自己称兄道弟的人怎么会是一个卧底警察。  相似文献   

3.
疯狂     
他,曾经是一名军人,受过正规而严格的训练,他所在的部队是军中的王牌,专门执行绝密而特殊的任务,他是业务尖子。 复员后,他扭曲的心灵促使他走上了报复社会的罪恶之路。 临刑前,他第一次向记者打开了封闭二十九年的心胸,推心置腹地谈了自己不堪回首的一生,并希望记者在他被枪决一年之后再写他被抓获的经过。 他死了,他用他的结果再次向世人说明: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相似文献   

4.
13年前,女友被一枪击倒在地,他眼看着凶手在视野中消失。为寻找凶手,他踏上千里追凶路,一追就是12年。12年铁血追凶,12年辛酸经历,恍若梦境一般浮现眼前。如今,他就要讨回公道了。2006年10月24日,平顶山中级法院公开审理犯罪嫌疑人李景涛故意杀人案。  相似文献   

5.
杨新海这个名字注定和一段难以磨灭的罪恶史联系在一起。临刑前,他如何看待自己呢?  相似文献   

6.
一 公元前208年7月,秦国的丞相李斯与他的儿子被押往咸阳的街市处斩。临刑前,这位曾显赫多年的丞相,回头对儿子伤感地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的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呢!"接着父子二人相对痛哭。李斯为自己当初所犯下的政治错误深深懊悔,如果不是他的晚节不保,哪能落得满门抄斩呢?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外出巡游时,  相似文献   

7.
“我感谢检察官,因为他们让我从内心深处感到愧疚。走到今天这一步完全是我自作自受,我不怨恨他们。我确实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也希望二老多保重。”这是一名口才颇好的死刑犯临刑前的留言。好多天过去了,他临别时那善意的一笑,以及那段出人意料的“最后陈述”,一直在我脑际萦绕,挥之不去。他是我审查起诉的一起强奸案的被告人。曾因犯强奸罪、抢劫罪被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因在监狱积极改造,2002年10月被提前四年假释出狱。但刚获假释即“旧病复发”,采取恶劣手段疯狂作案,强奸妇女多名。其中在同一地点竟持刀连续强奸三名女青年,…  相似文献   

8.
英雄面对死亡也会有怯懦。电影《勇敢的心》中,苏格兰民族英雄华莱士临刑前高呼"自由",但是在离开囚室临刑前,他对上帝祈祷,希望获得勇气,以抵抗面临死亡的恐惧。 中华民族的英雄文天祥,在留给历史舍生取义的宏大英雄气概之外,面临死亡威胁和元朝的利诱时,也并非全无恐惧,他不仅对自己的信念产生过怀疑,甚至可能有过“投降”的念头。  相似文献   

9.
有消息说,慕绥新在铁窗中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潇洒和张狂,而在反思他是如何走上这条罪恶之路时有了一丝忏悔,他说:“如果我能觉悟得早一点,如果党内的监督能更早一些,我就不至于一直执迷不悟到最后,遗憾的是这些机会都失去了。”无独有偶,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临刑前的一番话  相似文献   

10.
2014年12月17日,冯志明被戴上手铐和头套带走了. 被带走前,冯志明是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副局长.他的头上,另一个更受瞩目的“头衔”是呼格吉勒图案专案组组长. 在冯志明被带走的两天前,呼格吉勒图被宣告无罪.这一“判决结果”立刻引发关注浪潮.作为一名冤假错案的受害者,呼格吉勒图之所以引发“史无前例”的关注浪潮,是因为早在18年前他就被认定为“杀人凶手”而被剥夺生命.彼时,他年仅18岁.  相似文献   

11.
乌鸦谋杀案     
紫薇 《江淮法治》2009,(8):54-56
2008年7月,一部名为《乌鸦谋杀案》的小说出版后畅销美国,作者劳森·拉赛尔成了百万富翁。然而,小说出版不久,劳森便受到警察的通缉。原来,小说的内容与一系列谋杀案的情节非常吻合。百口莫辩的劳森一边逃避追捕,一边殚精竭虑地寻找证据为自己脱罪。最后,真正的杀人凶手终于被他找到了,但结局却令他无比震惊……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1月19日,厦门市集美区发生一起恶性入室凶杀案,受害女子被凶手用电线活活勒死。随着警方抽丝剥茧地调查。凶手很快被锁定。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变态恶魔竟然是一名年仅19岁的花季少年,他的作案动机仅仅是因为受害者长得很像前女友。  相似文献   

13.
教训在哪里     
《法学》1982,(5)
一个年仅十九岁的青年陈余宝,为了家庭和邻居发生争吵,竟然蛮横地把邻居家的一个男孩子连捅八刀致死,并刺伤了一个女孩.因而,被依法判处死刑.他在临刑前写了一封悔恨交加的长信,给其爸妈弟妹,读后令人难以平静,发人深思.一则是对他目无法纪,心狠手辣,残杀人命,激起无比愤慨,理应受到国法的严厉  相似文献   

14.
古风 《检察风云》2001,(1):33-35
一名逃逸了七年多的杀人凶手,不仅被川南某寺院推荐到佛学院读至大学毕业,还被当地群众尊称为“大师”。然而,法律并没有因为他“立地成佛”就不再追究他的杀人罪……  相似文献   

15.
文健 《检察风云》2001,(10):50-52
他,拥有一张英俊的面孔,一副健美的身材;他,曾经在扬州市和江苏省的健美比赛中多次夺得大奖;被捕前不久,他还在辽宁省健美大赛中获得75公斤级亚军。他,就是震惊江苏的“9·17雇凶杀人案”最后一名落入法网的凶手尹素林。 2001年4月25日,江苏省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宣判大会,尹素林与这  相似文献   

16.
日本死刑若干问题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前言法国著名作家、哲学家阿尔伯特·加缪 1 957年发表《断头台的反思》①一文 ,讲述他父亲的一则故事。加缪虽没有见过父亲 ,但这则轶闻不但使他了解了父亲 ,而且痛感死刑的荒诞性。文章要义如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 ,在阿尔及尔发生一起耸人听闻的案件 :一个村民的全家包括父母和孩童全部被人残忍地杀死 ,财物也全部被掳走。凶手也是一个村民 ,被阿尔及尔法庭判处死刑。人们说 ,即使把这个恶魔斩首 ,也太轻饶他了。加缪的父亲也这样认为 ,并为那些被杀害的幼小孩童深深痛惜。因此 ,他平生里第一次决定去亲睹处决凶手的现场。他半夜起来…  相似文献   

17.
杀手X (接上)在接下来的10个月中,警方又接到一起报案,有人在莫斯科附近发现一名年轻女子遇害.调查人员推测,凶手可能流窜到了莫斯科.1985年8月,另一具尸体被发现,遇害者死亡特征与以前被害者的特征类似,死亡地点在一个机场附近.随后,警方找到了莫斯科著名的精神病专家亚历山大·布汗诺夫斯基,请求他对嫌疑犯进行人格分析.翻看所有的案卷后,他认为凶手是一个性变态者,年龄在25~50岁之间,身高大约在5.1英尺.  相似文献   

18.
1998年10月16日,星期五,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重庆市万州区和平路重庆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内外,人如潮,车如织,人们在关注着24天前杀害正带领巫山人民移民脱贫奔小康的县长蔡军的凶手——田特捷。只因万元枪杀县长!9点零5分,审判长宣布“带被告人田特捷到庭”,面色苍白的田特捷被两名法警押到了他应有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月6日,北方滨城一居民全家3口被杀。警方很快侦破此案,缉拿了凶手。这桩案件的起因是由于凶手与被害女主人的畸恋而引发的。  相似文献   

20.
24年前,母亲与邻居争地坝时遭杀害,妹妹也未能幸免,凶手举家潜逃。任开明踏遍全国近20个城市,四处搜寻凶手。24年后,他将收集到的录音证据刻成光盘交给警方,前不久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