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房广顺  祁玉伟 《长白学刊》2023,(1):140-146+2
近代以来,中国所开启的现代化历程实际上是一部中华文化的伟大发展史。中国文化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于基本国情,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一体,科学性、开放性、民族性相统一的文化现代化。当前,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陷入文化困境,文化扩张主义也困扰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现代化进程。充分认识我国文化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对于坚持我国文化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自强,走好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波粼 《求索》2008,(9):213-216
《独立评论》的现代化观是全面性的,文化现代化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讨论内容。《独立评论》关于文化现代化的论争主要有四个方面:固有文化是劣多优无还是优劣并提?读经是有用还是无用?国医是玄虚还是科学?西化是全盘还是部分?在《独立评论》知识分子的语境中,西化即现代化;他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旧文化与新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二元对立。其实他们并不认为中国文化一无是处,只是基于中国文化的惰性太大、暮气太深,必须矫枉过正,充分学习西方文化,才能使国家富强和现代化。这种文化取向一是与他们留学欧美的西方学术背景有关,二是五四新文化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的延续。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的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琳琼 《求索》2012,(3):59-61
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体现了一种整体性思维。从这一思维方式出发,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将人的现代性视为人的全面整体的发展,表现为人对自然取之有度;人对社会的奉献付出;人与他人的协调统一;人自身的克己自律。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始终从文化层面观照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作为现代进程的一个重要结果即人的现代性;反之,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单纯模仿西方模式,必须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来思考人的现代性问题,审视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得失,进而确立自己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如何理解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理解和处理二者的关系?这些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面临的必须解决好的历史课题──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而且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乃至民族的前途命运。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谈点肤浅之见。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人们界定不一,有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代名词,有时又指中国古代文化,而更多时专指儒家文化。那么究竟应怎样给传统文化一个较为准确的界定呢?笔者认为:(1)其价值系统以儒家体系为主干,同时又兼容道、法、墨、…  相似文献   

5.
黄城 《大连干部学刊》2011,27(10):14-15
中国近代文化史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冲击最激烈、变化最快速的一个阶段.孙中山生逢衰乱骤变之世.他是如何感受到自己文化的危机,以及外来文化气势汹汹的冲击?他的响应态度与策略怎样?对当时的中国文化发展意义如何?对20世纪中叶,国家分裂之后的文化发展,又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我想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孙勇才 《求索》2008,(12):120-122
余英时既反对极力维持传统文化,也反对全面拥抱西方文化,在余英时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和表现。余英时认定中国文化是“内向超越”的价值系统,其基本特征是“止”、“定”、“静”、“安”。通过与西方文化“外在超越”价值系统对人类最为关注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问题的态度的比较,余英时既指出了中国“内向超越”文化的局限性,也揭示了中国文化所蕴藏的合理成分及其现代意义。余英时提出文化重建必须以文化“自性”为前提、以文化传统为根本、以融合中西为起点、以严守学术为保证并且做“退而织网”的功夫。余英时在海外所做的工作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研究如何转化和运用传统精神资源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余英时的文化情怀正是他的中国情怀。  相似文献   

7.
巩建华  刘伟 《前沿》2008,(8):176-179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依赖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西方优秀文化的本土化。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中和文化”的内在文化张力和外在文化影响日益突现。因此,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离不开弘扬“中和文化”,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多得的素材,是中华民族谋求生存和发展、追寻价值和意义,创造美好未来的文化基础,是中国文化繁荣兴盛的理性依归,也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的发展都是自洽的,自被列强强行打开国门之后,传统文化在近代部分知识分子眼中就成了中国失败于列强的罪魁祸首.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反而成为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绊脚石.中国之所以被列强打败,表面上看输给了西方的船坚炮利,而实际上通过他们的层层分析,得出的结论却是败给了西方文化,从而引发了问题意识的错位.国人应该好好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应保留什么?其中分清生存和生活的问题,这是中国文化走向自信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9.
许霆案所凸显的司法困境,在于法的人文精神的缺失.我们在移植西方法律制度的同时.因欠缺西方法治中人文精神所滋养的文化基础,导致了中国法治的文化悖论.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寻找人文精神,回到法的人文主义传统,将决定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化形态转化过程中一位颇具国际影响的思想家。他和同时代的先进的知识分子一样,毕生所思考的总不外乎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数千年来遥遥领先于世界各民族的中国到了近代反而落伍了?中国要想迎头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应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宿路?中国历由卜传承下来的文化价值观能否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梁漱仅苦心孤诣地探索着。他试图通过吸收西方文化,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创造一种全新的中国文化,来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探索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梁漱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是建立在他的文…  相似文献   

11.
李星 《前沿》2023,(1):23-31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中国式现代化”成为热点词汇。本文首先从历史维度回顾了中西现代化路径,从中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相较于西方现代化的批判和超越之处,再从文化的维度来解读中西现代化路径差异之深层原因。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批判和超越西方现代化的深层文化逻辑是其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同时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  相似文献   

12.
企业文化是一个既虚又实的概念。当我们的员工面对客户、为客户提供产品与服务时,能让客户强烈地感受到企业内在的文化功力。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文化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中国的企业走到今天.我们要提出重塑企业文化的问题?为什么一个企业的基业常青,它的核心的基础是所谓文化建设?为什么说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为什么说现代企业管理最高层次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要回答这些问题,要从中国企业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所有问题,仔细去探究和挖掘,发现它的背后都会隐含着文化的问题,都会有来自文化本身的内在驱动。中国企业在成长和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的十个问题都跟企业的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关公文化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公文化旅游方兴未艾,它以崇拜者众多、集儒释道于一身的独特人文魅力,成为各种文化旅游中一个突出的亮点。那么,究竟什么是关公文化旅游?其现状如何?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我们就此对中国大陆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关帝庙:运城关帝庙、洛阳关林、当阳关陵、东山关帝庙开展关公文化旅游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略陈管见,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期对行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潇珏 《传承》2006,(7):22-25
文化是人类世界里一切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最高表现形式,是知识和知识创新的源泉,也是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神力量。文化是决定一个民族之所以存在的全部合理性和合法性。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文化是其本身和其他民族间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也是确定其人类学身份的最后依据。因此,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文化如何现代化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如何凝聚和整合民族和国家的一切资源,关涉到国家文化安全发展战略。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步伐加快,中西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大。如何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继承革命文化遗产,同时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保持文化的主体性精神下,超越“左”的庸俗社会学,以一种开放的科学的文化发展姿态,重建中国文化现代精神,使文化成为国家发展的轴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崔海英  罗翠丽  王静 《前沿》2011,(2):143-146
本文从分析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以及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化的冲突入手,探讨在全球文化一体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三条原则,即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化及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大文化民族主义,既不能全盘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也不能过分强调本国文化最优,排斥外来文化;坚持中庸之道,兼收并蓄。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对西方文化中重法制,重理智,尊重自由、平等,敢于创新、自立的价值取向充分肯定,同时摒弃极端个人主义、重利轻义、审美低俗化等消极倾向。  相似文献   

16.
万光侠 《长白学刊》2001,3(1):42-45
法律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法律化现代化最需要解决的是中国法律化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法律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法律化现代化与西方法律化的关系之两大问题。我们必须在扬弃中国传统法律化和借鉴西方法律化的基础上,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化。  相似文献   

17.
李宁 《群众》2014,(5):12-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它不仅是全球华人文化认同的基础,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源头活水。现代化不等于西化,善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在全球化时代不丧失自我,走出不同于西方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深刻、正确的理解,也需要对"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作更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基于中国国情和经验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土壤、厚植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历史,为人类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路径和方案。中国式现代化采用的“并联式”发展模式,超越了西方“串联式”模式固有的单一线性、渐次发展路径,实现了“时空压缩”条件下的“弯道超车”,打破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玻璃天花板”、现代化“西方范式”的路径依赖、固有弊端和西方列强现代化“国强必霸”的悖论,展现了人类文明均衡发展的光明前景和巨大动能,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和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9.
罗贵榕  钟明华 《前沿》2010,(17):90-93
近现代中国在应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挑战时,开辟了一条独特的现代化路径,形成"走自己路"的文化自觉。在力图摆脱苏联模式弊端的过程中,中国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模式。中国模式的普世意义就在于进取与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0.
历史大错位中的文化价值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历史性错位:19世纪下半叶,当中国开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时,西方国家已经产生了批判资本主义的强大的社会主义思潮;20世纪60、70年代,当中国下决心追求现代化时,西方国家又出现了批判现代化价值体系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国将如何重建文化价值体系?我们认为,当代中国应该走"修正了的现代化"的道路:一方面,坚持追求现代化的立场;另一方面,借鉴前现代和后现代理论中合理的文化价值元素.从而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