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经济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面貌。发展科学技术,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的落后面貌,实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并从生产力理论的高度首先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的科技学说又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是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第二次飞跃是江泽民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正确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科技学说及其发展,对于我们深刻领会当前党的“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科技、教育与经济的共同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在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提出了开展一场技术革命的号召,领导全国人民向科学技术进军。今天,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方兴未艾,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研究毛泽东关于技术革命的思想,挖掘其中的丰富内涵,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论科学技术》一书中,对科学与技术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我们认为,这一阐释是在总结中国科技发展的经验教训和扬弃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文化精神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要求我们既应重视科学的发展,又应重视技术的发展;既应关注基础研究,又要关注应用研究,把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从而保证我国科学与技术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一、大力发展基础研究,为我国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充足的后劲。基础科学研究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早在1989年12月,江泽民同志就指出:“…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站在时代前语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判断。将这一思想置于具体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就要求经济社会活动要以科学技术作为创新的动力源,以科学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本文从产权视角分析我国的公有制企业中的科技创新问题,提出明确的产权归属方能刺激企业的科技创新。一、我国企业创新能力需要提高。我国目前的GDP总量处于世界前列的位置,这已经意味着我国是一个世界经济大国,但是从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拥有核心技术来看,我国还不是制造业强国。目前世界上大量“的生产车间”转移到中国来,主要看重的是中国劳动…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间存在相互促进的波动现象.科技发展程度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间的匹配关系,说明了两者之间的适应关系.第四次科技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制定速度.科学技术和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各自都以波动的方式前进.由于时滞现象的客观存在,两者之间的波动叠加,出现了新的波动现象.保证科技之于文化产业正向效益最大化,需要在利益、效益和成本之间做出权衡.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其矛盾性使科学技术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其中既有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又有科技发展战略方面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重视法律法规的规范性作用和政策方面的导向性作用,发挥市场经济对科技发展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并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的创新问题可以聚焦为两点:科学技术创新和科技制度创新,从目前的资料显示,科技制度创新远远落后科学技术创新,这将值得我们关注,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进一步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即是财富。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共同提升了国家、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和积累了无数的财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的阶段,一个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构建对于科技创新来说显得格外重要,而构建一个高效科学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又受制于经济发展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的平衡,需要不断地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以知识产权保护维护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9.
在建党80周年之际,回顾我党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在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我们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正确认识和把握21世纪科技发展态势与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健康地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只有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学习引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加大创新力度,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才能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实现我党的远大理想,使我国早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0.
国际科技合作思想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和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客观而科学地估价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强调我国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提出科学技术的无阶级性命题,为我国大力发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创造必要的理论准备;三是强调国际科技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我国国际科技合作规模和水平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系统思维有助于拓宽解决问题思路,做出正确判断和最优选择。在安全管理中采用系统思维方法,对认识安全事故与各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科学分析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实现安全生产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系统思维方法的原则,在安全管理中可从以安全管理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安全管理的相关性、安全管理的有序性、安全管理的动态性四个方面加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As public bureaucracies have increasingly assumed responsibility for the satisfaction of human needs a logical adjunct is that they be innovative and creative in fulfilling these tasks. While the literature on conditions necessary for innovative behaviour in public organizations is slim,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such a list should recognize that innovation is most likely to occur when a government wants action for symbolic reasons but does not know or care about what sort. This might best be characterized as a policy of benign neglect, but for purposes of innovation it allows the policy implementators a free hand in developing programs to fit local conditions and circumstances. The dilemma or paradox here is that while this relationship is necessary for innovation to occur it contains within it the seeds of its undoing. Increasing political prominence of the activity in question, and the growing demand on public resources to fund it lead to greater public awareness of the policy area; interest among other bureaucratic actors in one's activities and often subsequent competition for policy primacy; bureaucratic expansion to accommodate this increased public and political interest; and given this, the necessity for greater external review of policy developments and expenditures - all of which ultimately kills innovation. One of the best examples of this type of policy development is the federal government's experiments in designing “better” housing for Canadian Eskimo/Inuit peoples between 1953 and 1959. By the use of this case, the paper explores the innovative process in some detail, demonstrating the kind of creativity possible in public bureaucracies and the limits to such innovative activity once politicization of a policy field and bureaucratic growth occurs. Sommaire: Puisque les bureaucraties publiques ont assumé de plus en plus de responsabilités pour satisfaire aux besoins de l'humanité, un complément logique veut qu'elles soient innovatrices et créatives dans l'accomplissement de ces tâches. Même si la documentation relative aux conditions nécessaires pour une conduite innovatrice dans les organismes publics n'est pas très considérable, cet article propose qu'une liste de ces conditions devrait reconnaître que l'innovation a plus de chance de se manifester lorsqu'un gouvernement veut agir pour des raisons symboliques, mais ne sait pas trop comment ou ne se soucie guère des modalités. C'est ce que Ton pourrait appeler une politique de négligence bénigne, mais pour les fins de l'innovation cela laisse à ceux qui mettent en oeuvre les politiques le champ libre pour déveloper des programmes adaptés aux conditions et circonstances locales. Le dilemme ou paradoxe ici est que, même si cette politique est nécessaire pour que se produise une innovation, elle contient en elle les germes de sa perte. La visibilityé politique accrue de l'activité en cause et la pression qu'elle crée pour avoir accés à des resources pubnliques de plus considérables conduisent à une prise de conscience plus grande du public à l'égard de ce secteur de politiques: à un intérêt de la prt d'autres acteurs bureaucratiques pour cette activité et souvent à une concurrence vive a l‘égard du rang qu'elle occupe dans des politiques; à une expansion bureaucratique pour s'adapter aux intérêtes publics et politiques qui se sont accrues; et, par conséquent, au besoin d'un examen éxterné plus elabore des nouvelles politiques et des dépenses qu'elles occasionnent - tout ce qui en fin de compte détruit l'innovation. Les expériences du gouvernement fédéral pour mettre au pour mettre au point un “meilleur” système de logement pour les Exquimaux/Inuit entre 1953 et 1959, représentent l'un des meilleurs exemples de ce genre de développement de politiques. À laide de cet exemple, l'article examine d'une manière assez détaillée le processus innovateur en démontrant le genre de créativité possible dans les bureaucraties politiques et les limites d'une telle activité innovatrice une fois que se produisent la politisation d'un secterur de politiques et la croissance bureaucratique.  相似文献   

13.
"巡访制"是实行责任区分片包干,考核到民警个人,以巡逻和走访为依托,有效开展工作的派出所运行新机制.实践证明,实行"巡访制"有助于落实责任制,调动民警积极性,提高派出所工作效能.  相似文献   

14.
大家好!去年6月份,也是在这个场合,有500多位教育部的本科评估专家听了我的“关于大学理念和依法治校”的报告。如果让我重复原来的内容,可以说是驾轻就熟的。而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创新这个题目,对我来说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借今天下午的机会,我把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跟各位校长、书记以及未来的书记、校长们做一个交流。我想谈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它的现实背景和时代紧迫性在哪儿。第二个问题,创新是一个思想体系,体系化的创新包括哪些内容。第三个问题,人文社会科学(或者叫哲学社会科学)在哪些方面能…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全面创新体系中,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前不久,江泽民同志在西北五省区党建工作和西部开发座谈会上,科学地总结了改革开放20年的历史经验,深刻阐明了创新特别是理论创新对于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意义。他明确指出,改革开放2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与我们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分不开的,邓小平理论就是理论创新的最重大成果。而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这种理论创新的指导下和推动、影响下进行的。江泽民同志要求全党在新的形势下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共同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发展全…  相似文献   

16.
宋宏伟 《理论前沿》2001,(22):14-16
(一)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进步的动力。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只有与时俱进 ,才能始终保持文化的先进性 ,也才能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创新是一个历史范畴 ,绝对不是时髦的说辞。从总体看 ,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历史 ,无论是经济的发展或是科技的进步 ,还是人的素质的提高 ,都离不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创新。文化承载着人类一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信息 ,先进文化总是伴随着时代潮流对各类文化信息进行扬弃、整合和发展。先进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的先进性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而创新则是其发展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17.
王丽波 《理论前沿》2002,(15):47-47
中国已正式加入WTO,对于教育界人士而言,既是良好的机遇,又是严峻的考验。入世之后,如何培养创新型职教人才,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一次严峻的挑战。目前,从我国现有的人才成份看,传统产业人才过剩,高新技术领域人才缺乏;熟悉计划经济的继承型人才饱和,懂得市场经济的创新型人才不多;专一型人才偏多,复合型人才偏少;共性化人才趋多,个性化人才趋少。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才能生存和发展,这已成为一个基本定律。要适应入世的需要,必须加快改革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培养创新型职教人才。无论是过去培养继承…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出了四点建议,即:首先要认识到位,即对为什么提出“建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命题和任务有清醒而深刻的理解;其次要目标明确,即要针对性解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思想深处及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再次要重视学习,要明确学习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本途径;还有要健全制度,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党组织和党员养成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9.
大学是创新和社会进步的源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是创新和社会进步的源泉。大学不仅可以支持并推动知识进步,更重要的贡献在于新发明和创新。由于大学长期关注基础性研究,因而比其他机构更容易开展创新活动。大学通过创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推动经济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易于创新的研究环境必须具有必要的内外部条件。内部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要选对人;二是要时刻处于技术的前沿;三是要寻找那种跨越性的技术。外部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大学与业界应互相尊重、相辅相成,形成双赢局面;二是创新的转化需要为技术突破提供肥沃的土壤和精心的照料。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的内涵是 :以智力资源的占用、配置 ,以科学技术为重的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知识 ,不仅是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在内的广义的知识体系 ,而且包括知识的生产、积累、应用 ,尤其是知识进步及更新的能力 ,它将在经济的发展 ,财富的增长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乃至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财富的增长 ,将越来越主要地取决于或依赖于知识生产的水平、知识进步的程度、知识创新的能力。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 ,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