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的根本属性就是践行。离开了践行,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道德。《周易》说:“是故‘履’德之基也”,强调修德的核心就是要践履“礼”的要求,把能否践行当时的道德规范“礼”作为道德的基础。苟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国妖者,就是我们所说的“两面派”、“伪君子”,  相似文献   

2.
学贵力行     
《弟子规》上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意为学了圣贤的名言名句,如果没有去力行圣贤的教诲,只会增长自己的浮华之心,甚至养成傲慢无礼的态度,成就不了圣贤君子。孔子在《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习”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练习,把所学到的东西不断地去实践。中国古人说,读书志在圣贤,读书贵在变化气质。目的也是使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最后成就圣贤人格。  相似文献   

3.
守正为心     
正气,《辞海》的解释是:“刚正之气”。它代表着一种正义的精神和堂堂正正、至大至刚的人格力量。 讲正气,加强自身修养为本,“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做到古人所讲的“守正为心”。 守正为心,立基在正。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见修养之基在正。  相似文献   

4.
重民本     
“民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理念,也是一项道德原则。说它是政治理念,是因为它主要用于处理政治问题;而说它是一项道德原则,是因为它体现了古人的某些根本道德追求(尤其是仁爱),同时其落实也需要一定的道德品质。简单地说,民本观念是一种政治伦理,是中国古人的根本道德追求在政治领域中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5.
宋代政治家司马光在论及才与德的关系时,依才德的多少把人分为四等:“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对这些人当如何取舍呢?“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在这里,清晰地说明了“德”对于一个人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者来说,如果不注重道德建设,“挟才以为恶”,  相似文献   

6.
从政警言     
一、商业运作权力,无耻搭售人格。点评:一些老百姓心目中的贪官污吏,自诩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而常常是有偿行政和有偿“服务”。他们把“为人民服务”写在墙上,挂在嘴上,但办公行事却权钱交易,贪污腐败。这种人口言善身行恶,在有偿使用人民托付的权力时,将应有的“人格”与“权力”一同搭售。所以,群众在背后骂:这个东西不是人!二、当官者总是要下的,但清正廉明,奉公守法者是退下;而违法乱纪、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的则是垮下。点评:常言道:做官是一阵子的事,做人却是一辈子的事。有的人为官清廉,真正为民,虽是小官,却是贤…  相似文献   

7.
“善”,作为生活理念,是大众化的一般概念;作为意识形态,是圣贤哲人关注的重大思想伦理命题。(《国语·晋语》指出:“善,德之建也。”在人们高度期待道德状况改善的当下,深入分析把握善的特性,大力弘扬善行文化,有利于激发道德自觉,培育向善人性品格,推动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8.
历史的碎片     
徐强 《现代领导》2005,(2):27-27
梁武帝:“大泽之中,有龙有蛇,纵不尽善,不容皆恶。”(《梁书》卷38)显然,这是借“自然生态”喻指“政治生态”。良性的生态,其标志就是“平衡”,各种力量相互制衡,共同发展。尽善尽美的政治环境,迄今为止,只是人们理想中所追求的一个乌托邦。客观现实是:有善势力,也有恶势力,善与恶的较量永无尽头。善势力如果不能压倒恶势力,  相似文献   

9.
"次道德"现象在社会上广有争议,无论提倡还是反对,都应承认"次道德"现象的客观存在.从善与恶的关系看,"次道德"在性质上应归属于不道德的行为,但它是一种恶中有善的行为,不能一概否定.从动机与效果的关系看,对"次道德"行为价值评价时,在总体上应否定其行为动机、效果的价值,但也应对其减轻恶的效果的行为有所肯定.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看,"次道德"仅仅帮助其载体建立减少犯罪损害的自我道德标准,而这种标准是低于社会道德原则的.对"次道德"的承认,会使违法者的道德底线提升,减少社会危害性.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凡有作为者,都把个人道德修养和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儒家倡导“身修尔后家齐,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平天下”。墨家认为,加强“德”的修养,是人生所必须。古人常说的“德不厚者不可使民”,都说明为官者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就没有资格领导、管理百姓。我们党是“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党的领导干部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对搞好党的建设和实现宏伟目标至关重要。作为领导者来说,良好的道德,高尚的情操,不仅关系到自身的成长,也影响到领导者的权威。所以,做一个让民放心、称心的“官”,必须打好…  相似文献   

11.
道德是幸福之基 古人有言:“德者,得也”。得什么呢?一谓“得道”,一谓“得到”。所谓“得道”,就是“得道于心,外施于行”,把握人类和谐发展的伦理规律及其要求,铭记于心,并使行为符合这种伦理规律和要求,这就是道德。所谓“得到”,就是孔子讲的“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概而言之,就是践行道德能使人或多或少获得一些利益和幸福。当然由践行道德而获得的这种利益不一定是物质利益,这种幸福也不一定是物质幸福,可能更多更根本的是精神利益和精神幸福。因此,自古就有“德者,福之基也”的说法,  相似文献   

12.
关于“”,北宋理学家程颐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几千年来,中庸一直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3.
道德修养由来已久,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传统美德。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修德以正身,修其身才能治其国。”所谓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形成的相应道德情操及其道德境界。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按照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的原则,笔者认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领导干部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  相似文献   

14.
夏继先 《湖湘论坛》2008,21(6):77-78
春秋时期,周礼崩坏,群雄逐鹿,历史进入了一个“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历史巨变时期,《左传》的作者通过对真实具体的历史事件的记录,“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综观全书,“尽而不汗,惩恶而劝善”,表现了《左传》记史的最大特点:它不是按照官方的定性与通报来记载历史,而是按照历史的事实记述;对人事的记载全面客观而公正,既扬其善,也昭其恶;不为宗国讳,不为君王讳;不遮己丑,不掩人善。  相似文献   

15.
“无善无恶”与“至善”是阳明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阳明学不可忽略的论题。二者非但不是矛盾的,而且在逻辑上更是关涉的。这在于二者所指向的内容不同,对之言说时所使用的范式也存在差异。具体来说,从“心统性情”的视角来看,“无善无恶”一句是对心体的阐发,而“至善者”一句则是对性体的释义,二者相辅相成。从“未发已发”来看,“无善无恶”是心体的未发状态,“至善”则是心体的已发状态。从“体用”的论域而言,“无善无恶”乃是从体上讲,“至善者”一句则是从用上说,后者昭示着前者,即以用显体。阳明从上述范式论述二者的关系,不仅是对理学内涵的丰富,更是对其心学境界的彰显。  相似文献   

16.
拒绝诱惑     
诱惑是什么?古人说:“诱惑如陷阱,会把人毁灭。”诗人泰戈尔说:“顶不住眼前的诱惑,就会失去未来的幸福。”余秋雨说:“诱惑是无底的崖谷,坠下去粉身碎骨。”对领导干部来讲,诱惑如烈酒,可以醉得失去理智:是精神鸦片,会一口一口吞噬人的心灵:是潘多拉的盒子,将圣人变成恶人,将君子变成小人.将清官变成酷吏……面对物欲横流的种种诱...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有句古话:“善要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真恶。”因此,从很早很早的时候起,我们的祖先就筑起了善不留名的传统美德,竖起了恩不图报的道德标准。远的有功成退酬的鲁仲连,近的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叔叔。报刊上时不时也登载这种古风古韵的好人好事,对“无名英雄”称  相似文献   

18.
“言”是语言、文字,“意”是事物的真象或真知、思想。先秦时代,儒家和墨家都认为言能尽意。《论语·子路》中就说:“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苟子也说:“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非相》)墨子认为:“举,拟实也,言,出举也。”(《经上》)举就是拟实,以此名拟彼实,言就是把物之摹写表达出来。所以言能表达真知,传达知识。掌握了言,便知道了所要表达的意义了,“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辨也。”(《经上》)儒墨两家充分看到了语言在表达思想、阐述真知中的作用,论证了“言”和“意”的一致性。然而“言”“意”对立的地方,他们并没有加以注意,倒是被庄子发现了。  相似文献   

19.
古往今来.为政者十分看重道德的力量.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论语·为政篇》中说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说如果以德治理天下.老百姓就会自觉的服从,像众多的星星朝着北斗星一样。孟子说过:“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德与法就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在它们的相济互补下.社会才能有序健康发展。孔子日“仁者爱人”.“仁爱”是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的核心。对于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来讲.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就要培育个人道德魅力。  相似文献   

20.
云溪子 《小康》2006,(3):76-76
善,是对符合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或事件的肯定评价,比“非恶”含义更广,还有吉、美、良、好等意。古往今来,对“善”的阐释、探讨与争论不绝于史,世人公认,善是应提倡与褒扬的美好德行,历朝历代都提倡多行善事。吾一心求善,同情弱者,乐于助人,虽做得不尽如人意,却终生竭力体行。因“追求完美”,总觉得未达高境界,于是常想:善当分高低,何为“上善”?老子《道德经》称“上善若水”。吾搜索枯肠,似悟似迷。水虽普通,却为生命所必需。水虽柔弱,却能淹没任何顽石,包容无数生或非生之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滋润大地,不争高下,更不求回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