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民族文化认同教育思维向度呈现出"便利性""有限性""简缩性"等偏误,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异化为一种手段或商品,造成其远离了社会成员生命生活之果。为促使社会成员民族文化认同自觉之形成,民族文化认同教育需要确立以人为本在时间上统一"传统、未来、现实"和空间上兼顾"文化个性、时代精神、生活品质"的"三位一体"思维路向,并通过构建"化民成俗"的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结构体系、培育"心灵反思"的民族文化认同教育依托载体、凸显"乡镇基层"的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引导力量来加以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33)
从"民族性"与"地方性"上认识民族法律文化的内涵与意义,是研究少数民族法律文化的基点。法律文化只能是民族的法律文化,只有在理解民族性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法律文化,而少数民族法律文化事实上就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法律文化器物、法律制度、法律意识等是法律文化的重要部分,构成了研究少数民族法律文化的选择对象。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加快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但并没有改变多元文化并存这一世界文化发展的客观趋势。美国等西方国家以"文化全球化"为名进行文化扩张,宣扬未来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都将消失在单一的"全球化"文化中,其实质是推行文化帝国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的多元性与保持民族的独立性密切相关。中国要在保持民族文化的"根"和"魂"的前提下,进行文化更新和融合。  相似文献   

4.
微传播时代,民族文化传播突破了区域传播的时空局限,打破了跨文化传播认知障碍,微媒体展示出民族文化遗产传承、洞悉受众需求、凝结共识、情感沟通与陪伴,完善环境认知与监测的功能。就湘西地区民族文化与微传播现状来看,存在微传播内容的泛娱乐化削弱了民族文化内涵的厚重性,微传播多元价值的呈现消解了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凝聚性,微文化碎片式的传播与解读不利于民族形象系统构建等困境。在传播对策上,采取见"微"知著,以"微"切口凝练民族核心价值;造"微"入妙,以"微"路径收获共情体验;"微"言大义,以受众个体"微"视角丰富民族文化传播多样态;研精究"微""微"平台与教育联手推动民族文化内涵的"传与专",实现微传播背景下湘西地区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5.
多元文化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两点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元文化主义"既是一种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公共政策,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但都和民族问题有关,属于民族理论的范畴。多元文化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些主张相近或相同,但本质上属于不同的思想体系。在文化多样性问题上,多元文化主义提倡相对主义,马克思主义则讲发展、讲进化;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多元"和"差别",而马克思主义则是"多元"和"一体"的统一论者。在民族政策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相比,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实行有着很大的被动性,出现的时间要晚,内容上较简单,社会的认同度也不高。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认同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粘合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加强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及其软实力价值的研究,正确认识新形势下我国民族文化认同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增进民族文化认同的有效路径,这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硬要求。  相似文献   

7.
"文化帝国主义"的提出,揭开了西方国家通过各种非暴力手段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侵蚀的真面目。发达国家通过这些手段来逐步削弱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这样会造成这些发展中国家否定自己民族文化的危险局面。因此,发展中国家应提高警惕,并采取措施避免民族文化被同化的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8.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执政党必须不断把民族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优秀品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6)
蒙古民族又被称为"马背民族",拥有厚重的马文化底蕴,但是至今在内蒙古地区马文化仅仅作为蒙古民族自身单文化在本民族内进行传播,并没有将其作为民族特色向大众推广。本文分别从媒介与民族文化传播的关系;蒙古族地区马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蒙古族地区文化传播,关于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措施三个方面对蒙古族地区马文化传播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中国茶文化     
苏雪 《学理论》2013,(24):219-220
不喝茶还是中国人吗?茶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主要了解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具有纯真、自然、朴素、谦和的民族特征,中国茶道正是在这一民族特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茶道中深藏着"和"、"静""、怡"、"真"的思想。作为炎黄子孙要热爱民族文化,传承中国茶道精神。  相似文献   

11.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要求出发,通过对中西方民族文化深层结构的对比研究,可得出对"社会成就原则"与"个体享乐原则"的分别异化是形成目前中西方社会诸多文化难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的结论;此外,以对立统一方法去整合"社会成就原则"与"个体享乐原则",并用"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张力的解读方法"可对若干中外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并针对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实践需要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唐远华  宋英俊 《理论导刊》2012,(11):32-34,38
冷战结束以来,"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对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一定冲击。文化影响力取决于文化特质和文化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思想信息选择渠道和范围的深刻变化以及批判性选择信息方式的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形成了一定挑战和考验。新的文化环境迫切需要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主体,对本政党特有的政党文化和对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保持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24)
美美与共,知行合一,是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精髓,宪法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当然也包括文化的平等,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价值。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无不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民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族间的冲突与整合,说到底就是文化的冲突与整合。所以说,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新疆,实施双语教育,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人,有利于实现新疆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中国传统武术"礼"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外在表现形式,并分析了二者的关系。指出武术"礼"文化带有浓厚封建等级差异的痕迹,它体现出了儒家尊敬师长的文化思想,体现出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等理念,包含了规范习武者的基本行为准则等内容。武术"礼"文化在国民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的培养、增强民族自信和增加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认同以及促进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对当代民族国家生成机制的学术研究中,国外一些学者从强制-资本、印刷资本主义带来的文化和"民族想象"以及地图想象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在中国学界,有不少学者从民族文化培养、政治认同、领土认同、经济交往、民族交往等方面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成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当代中国的领土空间建设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地域、共同文化、共同的经济联系、共同的文化心理以及管理的生成提供了庞大的"有机"网络,不仅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理念,而且构成了我国各民族人民日常生活和实践的重要内容。比起西方学者所提供的民族国家建构路径,我国的这一"有机"网络工程建设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薛茗文 《学理论》2013,(21):26-27
马戎教授认为当今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所在是不恰当的民族教育所形成的民族意识,即强调56个民族,而非统一的"中华民族"。他提出将民族问题"去政治化",即"文化化",强调统一的"中华民族"的族群认同,而非各个民族政治认同。通过阅读马戎教授的《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谈一下我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7.
铸就瑶族文化传承体系,弘扬瑶族文化,是江华瑶族自治县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江华的民族文化发展情况可以概括为:"种类全、品位高、数量多"。但江华民族文化发展也存在环境欠佳、保护力度不大等不足,需要多措并举,才能最终把江华建成全国瑶族文化的传承中心、研究中心、开发中心和展示中心,使江华成为货真价实的"神州瑶都",成为全球瑶胞的精神乐园。  相似文献   

18.
文化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发展的动力源泉。我国大学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为培育"四有"新人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大学文化创新在整个文化创新中具有重要地位。大学文化创新的核心是创新大学精神。创新我国大学文化要在服务社会实践中实现,走民族的、世界的、科学的、大众的大学文化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9.
张亮 《理论导刊》2020,(3):118-122,128
虚拟世界技术在语言、文化传播竞争中的意义及价值一直是现代传播媒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当前香港青年教育问题中显现的民族文化认同感"碎片化"、国民素质教育"表层化"、民族文化传播方式"简单化"等状况让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于新技术媒介运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方面上来。特别是虚拟世界文化传播上的"马太效应"是否可能产生一个新的全球性的虚拟阶层,或者对原来的社会阶层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都值得我们不断反思与追问。  相似文献   

20.
<正>对于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我想用民族的"根家力福"四个字来进一步谈谈这个问题。我之所以一再思考并宣传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是因为认识是行动的动力,认识有多高,文化自觉有多强,行动的力度就有多大。文化:民族之根文化是民族的根源。通过悠久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文化,例如语言符号、风俗习惯、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生活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