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生态和绿色发展有很丰富的思想,习近平关于绿色发展的论述折射出来的绿色发展理念也十分丰富和深刻。在目标内涵上,绿色发展理念坚持遵循自然规律,把握时代脉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生态思想内涵;在价值取向上,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实现人民主体地位,契合民生福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生态人本思想;在动力源泉上,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激活发展点火系,突出科技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生态科技思想;在发展要求上,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突出问题导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生态和谐思想。研究习近平运用马克思生态思想解答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达到的新境界,无疑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议题被提到国家层面加以重视。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也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很多学者将研究视野集中于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也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国家治理要坚持人民当家做主,体现人文关怀;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国家治理的前提;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国家治理的根本原则;公共服务职能是未来社会中最重要的国家职能。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继承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监督思想的基础上,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创造性地提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监督思想:既"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又"要有监督,有制约";"不能搞三权鼎立那一套";执政党与参政党"互相监督",但"主要是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监督的重点是领导干部;"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要"形成监督合力".  相似文献   

4.
"语境原则"是现代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一大成就.对马克思理论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关系的研究,不仅要回到"文本",更要回到"语境".语境是文本的基础,语言的"意义"是由"语境"决定的.马克思理论有两个不同的语境,一是理论背景语境;二是实践语境.在这两个不同的语境中,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关系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5.
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思想蕴含的重要维度,目前国内学术界相关研究进展主要表现为:指认了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所具有的前提性和基础性地位;揭示了马克思语境中"个人"与"个体"、"共同体"与"社会"等核心概念具有性质不同的内涵;对马克思的个人观、共同体理论做出了较为系统的解读并在一定程度上触及马克思的个人与共同体关系思想;分析了中国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历史传统与现代困境。但是,已有研究还没有把马克思个人与共同体关系思想系统地、整体性地呈现出来,问题研究视角单一,经典视域缺失、现代性视域缺失以及当代中国视域不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破解。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6,(5)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重点就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科学生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结合和统一,不仅为我们树立起了生态文明观,还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行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了我国在当前发展中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马克思生态思想对当代的启示,提出要优化生态结构;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自然和社会发展等措施,以期促进我国生态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28)
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系列作品深刻地阐释了生态文明的思想,其中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唯物辩证关系。马克思中国化的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既相互继承,同时又紧随时代。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时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论。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8,(10)
马克思认为,要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有不同于以往的哲学思想的指导,因此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命题十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相互促进,辩证统一,应将这一命题置于实践到认识到实践的框架中去理解,这样不仅符合马克思原文的逻辑要求,也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的特征;马克思的这一命题正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来源,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9.
国内学术界对于马克思权力观的思想渊源,马克思权力的含义观、价值取向观、异化观、制约和监督观等主要方面进行了研究,深化了马克思权力观的研究,拓宽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视阈,为我国权力正确运行及正确权力观的树立提供了思想启迪,但也存在着研究不够系统、研究视阈的重合度较大和低水平重复等问题。今后特别要加强对马克思权力观的整体性研究、加强对马克思权力观的文本及适用性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经典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苑华 《理论探讨》2008,3(1):39-42
"经典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进程中仍然遭遇多种困境.为此,我国理论界曾经提出三种主张:一是"回到马克思",努力掌握马克思的原生态思想;二是"回到实践",在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理论的前提下,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真思想;三是"重建",恢复原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本真思想.我们认为,这三种主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在本质上都是为了正确地理解马克思,而不是针对如何创新"马克思".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是理论创新.因而,我们强调"信仰意识"、"问题意识"、"原创意识"和"当代意识",要在不断进步的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1.
在对马克思早期思想逻辑进程的研究中,国内最近一段时间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两条逻辑"展开了"南北之争".在双方的背后,"接着说"便成为一种积极的学术态度.在不局限"论争"的问题域基础上直接追问:"类本质的异化"的思维方式在马克思那里是否得以承接?在<手稿>时期,马克思有没有一个"费尔巴哈思想遗迹"的问题?如果说不存在一个"费尔巴哈时期"又会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引起哪些问题?从而认为,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后缀的"唯物主义",在一般唯物主义基础上通达辩证唯物主义,最终拉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序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生态思想在早期著作中有比较集中的概括,对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生态思想进行梳理,有助于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彻底和解要在"社会"的中介下,经由人与人的矛盾的解决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有社会交往"理论"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颖春 《理论探讨》2007,1(6):53-55
很多文献注重研究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但我认为社会交往问题之于马克思并不能构成"理论"。马克思的"竞争"思想可以更为合理地解释生产力发展动因,竞争导致进步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机制的概括。与"社会交往"思想相比,马克思的"竞争"思想能够很好地融入唯物史观体系,因而具有"理论"特征。至于马克思有关"社会交往"的论述被称之为"观点"比较适宜。如果出于尊重马克思本人提法的考虑,可以统称为"竞争—交往"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划分社会形态不必采用以前的五阶段论,三阶段论即可。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4,(3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够形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调查研究这一党的优良传统,于20世纪初针对党建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调研活动,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重要途径。此外,要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要继续坚持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6,(4)
人类社会的发展使得人的问题成为时代主题之一,人的问题也是学术界进行理论探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这同样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学术界的极大兴趣。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思想,人学思想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要先从其理论来源和早期发展状况来着手进行分析和研究,只有深层次的对马克思人学思想进行挖掘,对它理论的形成、发展和成熟进行探讨,把它放在实践中进行分析,才能够真正得到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精髓,为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努力。  相似文献   

16.
美国历史学家魏特夫通过对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研究,认为"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破坏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统一性。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其理由主要有:第一,该理论并不是马克思晚年提出的,而是从马克思思想的创立之初就已提出,并贯穿了马克思思想的整个发展历程;第二,它没有破坏唯物史观的统一性,二者在深层意义上是一致的;第三,"两种生产"之间是有机统一的,二者有机结合构成了马克思分析人类社会构成要素性质、特点、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方法,在现象具体层面,马克思正是将"两种生产"理论运用到分析史前社会和东方社会结构,才最终实现了其晚年思想的一次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其中,政治建设要以人为本,这是中国共产党一个新的执政理念,也是需要政治学者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刘俊祥所著的《人本政治论———人的政治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一书,就从人的政治主体性与人本政治的一般理论;“劳动人”的政治主体性与马克思的人本政治思想;马克思人本政治思想中国化与中国政治人本化的理论及实践这三个视角,对“政治建设要以人为本”的有关基…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7,(7)
同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奥康纳和福斯特研究路径却有着根本的区别,奥康纳以"生产条件"为出发点论述了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理论,福斯特则在重构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思想的过程中阐释了马克思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两位学者及其学术共同体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对当下的启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既重视经济发展,又要考量生态后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变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为社会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9.
赫斯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之一,对于马克思思想的影响是重大而复杂的,对于赫斯影响的研究不仅是要给赫斯以正确的定位,更是要理清马克思的思想脉络,肯定马克思的思想价值。试图在对前人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释赫斯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以及马克思对赫斯的超越,从而更进一步明确马克思思想的整体发展框架,深刻解读马克思哲学的伟大贡献与不可比拟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13)
马克思从"哲学"转向"实证科学"贯穿着一条内在逻辑:自身世界观思想未成型之前,以他人的哲学原则为前提来研究现实问题;随着对现实问题尤其是对政治和经济问题的研究,他发现哲学原则的荒谬和无用,就离开"哲学的基地",转向"实证科学"研究。在马克思的"实证科学"中,"实证"强调研究"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基于实证研究历史而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就是"实证科学"。实证研究的思维方式的确立为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诞生,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最终实现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