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以来,上海一直是新旧文明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在这个交点上,代表“上海文化”的“上海人”又都从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本地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不断地为上海文化注入新的文化基因,也不断地被“上海文化”所同化。因此,从相当程度上说,“上海文化”的种种鲜明特征,乃是国民心态在那种特定环境下的折射与激发。于是,今天我们解构上海文化,实际上也是在解构我们的民族心态民族心灵:面对这样一个新旧交替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社会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国人心态现在怎样将来又会怎样。  相似文献   

2.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中共第一代领导人考虑到上海作为文化重镇的特殊地位,将素有“儒将”之称的陈毅同志任命为上海的第一任市长。陈毅深刻领会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精髓,切实地执行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制定的文化方针,为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文化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上海学者眼中的“海派”文化上海文化中的理性主义特约主持/吴驷策划编辑/扬长征上海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小气”的城里人:上海人与德国人的比较旧上海老北京及猫与狗的关系谢遐龄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上海的文化上的特点,那么,我想,最合适的莫过于“上海人在中国人中最具...  相似文献   

4.
肖淇 《今日上海》2013,(7):16-18
不久前,随着白玉兰奖、金爵奖奖项的一一揭晓,为期两周的第十九届上海电视节和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圆满落下帷幕。短短14天,是光影的派对、影迷的饕餮,更是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名片,也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缩影。  相似文献   

5.
都说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底蕴,不管是历史的,还是文化的。 虽然历朝历代都没在上海建过都城,上海的历史不够厚重,但上海毕竟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文明的城市之一,有过十里洋场的辉煌,拼文化,上海是有底气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东方文明古国;上海。一颗中国东海岸边的璀璨明珠,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汇点。而正在申办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将使中国和上海成为一个展示人类文明成果和生活理念的国际交流大舞台。中国这次申办的2010年世博会,是世界上最高级别的博览盛会。  相似文献   

7.
10月1日,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简称“两馆”)开馆试展。这是上海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大举措。“两馆”犹如两颗艺术明珠,升起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为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又增添了璀璨的亮色。  相似文献   

8.
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六月十五日在上海成立。这是国内率先建立的以文化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为交易对象的专业化市场平台,  相似文献   

9.
上海城隍庙地处老城厢,衔巷四通八达,游人南来北往,堪称大上海的一块人文宝地。城隍庙一百年的历史,穿过漫漫风雨见证了大上海的兴盛和繁荣,也传承下文化和风情。  相似文献   

10.
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拥有着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海派文化”气质。接纳新生事物,敢为天下先,是上海独有的人文胸怀。而浦东,既是上海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新标杆,也是探索社会转型之路的试验田。  相似文献   

11.
《中国保安》2012,(19):31-32
今年中秋、国庆两节会首,长假如期而至,八方游客汇聚申城。地处上海市中心的淮海路新天地,因其沿袭了老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建筑风格,并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休闲、步行街等元素于一体,是领略上海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形态的最佳场所,  相似文献   

12.
《今日上海》2011,(11):6-8
上海的“国际大都市”和“双中心”定位,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将在未来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2010年,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进展,到2015年,力争使这个产业的增加值增幅快于服务业平均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左右。  相似文献   

13.
殡葬业是为人生提供“终极服务”的行业,是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上海殡葬业要与上海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相适应,与上海的城市精神相适应,与上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就必须不断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4.
朱昊冰  徐畅 《探索与争鸣》2023,(1):164-176+180
钢琴在晚清上海大致存在宗教、娱乐与商业三种传播路径和相应的应用场景。尽管这三者之间没有严格的时间先后顺序或因果关系,但其共同反映出西洋文化初到中国时所经历的模仿、迁移与融合的历史演变进程。一部分居住于上海租界的早期欧洲移民,努力仿照他们原先熟悉的生活模式,在上海开展宗教活动,策划并观赏与欧洲剧院相似的文艺演出,继而从中发现和开拓商机,创造和促进了上海音乐文化市场的日趋繁荣。钢琴作为重要的器物承载形式,见证并参与了这一段内涵丰富的历史。依托晚清时期上海最流行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对此进行分析,既能展现钢琴乐声在近代上海被演奏、被聆听的原景样貌,也有助于揭示和探讨艺术跨国传播中东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15.
2013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吹响了改革向着深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号角。在上海,上海市民文化艺术节的举办,使得上海的老百姓365天享受了欢乐祥和、多角度、多形式、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生活:十大赛事、百支团队展示、高质量的文化演出、展览等等。充分体现了把思想和行动、智慧和力量凝聚、统一到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上,准确把握了人民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以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目标,更是对党的十八大关于文化活力建设的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6.
豫园灯会——给人们带来欢乐 豫园灯会作为豫园商城每年最重要的商旅文节庆活动,以元宵节为载体,整合豫园地区“三民”文化,即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成为一个展现上海灯彩和本土风情的万花筒,一个见证上海历史文化发展演变的活文物。  相似文献   

17.
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是嘉兴市历届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发展战略,市第六次党代会将其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战略。嘉兴与上海地域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深厚的基础。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发展总战略,作为浙江接轨上海的前沿阵地的嘉兴,贯彻落实好这一战略,就要发挥优势,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接轨上海扩大开放这一首位战略,在接轨上海中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加快经济强市、滨海新市、文化大市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8.
肖淇 《今日上海》2010,(11):54-55
2007年,普陀区推出了首个以“上海母亲河”为主题的文化艺术节。该文化艺术节在每年9月正式启动,历时一至两个月,平均每届艺术节都会举办70场左右的公共文化活动,是上海各区县中举办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群众性文化节庆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19.
4000年前,河南东部王油坊的先民经过千里迢迢的跋涉,迁居到上海松江的广富林地区,不仅带来了中原地区的文化,还与广富林原住民一起创造了南北文明相互交融的“广富林文化”,将上海的“移民文化”向前推了4000年。  相似文献   

20.
《今日上海》2010,(5):13-13
据教育部、国家语委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今年,上海要在全市范围公开招募上海话发音人,完成对全市13个调查点的方言文化普查,绘制上海方言地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