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陈廷焯著撰《白雨斋词话》,扬弃浙西词派,发展张惠言、庄械之旨,提出“沉郁”说。在晚清词学界,其说可与王国维的“境界”说及况周颐的“重、拙、大”说鼎足而三,故陈氏当堪称说词大家。  相似文献   

2.
“领导权”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我们不排除在日常生活以及政治生活使用这一词汇,如“革命领导权”等,但是在宪法学层面上使用这一词汇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认为“领导权”一词不是宪法与法律用语,使用“领导权”或者“党权”一词不仅存在的现实障碍,也缺乏法理上的依据。“领导权”一说容易与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混同。“领导权”一说,是“官本位”这一权力思维的自然反应,是战争年代的习惯用语,不是和平建设时代特别是法治建设时代的法律与法学术语。  相似文献   

3.
斥“国吐”     
“国吐”这个词,也许是我创造的。每当我想到这个词,心里就十二分地不快活。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毛毛虫和狗屎之类是不宜于做绘画对象的。“国吐”这个词也的确不适合做文章的题目。不过,这个词又着实概括了目前遍于国中却见怪不怪的一种丑恶现象,想回避都回避不了。 每当上下班高峰期,你身在人流之中,或站在  相似文献   

4.
作为法理学学科名称的“法理学”一词,是法理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对于“法理学”一词的含义与所指在当代中国的法理学研究者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和通说,但一定程度上存在简单化、同质化程度较高、相关研究中引证的资料雷同度较高、引用的文献资料不新颖等缺陷。按照目前学界公认的观点,汉语“法理学”在英语中的对应词汇是“Jurisprudence”。借助较为新颖的英文文献,梳理“Jurisprudence”(法理学)一词在英文法学辞书、英文法学论文、英文法学论著中的表达后可以发现,至少在英文法学文献中,“Jurisprudence”(法理学)还有一种当前中国法理学研究界没有注意到的含义:在18世纪,指的是对自然法之首要原则、市民法、国家间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母亲的手     
古人常用“柔荑”一词来形容女人尤其是美女的手,意思是说这手像新长出的草一样柔嫩。而母亲的那双手既谈不上“柔荑”,也与“纤纤素手”、“肤若凝脂”、“指若莲花”无缘,在很多人看来,甚至还很丑。  相似文献   

6.
不大不小、实事求是地说堪称中型词书而当之无愧的《牛津法律大辞典》(以下简称《大辞典》),据其“前言”,乃译自并不以“大”号召的The Oxford Companion to Law比较起来,我们欣赏英文原版实而不华的书名。  相似文献   

7.
在中日对译作品中,日语指示词“ニ、そ、わ”与汉语指示词“这、那”具有不对称性。对这种不对称性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如下规律:(1)日语对指示词有着更强的依赖性;(2)汉语中的“此”、“如此”、“其”及人称代词代替了一部分“这”、“那”等指示词的使用;(3)汉语与日语中的指示词在指示方向上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机遇偏爱谁?     
这年头“机遇”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了。寻找机遇、抓住机遇、把握机遇拓展人生已成为许多青年朋友梦怀萦绕的生活主题曲。 有人说:“年轻就是机遇”,踌躇满志、掷地有声,包含了几分深刻、几分浪漫、几分期许;有人说:“我年轻,但从来就没有机遇”,亦怨亦愤,尽抒不平,流露出几分凄楚、几分沧凉、几分无奈……  相似文献   

9.
文化定义·文化差异·文化冲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莲 《理论前沿》2001,(24):20-21
(一)文化定义及层面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通常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而一般大众所理解的狭义文化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得见的语言、文学、艺术等活动 ,而作为文化研究领域里所指的文化则是广泛意义上的大文化。国内外的学者都先后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出发 ,对文化给予了多种界定与解释。英国学者威廉斯曾说过“文化”一词是英语语言中最复杂的二、三个词之一。大英百科全书在对文化一词解释时 ,引用了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 :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中所收集的对文化的164条定义 ,以表示世界各国对文化一词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0.
「文化力」研究札记贾春峰自从几年前提出“文化力”研究以来,不断有朋友对我说,“文化”后面加个“力”字,成了“文化力”,这个概念很新鲜。我说这要看从什么意义上讲。在我国的书报文献资料中,过去还没见过“文化力”这个词。由此来说,当然是新鲜。但从它的内涵来...  相似文献   

11.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的重要作家,但他们的词风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别。东坡词倾向于从痛苦中求超拔、求解脱,跨越现实的黑暗去追寻理想的光明;而稼轩词则更多地表现了对于现实的苦恨执著和挣扎奋斗,表现了悲愤的呼喊和火一样燃烧的激情。概言之,即东坡旷达,而稼轩悲愤。  相似文献   

12.
在刑事法治视域中,刑法之“善”不但应当注重对秩序之维护,而且也应当注重对自由之保障;刑法之“恶”既要重视对犯罪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和资格之限制或剥夺,也不能忽视对国家刑罚权的限制。然而,我国刑法之“善”与“恶”均具有偏重性。实现刑法之“善”与“恶”的均衡性要求在立法上应当:将更多的侵犯个人利益且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犯罪化;缩小侵犯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犯罪的死刑适用范围;加快罪刑法定原则之“司法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诗歌与情感的关系问题,是中国诗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西晋诗人陆机在他的<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著名观点,既反映了时代的风尚,也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开启了一片新的天地.从诗歌美学的角度对此予以阐释,可以发现,陆机的这一观点,揭示了诗歌在创作背景层面、物我关系层面、语言层面等均与诗人的内在感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就为文学表情论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犯罪成立的问题上,有些学者主张推翻传统的平面型四要件理论,用德日的阶层型理论取而代之.但是所谓的四要件理论的缺陷是否不可弥补?事实上,只要不把该理论作"一存俱存,一失俱失"的理解,打破德日的阶层型理论的话语霸权,采取"分析地成立,系统地综合"的思路,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5.
诗歌与情感的关系问题,是中国诗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西晋诗人陆机在他的《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著名观点,既反映了时代的风尚,也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开启了一片新的天地。从诗歌美学的角度对此予以阐释,可以发现,陆机的这一观点,揭示了诗歌在创作背景层面、物我关系层面、语言层面等均与诗人的内在感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就为文学表情论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是黑格尔、马克思学说的重要范畴。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学说有其优缺点,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批判改造中走上了通往唯物史观的道路。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思想主要集中为:市民社会是“伦理理念”发展的中间环节;国家决定市民社会。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则主要集中表现于:市民社会是人们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相似文献   

17.
胡风的主要贡献是以其鲜明的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而形成的诗学思想.他的诗学思想主要表现为高扬主体的现实主义诗歌观念形态;创作主体情感饱满的诗歌观念形态;"人诗合一"的人文思想形态;形质交融、统一的诗美风范形态等.他的诗学思想对七月诗派的构成、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也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和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诉讼观念的更新,卧底侦查和诱惑侦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作为侦查谋略,卧底侦查和诱惑侦查在刑事侦查学中历史悠久且应用广泛。实践中,卧底侦查和诱惑侦查的"交叉现象"频繁出现,这给学界探讨卧底侦查和诱惑侦查提出了新的问题。"交叉现象"使得学界需要从新的和更全面的角度去思考卧底侦查和诱惑侦查的概念、二者关系及相关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9.
船山诗学发前人所未发,将情景论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情景互生互涵,也成了船山自己诗歌创作的最高意境追求。《洞庭秋诗》则是一组融情入景、因情设景、情景一体的写景抒情佳作,是船山先生在隐居中期,仍无法忘情于山水,无法释怀于国恨家愁的真切写真。  相似文献   

20.
是否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要真正实践“三个代表”,必须继续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