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科学史学开创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在经历60年代中、晚期的一段短暂的低谷期之后,于70年代迎来新的发展转机。并逐渐走上正轨。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建制化的进行,台湾科学史学日趋成熟取得了繁荣发展。在这一进程中,台湾科学史学逐渐地形成了自身一些较为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近30余年来,台湾的政治、文化出现明显的本土化、台湾化趋势,如何理解这种趋势及其变化的底流成为两岸学术界共同面临的课题。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萧阿勤教授的新著《回归现实——台湾1970年代的战后世代与文化政治变迁》一书,是近年以来台湾出版的探讨这一时期台湾政治、文化变迁的重要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3.
台湾当局行政院1994年重新修订了《社会福利政策纲领》,并成为台湾90年代中后期社会保障政策制定实施的主要依据。根据新的“纲领”以及前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台湾在这一时期新制定和修正了诸多社会保障法案,对岛内社会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末,台共为了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曾经在台共政治大纲中提出了“台湾独立”、“建立台湾共和国”等斗争口号。然而,一些“台独”理论家却往往无视台共反日独立运动认同中国的祖国观念和目标取向.而将这一运动曲解为“台独”的前期历史,并把这些斗争的口号加以断章取义的篡改和歪曲,妄图以此为其分裂中国的罪恶图谋寻找历史根据,混淆视听,欺骗民众。为了澄清事实,笔者愿秉承以史为证的史学原则.征引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对台共纲领中的“台湾独立”的真实内涵作出科学的诠释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蒋梦麟与50年代的台湾土地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年代的台湾土地改革,学术界已有一定的研究,但缺乏多角度、多侧面的探讨。本文试从台湾土地改革重要领导人之一的蒋梦麟与台湾土地改革关系的角度,分析在蒋梦麟领导下的“中国农村复兴联合会”(简称“农复会”)在这场重大社会变革的作用,进而从一个侧面探讨其成功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6.
台湾创业投资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经历了20多年的曲折发展历程,现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为成功的典范之一。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台湾采取全面风险管理的模式对创业投资进行了有效的风险管理。这对完善大陆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体系,健全风险管理机制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钟明 《台湾研究》2000,(4):37-41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台湾大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信息产业(IT产业,亦称资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从80年代的“策略性工业”到90年代的“十大新兴工业”,信息产业在经历20多年的持续发展后,终于成长、壮大起来。台湾信息产业的崛起不仅对台湾经济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而且还将对两岸经贸关系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50年内,台湾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占据台湾后,先是实行“工业日本,农业台湾”的政策,从台湾输入蔗糖与稻米,向台湾输出工业品与消费品。193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与太平洋战争后,台湾作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南进基地”,战略地位上升,殖民当局乃极力在台湾发展与战争相关的重化工业,台湾的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至1940年代,重化工业的产值已超过农业与轻工业的产值。  相似文献   

9.
王英 《台湾研究》2008,(5):22-25,35
所谓利益集团是指有一定组织形式、有相对稳定的共同基础、代表特定群体利益和具有影响政府决策能力的组织。台湾利益集团自1950年代起经历了发轫(1950—1960年代)、兴起(1970—1980年代)和兴盛(1990年代至今)三个历史阶段,基本完成了从自在群体到具有共同心理定势群体、再到组织化群体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台湾政治体系中的要角。  相似文献   

10.
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行为的主要方面,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往往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民主化的标志,然而过度的政治参与往往也是过度政治动员的结果。台湾社会的政治参与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政治转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参与随着选举活动的增加而不断扩张和深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社会陷入高度政治参与的时期,这与台湾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严重对立相关。  相似文献   

11.
台湾社会福利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针对身心障碍群体,台湾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推出了一系列法规,现已基本完备。为身心障碍人士提供较为完整的福利项目,有利于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并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了解台湾身心障碍福利政策的发展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台湾社会福利的建设情况,也有利于增进海峡两岸在这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2.
张培 《台湾研究》2013,(1):45-50
一、研究背景与相关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前,台湾曾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这种体制对于台湾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国际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以及台湾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金融管制已经不能适应台湾经济发展的需要。台湾岛内要求开放金融市场的呼声也随之日益高涨。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台湾开始了金融自由化历程,其内容包括开放金融机构的设立,解除市场进入障碍的数量管制、打破公有银行垄断经营的局面、实行利率自由化、金融业务范围的放宽等,台湾金融业也因此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但是,由于放开过度,自由化的顺序错置,没有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加上经营业务的同质性很高导致金融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运营风险增加。20世纪末,整个金融系统挤兑风波不断,银行坏账率节节攀升,在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台湾金融体系危机出现。因此,台湾地区宏观金融风险问题的研究在当前形势下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3.
杜强 《台湾研究》2005,(4):33-37
20世纪60年代后,台湾在“经济优先”政策主导下,短短二、三十年迅速实现工业化而成为新兴工业化地区,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但随之而来的是生态与环境的日益恶化。20世纪80年代初始,特别是中后期,台湾民众终因难以忍受累积环境恶化而不断地掀起抗争事件,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迅速成为台湾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迫使台湾当局正视环境危机,并制订环保法规政策,设立环保机构,从而催发了台湾环保产业的萌芽。台湾环保产业的发展走的是一条引进与本土化相结合的道路,自萌芽以来呈现稳定的成长态势,并形成自身的发展特点与优势。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  相似文献   

14.
对台湾产业升级的认识陈克明*一、产业升级从8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台湾的产业升级努力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艰难周折后,进入90年代以来,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这种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第三产业(服务业)在台湾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中所占的比重,...  相似文献   

15.
台湾文坛“统独之争”于1977年乡土文学论战时初见端倪,80年代以后有更激烈的对抗,其影响已从文坛扩展至思想界乃至广大台湾社会。梳理这些论争,对于了解30年来“文学台独”思潮发展过程及其主要论调,以便与之展开更有效的斗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南庄 《法制博览》2011,(5):20-21
在苏联历史上,上世纪70年代可算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时期。这一时期,苏联政局稳定,在与美国的军事争霸中也不落下风。然而就在这种表面繁荣的背后,苏联却多次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相似文献   

17.
台湾资讯电子产业(包括资讯、消费电子、通讯和半导体等)在20世纪50年代逐渐萌芽发展,80年代快速成长,获得全面发展,在90年代后进入发展成熟期,资讯电子产值持续上升,出151持续增长,多项产品总量居世界前列,同时向大陆及其它地区的投资不断增加,资讯电子产业已经成为台湾经济的主导产业,并在世界上也举足轻重。本文主要对2000年后岛内资讯电子业发展及趋势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准确把握台湾资讯电子产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向。  相似文献   

18.
目前.台湾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民健康保险制度。而大陆,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以农村合作社为依托的合作医疗制度呈现滑坡的局面,实行合作医疗的行政村由70年代的90%降至90年代的不足5%。尽管大陆从90年代以来提出了恢复和重建合作医疗的任务,并且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成效并不明显。对于如何解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大陆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处于探讨和探索的阶段。研究台湾在农村健康保险领域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对大陆农村医疗和保险制度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台湾信息产业发展若干问题述评郑建明从70年代后期开始,台湾调整经济结构,从以劳力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渐转移到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以此达到工业升级和外贸升级的目的。台湾当局在经过决策研究后选择了以耗能低、无污染、增值高、影响广的信息产业(台湾称资讯工业)...  相似文献   

20.
《战后台湾经济分析》是刘进庆教授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东京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专著,也是第一部由台湾人自己撰写的台湾经济著作。这一著作的出版在当时引起了日本学界和台湾当局的强烈反响,如今在日本仍然是研究战后台湾经济的最高权威的著作。遗憾的是刘进庆教授因病于2005年10月去世了,他的研究和一生经历留给我们无限的怀念和深深的崇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